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光“共用”:屍橫遍野的這一年

小藍單車的“復活”能給共用單車行業帶來又一次高潮嗎?

答案恐怕是No。 雖然小藍恢復了運營, 但它已經歷過“脫胎換骨”改姓了“滴”, 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小藍, 不算死而復生。

而且, 共用單車行業幾乎所有的鎂光燈都聚焦在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這兩家身上, 資本偶爾會瞄兩眼其他玩家, 但市場的想像空間基本已經觸到了天花板。

可以看到, 2017年共用單車行業的火爆, 也牽動了資本對其他共用概念的敏感神經。 這一年, 不僅共用單車品牌迭出, 還捧出了充電寶、雨傘、籃球、睡眠倉甚至是共用女友等等一系列共用創業項目。

眼見著共用單車發展的紅紅火火, 其他玩家也期待著從共用大潮中大賺一筆, 資本更是希望在這一波大潮中趕趕趟, 來個盆滿缽溢。

然而, 短短一年時間, 轟轟烈烈的共用經濟便開始退潮, 退潮之後一片裸泳的窘狀更讓那些所謂創業“初心”成了笑柄。

從2017年第一季度開始, 就陸續有共用單車企業停止運營, 許多為博關注倉促上馬的共用專案只能在奇葩等級上收穫關注, 而一些離譜的共用項目甚至在剛一面世時就早早夭折。 就在這些共用項目前仆後繼地倒下的時候, 身後留下的卻是滿目瘡痍, 令人唏噓不已。

就在2017這一年, 共用經濟經歷了最熱同時也是最慘的兩種極端, 熱的是不斷有新的共用項目出現, 慘的是接連有不靠譜的項目死去。 而這最熱與最慘的“兩宗罪”, 留下了屍橫遍野的蒼涼, 足以引發人們的對2018年共用經濟發展的思考。

漲潮與退潮就在一瞬間

共用經濟在國內的漲潮與退潮, 只需要一個“2017”的變化。 那麼, 為什麼2017年國內的共用經濟會經歷這樣巨大的反差?

這可能與2016年共用經濟逐漸起勢有直接關係。 當時,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曾做了一個統計, 其資料顯示2016年國內共用經濟市場規模達到39450億元, 增長率為76.4%。 而共用單車就是當年殺出來的那匹黑馬, 其中僅ofo就融資5次, 摩拜也拿到3次融資。

正是摩拜和ofo, 讓沉寂已久的資本市場重獲生機, 各個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眼睛一下子就有了神, 開始狩獵市場上新的獵物。

由此開始, 國內資本市場出現了對共用單車的追捧, 不僅有真格基金、經緯中國、愉悅資本、創新工廠、紅杉資本、高領資本等眾多明星投資機構, 還有BAT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資本對共用單車的癡迷程度即便到了2017年也絲毫沒有減退, 僅從摩拜和ofo兩家身上發生的融資情況就能窺見一二。

2017年, 摩拜和ofo分別完成了兩輪融資, 次數雖不及2016年多, 但融資數額卻都在數億美元級別, 是前一年的幾倍。 而且, 這時候共用單車的投資者名單裡, 已經悄然出現了“國家隊”。

資本的持續關注和加碼, 招徠了一大批創業者湧入共用項目。

包括共用單車在內的很多共用項目開始了野蠻生長, 共用充電寶、共用KTV、共用雨傘、共用籃球、共用睡眠、共用衣櫥、共用洗衣機、共用女友等等, 一時間幾乎所有的事物都能拿來共用, 真真的實踐了那句“有條件要上,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小編認為,有些共用項目的確有一定的用戶和市場需求。就像共用單車行業,用一年半的時間讓2億多國人重新坐在了自行車上,共用充電寶和共用KTV也有相對合理的使用場景。至於其他共用項目,小編已經把腦洞開得很大了,但還是想不出來它們能解決用戶的什麼痛點。

因此,一部分頂著共用概念意圖“割韭菜”的創業專案,最終沒有經受住市場的考驗,開始走向死亡。

小編想說的是,韭菜的確是一茬接一茬地長,但絕不是所有專案想割就能割,即便投資人有錢,他們也只願意為能創造價值的共用概念買單,而那些被市場和用戶驗證不具備價值的項目,最終難逃厄運。

然而,這些共用項目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並沒有隨著倒閉而結束,反而留下了很多後遺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到共用單車野蠻發展之後,被淘汰的這些共用單車企業,幾乎沒有一家做到善始善終,甚至有無良創始人告訴用戶“押金退不了,可以拿一輛車子抵。”

如今,倒閉了的共用單車企業仍然被押金難退、車輛亂丟棄等遺留問題纏繞。中消協已經約談了多家共用單車企業的負責人,建議解決用戶的押金問題,但卻始終難以收到好的結果。

另外,目前幾乎在有共用單車投放的城市,就能看到被隨意丟棄在一旁的“共用遺骸”,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共用單車墳場”,場面更加讓人觸目驚心。而在這些“僵屍車”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世上僅“活了”幾個月,比如身披“金色戰甲”的酷騎單車,在2017年6月聲勢浩大的亮相,僅半年時間後就宣佈停止運營。

隨著跟風創造共用專案的企業越來越多,行業的洗牌也將越來越快。2017年年中開始,國內的共用專案便開始大規模退潮。據懂懂筆記不完全統計,2017年宣佈倒閉或停止運營的共用專案中,叫得出來名字的就有19家,包括7家共用單車、2家共用汽車以及多家共用充電寶等等。

小編不免好奇,不知2017年投資了這些“熱門”共用項目的投資人,看到那滿目瘡痍後心中會作何感想?

不著調 不可能走得遠

在眾多共用經濟退潮中被一同帶走的專案中,有些時至今日仍讓人記憶猶新,比如共用單車“第一倒”悟空單車、共用汽車“第一倒”友友用車、共用衣櫥“第一倒”多啦衣夢、共用充電寶“第一倒”PP充電等等。

2017年,很多共用項目從風光無限到黯然離場,僅用了幾個月時間。看到這些專案隨著共用經濟退潮而走向死亡,小編不禁感到惋惜。但是,這些項目的失敗僅僅歸咎於風口已過、行業洗牌、熱潮退燒嗎?

小編認為,數十個共用項目的相繼倒閉或停止運營,與行業整體的洗牌不無關係,這是導致項目無法活下去的外部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很可能就在於項目自身,其是否具有創造可持續價值的能力。

總體來看,這些倒閉或停止運營的共用項目大都患有以下幾種“疾病”:

第一,本質並非共用。

事實上, 2010年國外就出現了Uber、Airbnb等共用平臺,共用經濟便開始逐漸落地向普通用戶滲透。當時國外講的更多的是分享,將原本就有的閒置資源、使用權等拿出來,實現最優匹配來解決一定的問題。比如Airbnb,房主可以把自家空閒的房子拿出來,掛在這個平臺上出租給有短期需求的用戶。這樣一個分享的過程,就實現了陌生人與物品使用權的暫時轉移,雙方都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獲得了相應的利益。

然而,國內從2016年爆發的共用經濟,本質上與分享不同,卻與租賃無異。比如共用單車、共用籃球,並不是社會閒置資源,而是企業自行量產的產品,並以傳統租賃的形式租給用戶。

也就是說,國內的很多共用項目,其實並不是對已有的閒置資源的再利用,而是硬生生創造出來的“共用”。我們可以看到,就是這些硬造的共用項目,不但自身不得善終,它們製造出來的商品反而成了社會的負擔。

第二,資金鏈斷裂。

眾多的共用項目中,很少有哪個是自帶“血袋”上線的,大多數都要依靠外部輸血,而融資就是最簡便的一條路徑。融資的好處是,新項目可以快速進入生長期,壞處是,在沒有造血能力之前一旦外部資金中斷就很難繼續下去。

上述個個倒閉的共用專案中,幾乎全部都是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死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用汽車。2017年3月10日,友友用車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公告稱,“由於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決定退回所有使用者帳戶存款,停止運營。”

從公告中不難看出,導致友友用車壽終正寢的直接原因就是資金鏈斷裂。原本共用汽車就是一個需要較大資金投入的行業,而創業公司的造血能力有限,更多的時候都要借助外力,這就需要這個企業是否具備讓投資人持續青睞的能力。顯然,友友用車和其他死掉的共用項目都沒有這種能力。

第三,企業意淫出來的偽需求。

小編前面寫到,共用單車讓2億國人又開始使用自行車。其實這表明單車是有一定市場需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就代表這個市場的需求是有一個飽和值的。很不幸,這個飽和值由摩拜和ofo、哈羅單車等少數幾家共用單車企業填滿了,其餘玩家所想像的需求,更多的是自己的意淫。

簡單來講,有使用共用單車出行需求的使用者規模就那麼大,摩拜和ofo就已經拿走了九成以上的份額,剩下不足一成也由少數幾家分食。用戶幾乎不太可能在一次出行時同時使用兩個不同品牌的單車,這個難度係數有點大。

另外,就是讓“國民老公”王思聰高呼能做成就直播“吃翔”的共用充電寶。其實,很多人都有隨身攜帶移動電源的習慣,即便不帶,也很少會在手機等電子產品快要沒電的時候,特地去商場或者餐館裡面找共用充電寶。因此,樂電、PP充電等平臺相繼倒閉,而目前仍堅挺的平臺日子也不好過。

當然,小編只是大致總結了以上三個主要原因,其實嚴格來講,導致眾多共用經濟初創專案死亡的原因還可能有定位模糊、缺乏盈利能力、盲目擴張等經營問題,這裡只是選出三個基本可以覆蓋到共用項目倒閉原因的幾個方面。

事實上,市場需要共用經濟。但在回顧2017年共用經濟退潮後,小編發現,總有些人在風口到來的時候迷住了眼,盲目上線創業項目後成了檢驗市場的炮灰。就像我們看到的2017年,便是“共用”屍橫遍野。

看到這麼多意氣風發卻奈何短命的共用項目,小編只想說一句,創業不能喊著“不忘初心”卻只想著韭菜,也要幹點實事呀。

小編認為,有些共用項目的確有一定的用戶和市場需求。就像共用單車行業,用一年半的時間讓2億多國人重新坐在了自行車上,共用充電寶和共用KTV也有相對合理的使用場景。至於其他共用項目,小編已經把腦洞開得很大了,但還是想不出來它們能解決用戶的什麼痛點。

因此,一部分頂著共用概念意圖“割韭菜”的創業專案,最終沒有經受住市場的考驗,開始走向死亡。

小編想說的是,韭菜的確是一茬接一茬地長,但絕不是所有專案想割就能割,即便投資人有錢,他們也只願意為能創造價值的共用概念買單,而那些被市場和用戶驗證不具備價值的項目,最終難逃厄運。

然而,這些共用項目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並沒有隨著倒閉而結束,反而留下了很多後遺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到共用單車野蠻發展之後,被淘汰的這些共用單車企業,幾乎沒有一家做到善始善終,甚至有無良創始人告訴用戶“押金退不了,可以拿一輛車子抵。”

如今,倒閉了的共用單車企業仍然被押金難退、車輛亂丟棄等遺留問題纏繞。中消協已經約談了多家共用單車企業的負責人,建議解決用戶的押金問題,但卻始終難以收到好的結果。

另外,目前幾乎在有共用單車投放的城市,就能看到被隨意丟棄在一旁的“共用遺骸”,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共用單車墳場”,場面更加讓人觸目驚心。而在這些“僵屍車”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世上僅“活了”幾個月,比如身披“金色戰甲”的酷騎單車,在2017年6月聲勢浩大的亮相,僅半年時間後就宣佈停止運營。

隨著跟風創造共用專案的企業越來越多,行業的洗牌也將越來越快。2017年年中開始,國內的共用專案便開始大規模退潮。據懂懂筆記不完全統計,2017年宣佈倒閉或停止運營的共用專案中,叫得出來名字的就有19家,包括7家共用單車、2家共用汽車以及多家共用充電寶等等。

小編不免好奇,不知2017年投資了這些“熱門”共用項目的投資人,看到那滿目瘡痍後心中會作何感想?

不著調 不可能走得遠

在眾多共用經濟退潮中被一同帶走的專案中,有些時至今日仍讓人記憶猶新,比如共用單車“第一倒”悟空單車、共用汽車“第一倒”友友用車、共用衣櫥“第一倒”多啦衣夢、共用充電寶“第一倒”PP充電等等。

2017年,很多共用項目從風光無限到黯然離場,僅用了幾個月時間。看到這些專案隨著共用經濟退潮而走向死亡,小編不禁感到惋惜。但是,這些項目的失敗僅僅歸咎於風口已過、行業洗牌、熱潮退燒嗎?

小編認為,數十個共用項目的相繼倒閉或停止運營,與行業整體的洗牌不無關係,這是導致項目無法活下去的外部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很可能就在於項目自身,其是否具有創造可持續價值的能力。

總體來看,這些倒閉或停止運營的共用項目大都患有以下幾種“疾病”:

第一,本質並非共用。

事實上, 2010年國外就出現了Uber、Airbnb等共用平臺,共用經濟便開始逐漸落地向普通用戶滲透。當時國外講的更多的是分享,將原本就有的閒置資源、使用權等拿出來,實現最優匹配來解決一定的問題。比如Airbnb,房主可以把自家空閒的房子拿出來,掛在這個平臺上出租給有短期需求的用戶。這樣一個分享的過程,就實現了陌生人與物品使用權的暫時轉移,雙方都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獲得了相應的利益。

然而,國內從2016年爆發的共用經濟,本質上與分享不同,卻與租賃無異。比如共用單車、共用籃球,並不是社會閒置資源,而是企業自行量產的產品,並以傳統租賃的形式租給用戶。

也就是說,國內的很多共用項目,其實並不是對已有的閒置資源的再利用,而是硬生生創造出來的“共用”。我們可以看到,就是這些硬造的共用項目,不但自身不得善終,它們製造出來的商品反而成了社會的負擔。

第二,資金鏈斷裂。

眾多的共用項目中,很少有哪個是自帶“血袋”上線的,大多數都要依靠外部輸血,而融資就是最簡便的一條路徑。融資的好處是,新項目可以快速進入生長期,壞處是,在沒有造血能力之前一旦外部資金中斷就很難繼續下去。

上述個個倒閉的共用專案中,幾乎全部都是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死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用汽車。2017年3月10日,友友用車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公告稱,“由於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決定退回所有使用者帳戶存款,停止運營。”

從公告中不難看出,導致友友用車壽終正寢的直接原因就是資金鏈斷裂。原本共用汽車就是一個需要較大資金投入的行業,而創業公司的造血能力有限,更多的時候都要借助外力,這就需要這個企業是否具備讓投資人持續青睞的能力。顯然,友友用車和其他死掉的共用項目都沒有這種能力。

第三,企業意淫出來的偽需求。

小編前面寫到,共用單車讓2億國人又開始使用自行車。其實這表明單車是有一定市場需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就代表這個市場的需求是有一個飽和值的。很不幸,這個飽和值由摩拜和ofo、哈羅單車等少數幾家共用單車企業填滿了,其餘玩家所想像的需求,更多的是自己的意淫。

簡單來講,有使用共用單車出行需求的使用者規模就那麼大,摩拜和ofo就已經拿走了九成以上的份額,剩下不足一成也由少數幾家分食。用戶幾乎不太可能在一次出行時同時使用兩個不同品牌的單車,這個難度係數有點大。

另外,就是讓“國民老公”王思聰高呼能做成就直播“吃翔”的共用充電寶。其實,很多人都有隨身攜帶移動電源的習慣,即便不帶,也很少會在手機等電子產品快要沒電的時候,特地去商場或者餐館裡面找共用充電寶。因此,樂電、PP充電等平臺相繼倒閉,而目前仍堅挺的平臺日子也不好過。

當然,小編只是大致總結了以上三個主要原因,其實嚴格來講,導致眾多共用經濟初創專案死亡的原因還可能有定位模糊、缺乏盈利能力、盲目擴張等經營問題,這裡只是選出三個基本可以覆蓋到共用項目倒閉原因的幾個方面。

事實上,市場需要共用經濟。但在回顧2017年共用經濟退潮後,小編發現,總有些人在風口到來的時候迷住了眼,盲目上線創業項目後成了檢驗市場的炮灰。就像我們看到的2017年,便是“共用”屍橫遍野。

看到這麼多意氣風發卻奈何短命的共用項目,小編只想說一句,創業不能喊著“不忘初心”卻只想著韭菜,也要幹點實事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