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識付費,風能刮多久

知識付費產品近兩年成為互聯網的新寵, 其中以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等為代表的付費產品擁有眾多擁躉。 有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8月, 知識付費用戶已超過5000萬。

知識付費風刮得著實生猛, 2018跨年夜, 國內3家衛視就曾以“知識跨年”“思想跨年”的形式替代往年的跨年晚會。 知識付費這一概念成了近兩年互聯網新業態和新趨勢。 知識付費之所以被大眾關注的深層次原因, 在於國人對知識需求的日益強烈, 以及中國版權環境的改善和線上支付習慣的逐漸養成。

然而,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隨著類似“60天讓你成為專家”“30天成為英語達人”等知識付費產品的湧入,

著實讓人心存隱憂。 有觀點認為, 當下的知識付費, 很多時候只是披著知識外衣的粉絲經濟。

也有隱憂

《民生週刊》記者梳理發現, 知識付費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轉戰互聯網的線下教育培訓, 如《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二是線上技能知識演示, 如教你做菜、插花等;再有就是以打包行業觀點進行網上售賣, 這種方式與中小企業培訓班無異, 並不新鮮。

在業內人士看來, 對知識付費的爭議源於“互聯網應該免費的偏見”, 事實上, 在資本時代, 為知識付費再正常不過。 有教育從業者認為,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大部分年輕人處於“知識焦慮”中, 新概念、新思路層出不窮, 而個人對此的把控能力也在下降,

這也是一些付費產品之所以贏得使用者喜歡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 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並不會考慮公眾接受度, 而在付費模式下, 知識從象牙塔里走出來, 為知識民主化提供了途徑。

有資料顯示, 喜馬拉雅FM、知乎、豆瓣、得到、分答、在行等六大主要平臺的使用者構成中, 全部是男多女少, 各平臺的用戶年齡都以19至25歲為主。 其中, 得到App有75%的用戶年齡都在29歲以下, 總體來看, 知識付費仍以年輕人為主力軍。

事實上, 知識付費風光背後也有隱憂。 據瞭解, 目前知識付費產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 與線下教育相比, 這個數字顯然有些扎眼, 而目前主要知識付費平臺的人均啟動次數都在每週5次上下。 不僅如此, 續訂率也是另一重要參考指標。

目前, 續訂率對於各大平臺都是“最高機密”, 如果續訂的人數少, 平臺就只能不斷增加新的老師和更新課程, 代價高, 且不可持續。 《民生週刊》記者發現, 雖然使用過知識付費產品的人很多, 但是能持續學習並持續付費的用戶並不多。

得到App用戶陳奕光告訴《民生週刊》記者:“內容不錯, 但並不意味著聽完就對自己產生多大影響, 有的內容聽的時候激情澎湃, 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也有使用者表示, 付費內容並不是立竿見影發揮作用, 這因用戶的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有的內容聽過一次, 下次就不會續費了。

付費知識中不乏急功近利的產品, 如快速讀完一本書的產品, 對此, 《新華日報》評論員梅劍飛認為,

這種快速閱讀並不一定是好事。 正如一個人想看一部電影, 是否覺得看完影評人對電影的講解和評論之後, 就可以對電影瞭若指掌呢?

而且, 類似“60天讓你成為專家”“30天成為英語達人”這類功利性的知識付費內容, 並不容易持久引人眼球。 梅劍飛認為, 類似30分鐘聽完一本書這樣的產品, 最多算是一種領讀, 而更多的內容需要使用者自己去體悟。

空間廣闊

真正的知識付費產品, 不應該是急功近利的, 更多的是“授人以漁”的。 事實上, 優秀的知識付費產品, 讓使用者通過收聽或者參與以後引發思考, 並最終將這種思考方式得以保留。 從用戶自身來說, 如果沒有主動進行參與和思考, 那麼知識付費就很難實現應有的價值。

所以, 對於知識付費產品來說, 內容的篩選與建構很重要, 用戶的參與和回饋更重要, 缺了任何一點, 那麼知識付費產品就只會流於形式。

在國外, 知識的生產和消費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體系, 並沒有像國內這樣的知識付費熱潮。 如今, 國內的知識付費已經走過兩個年頭, 接下來, 知識付費會有怎樣的趨勢呢?其自身還有哪些值得修正的東西呢?

對於多數人, 知識付費其實是一次“掃盲”:知識付費產品將各種原理打碎嚼爛後, 送到用戶的嘴邊, 可以幫用戶解解饑渴;對於少數追求卓越的人, 碎片化知識是能夠深化、理解的前提和鋪墊。

知識付費作為一種輔助更合適, 需要結合其他形式的學習一起, 才能獲得更多的認知。 未來的知識付費必然要回歸其真正的價值,或成為學習的一種輔助手段,或提供更多適合利用知識付費形式來表達的知識內容。

《民生週刊》記者採訪中瞭解到,更多的業內人士對知識付費表示樂觀。知識自古以來就是付費的,孔子在講學的時候,要收臘肉作為學費或者伙食費。我們上學,我們讀書,我們報各種班,我們過去的人生經歷中貌似學到的知識都是付費的。

真正的知識是值得付費的,正如有著悠久歷史的出版業和教育業,在互聯網時代,依舊能夠依附在技術之上,有新的改革和創新。而如今的數字閱讀和線上教育其實也是知識付費的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上,知識付費在未來會繼續發展和進化。正如現階段音訊成為知識付費一種主要形式,未來,知識付費會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繼續進化。互聯網教育專家孔繁亮認為,中國自古就是教育大國,國民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接受教育的認同由來已久,國內有著良好的知識付費用戶作為基礎。

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知識付費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隱憂還很多,但我們也應看到,知識付費對社會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知識價值正在回歸,中國的知識付費商業模式會日趨成熟,未來知識付費也會有更寬廣的空間。

未來的知識付費必然要回歸其真正的價值,或成為學習的一種輔助手段,或提供更多適合利用知識付費形式來表達的知識內容。

《民生週刊》記者採訪中瞭解到,更多的業內人士對知識付費表示樂觀。知識自古以來就是付費的,孔子在講學的時候,要收臘肉作為學費或者伙食費。我們上學,我們讀書,我們報各種班,我們過去的人生經歷中貌似學到的知識都是付費的。

真正的知識是值得付費的,正如有著悠久歷史的出版業和教育業,在互聯網時代,依舊能夠依附在技術之上,有新的改革和創新。而如今的數字閱讀和線上教育其實也是知識付費的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上,知識付費在未來會繼續發展和進化。正如現階段音訊成為知識付費一種主要形式,未來,知識付費會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繼續進化。互聯網教育專家孔繁亮認為,中國自古就是教育大國,國民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接受教育的認同由來已久,國內有著良好的知識付費用戶作為基礎。

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知識付費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隱憂還很多,但我們也應看到,知識付費對社會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知識價值正在回歸,中國的知識付費商業模式會日趨成熟,未來知識付費也會有更寬廣的空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