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步履不停 沂蒙“三送”首站技能培訓結課了

學員們學習麵食製作。

經過半個多月學習, 19日, 沂蒙“三送”暖冬行動首站——經開區朝陽街道吳家坊頭村的技能培訓結課了。

“咱們這個培訓太有意義了,

沂蒙大姐職業培訓學校還將課程進行了綜合配置, 涵蓋了育兒、糕點製作、推拿按摩等技能培訓, 培訓合格後還可以安排我們上崗就業, 俺們能走出去掙錢, 要是走不出去, 培訓的知識也可以讓咱和家人受益。 ”半個月的培訓, 讓吳家坊頭村的學員們更多了一份對未來的憧憬。

“手裡的麵團在我們手裡一會就變成了小豬、小魚、小螃蟹、小兔子, 而且每個都活靈活現, 我們都佩服自己了……”學員陳如興笑著說, 今天是最後一天課程, 大家都覺得沒聽夠。

今年38歲的石家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初中學歷的她一直在家務農, “一直想等小兒子上幼稚園後自己幹點啥, 正好專家來培訓月嫂技能, 俺有照顧孩子的經驗,

再跟專家好好學學科學餵養知識, 不愁掙不到錢。 ”

據瞭解, 沂蒙大姐家庭服務有限公司大力開展保育員、育嬰員、麵點師等十幾個工種和各類社會所需人才的培訓工作和公益事業, 累計向社會輸出專業服務人員、各類技術人員1.6萬人, 安置上崗人員達90%以上, 真正實現了“安置一個人、溫暖兩個家”。

據悉, 吳家坊頭村的培訓結束後, 沂蒙大姐家庭服務有限公司還將統一組織考試, 成績合格者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頒發國家中級職業資格證書, 並免費推薦工作。

沂蒙“三送”第二站下周啟動

鄭家相邸村村民翹首盼“溫暖”

去年12月29日, 沂蒙“三送”暖冬行動首站在經開區吳家坊頭村舉行, 20多天來, 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溫暖持續發酵, 第二站也適時啟動, 下周, 沂蒙“三送”暖冬行動將走進莒南縣坊前鎮鄭家相邸村, 把十九大精神、技能扶貧和愛心物資送到老百姓中去。

19日, 記者提前探營沂蒙“三送”暖冬行動第二站——莒南縣坊前鎮鄭家相邸村。 據記者瞭解, 這兩年好政策加上駐村第一書記助力, 鄭家相邸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來水通了、道路硬化了、扶貧產業多了, 貧困人口也全部脫貧了。

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派駐莒南縣坊前鎮鄭家相邸村第一書記朱孟才告訴記者, 得知沂蒙“三送”第二站要來後, 村民盼技能的熱情都很高漲, “村裡婦女同志對育兒知識、糕點製作等技能培訓很感興趣, 這幾天已經報了50多人了, 大家都翹首企盼著專家能來授課。

鄭家相邸村村民告訴記者, 十九大報告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他們也要多學技能, 靠勤勞的雙手建設美麗鄉村, 成為新型農民, 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4萬人將受益沂蒙“三送”

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和靈魂, 讓廣大幹部群眾更加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 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 沂蒙“三送”暖冬行動應運而生。 暖冬行動由臨沂市第一書記工作辦公室主辦, 臨沂市沂蒙大姐家庭服務有限公司、沂蒙晚報社承辦, 面向全市795個市縣第一書記任職村“送十九大精神、送技能扶貧、送溫暖”到基層, 預計受益人數4萬餘人。

活動自去年11月份籌備以來, 各有關單位、部門和企業積極籌畫、全力以赴, 讓“三送”活動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順利啟動。 在這個過程中, 市第一書記工作辦公室全力指導, 臨沂市沂蒙大姐家庭服務有限公司提前備足了總價值近20萬元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圖片, 並針對第一書記村困難群眾就業需求, 組織了30餘人的培訓教師隊伍, 同時, 臨沂商城總商會、臨沂市批發商聯合會、安泰集團、安泰·金昇華府等組織和企業給予鼎力支持。

一年四季瓜果香, 村民集體有收入

省定貧困村, 如期全脫貧

19日, 記者走進鄭家相邸村, 被深深震撼了:河水清澈, 房屋整齊, 街道乾淨, 要是趕上花季, 村子裡還散發著淡淡的百合花香……據瞭解, 坊前鎮鄭家相邸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共662戶、1912口人。其中,黨員71名,黨支部成員5人,村占地5000畝,耕地2000畝,貧困戶46戶91人。第一書記任職第一年,坊前鎮鄭家相邸村全縣首批摘帽脫貧,第二年貧困戶年均收入達到4000元,如期全面脫貧。

百年老槐樹下 建起黨建陣地

黨建宣傳欄隨處可見。

第一書記朱孟才告訴記者,村子有棵“百年老槐樹”,自2016年第一書記駐村後,他們把村民牽掛的百年“老槐樹”建成40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廣場和休閒廣場,同時,把村組織和派駐單位機關黨建活動有機結合,創新開展了黨建工作“四個延伸”。

“將黨建活動場所由室內向室外延伸,黨建陣地變大了。兩年來,村兩委會議全部是在7個產業扶貧專案的施工現場和老槐樹下舉行的。”朱孟才說,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了黨員凝聚力,村風民風潛移默化中改變,老槐樹成了一種精神象徵。

7個特色產業 打造現代農業

第一書記朱孟才(右二)向記者展示百合的生長情況。

葡萄大棚、雪桃、百合園…19日,朱孟才帶領記者走進鄭家相邸村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各色各樣的大棚有序佈局,置身其中,濃厚的田園氣息撲鼻而來。朱孟才說,荒灘改為良田,不僅解決了土地流轉難等問題,而且通過協調資金發展了葡萄、果桑養蠶、百合、雪桃等7個特色產業,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

2016年,第一書記先後帶領村民發展了占地120畝的高效、綠色果桑扶貧產業項目,建起了60個葡萄大棚;2017年3月,又發展了第三個和第四個扶貧產業項目雪桃、百合,並生產出了健康飲品——百合花茶,實現效益翻倍;2017年5月,發展了15畝蓮藕,6月份,發展了40畝石榴,7月份,發展了3個高標準高溫草莓大棚。目前正在實施推進遊客餐飲休閒體驗區建設專案,打造集採摘、農事體驗、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

春天有果桑、夏天有百合、秋天有葡萄石榴,冬天有雪桃,一年四季瓜果飄香,一年四季村民集體都有收入。同時,投資900多萬元,對田園綜合體基地進行了硬化、美化、亮化。建設了農產品交易市場、電商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實現線上線下銷售。

為壯大集體經濟和精准脫貧,鄭家相邸村利用7個扶貧產業項目,成立了綠家種植、同尚農機以及土地股份等3個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入股的46戶貧困戶每年收入4000元,其他入股社員每年收入5000元以上,村集體收入由不足7萬元提高到52.6萬元。年底“戶戶脫貧”的任務將如期完成。

為盤活村集體閒置資產,朱孟才又協調所在單位出資10萬元,建設了3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硬化、美化、亮化 小村妝容更美麗

建成後的龍王河鄭家相邸村休閒長廊。

帶領村兩委幹部從群眾最期盼、最關注、最困難的事情抓起,才最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於是,朱孟才他們協調資金400多萬元,實施了通自來水、修路、架電、修橋、改廁、戶戶通等8項民生工程。先後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就醫難等問題。新修村內道路5公里,農田水泥路3.2公里,修建漫水橋3座,新增變壓器5台。改廁200多戶。2個月時間完成戶戶通工程,安裝太陽能路燈133盞。投資52萬元對2處危險塘壩進行了加固維修,新增灌溉農田面積200畝。爭取資金600多萬元,將村內的臭水溝改造為2公里長的休閒觀光走廊。

為了讓村子妝容更美麗,朱孟才又協調資金300萬元,對社區內10個自然村的道路進行了硬化、美化和亮化。

“單位主要領導及班子成員多次到村現場辦公及調研走訪,單位直接出資62萬元抓黨建扶貧,一水帶七湖、九龍灣大橋等4個特色工程點亮新農村。”朱孟才介紹。

如今的鄭家相邸村,老百姓這樣描述,“白天景色迷人,晚上燈光璀璨”。

沂蒙晚報記者付茜

坊前鎮鄭家相邸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共662戶、1912口人。其中,黨員71名,黨支部成員5人,村占地5000畝,耕地2000畝,貧困戶46戶91人。第一書記任職第一年,坊前鎮鄭家相邸村全縣首批摘帽脫貧,第二年貧困戶年均收入達到4000元,如期全面脫貧。

百年老槐樹下 建起黨建陣地

黨建宣傳欄隨處可見。

第一書記朱孟才告訴記者,村子有棵“百年老槐樹”,自2016年第一書記駐村後,他們把村民牽掛的百年“老槐樹”建成40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廣場和休閒廣場,同時,把村組織和派駐單位機關黨建活動有機結合,創新開展了黨建工作“四個延伸”。

“將黨建活動場所由室內向室外延伸,黨建陣地變大了。兩年來,村兩委會議全部是在7個產業扶貧專案的施工現場和老槐樹下舉行的。”朱孟才說,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了黨員凝聚力,村風民風潛移默化中改變,老槐樹成了一種精神象徵。

7個特色產業 打造現代農業

第一書記朱孟才(右二)向記者展示百合的生長情況。

葡萄大棚、雪桃、百合園…19日,朱孟才帶領記者走進鄭家相邸村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各色各樣的大棚有序佈局,置身其中,濃厚的田園氣息撲鼻而來。朱孟才說,荒灘改為良田,不僅解決了土地流轉難等問題,而且通過協調資金發展了葡萄、果桑養蠶、百合、雪桃等7個特色產業,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

2016年,第一書記先後帶領村民發展了占地120畝的高效、綠色果桑扶貧產業項目,建起了60個葡萄大棚;2017年3月,又發展了第三個和第四個扶貧產業項目雪桃、百合,並生產出了健康飲品——百合花茶,實現效益翻倍;2017年5月,發展了15畝蓮藕,6月份,發展了40畝石榴,7月份,發展了3個高標準高溫草莓大棚。目前正在實施推進遊客餐飲休閒體驗區建設專案,打造集採摘、農事體驗、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

春天有果桑、夏天有百合、秋天有葡萄石榴,冬天有雪桃,一年四季瓜果飄香,一年四季村民集體都有收入。同時,投資900多萬元,對田園綜合體基地進行了硬化、美化、亮化。建設了農產品交易市場、電商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實現線上線下銷售。

為壯大集體經濟和精准脫貧,鄭家相邸村利用7個扶貧產業項目,成立了綠家種植、同尚農機以及土地股份等3個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入股的46戶貧困戶每年收入4000元,其他入股社員每年收入5000元以上,村集體收入由不足7萬元提高到52.6萬元。年底“戶戶脫貧”的任務將如期完成。

為盤活村集體閒置資產,朱孟才又協調所在單位出資10萬元,建設了3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硬化、美化、亮化 小村妝容更美麗

建成後的龍王河鄭家相邸村休閒長廊。

帶領村兩委幹部從群眾最期盼、最關注、最困難的事情抓起,才最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於是,朱孟才他們協調資金400多萬元,實施了通自來水、修路、架電、修橋、改廁、戶戶通等8項民生工程。先後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就醫難等問題。新修村內道路5公里,農田水泥路3.2公里,修建漫水橋3座,新增變壓器5台。改廁200多戶。2個月時間完成戶戶通工程,安裝太陽能路燈133盞。投資52萬元對2處危險塘壩進行了加固維修,新增灌溉農田面積200畝。爭取資金600多萬元,將村內的臭水溝改造為2公里長的休閒觀光走廊。

為了讓村子妝容更美麗,朱孟才又協調資金300萬元,對社區內10個自然村的道路進行了硬化、美化和亮化。

“單位主要領導及班子成員多次到村現場辦公及調研走訪,單位直接出資62萬元抓黨建扶貧,一水帶七湖、九龍灣大橋等4個特色工程點亮新農村。”朱孟才介紹。

如今的鄭家相邸村,老百姓這樣描述,“白天景色迷人,晚上燈光璀璨”。

沂蒙晚報記者付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