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杭州灣大橋 淤泥上如何建立百年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地圖)

杭州灣大橋的先天條件非常差:在其立足的地下, 杭州灣有深厚的淤泥層, 南岸腐殖質灘塗地下甚至還有沼氣;而且,

這片海域也不寧靜, 杭州灣與亞馬遜河口、恒河河口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潮灣, 風高浪急, 亂流沙湧, 一年中, 超過7級以上大風天有9個多月, 颱風的最大風速每秒50米, 可瞬間掀翻千噸大船, 真可謂“屋漏偏遭連夜雨”。

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修建這麼長的橋, 如何確保橋的安全和行車安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杭州灣猶如豆腐腦, 建橋打樁最長達30層樓高

工程中有一句話叫“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 強調的是構築物的地基和基礎的重要性。

杭州灣大橋位於錢塘江出海口, 數千年來錢塘江的淤積物覆蓋在這片海域的底部, 形成了豆腐腦一樣鬆軟、易滑、承載力低的厚軟土層。 能支撐起大橋的“持力層”則位於軟土層的下方。

(杭州灣大橋地址剖面圖, 軟土層厚度達幾十米)

這種情況下, 必須將大橋的基礎——一根根樁插入下部持力層中, 最長的一根樁竟然長達90米, 有30層樓那麼高。 要知道, 杭州灣的水深才只有10米左右。

單根樁的直徑為1.5~1.6米, 在樁裡面, 這已經是很粗的了, 但仍然只有長度的六十分之一,

和筷子的比例基本相當!

這些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大直徑超長鋼管樁。

能否順利、精准地把樁做出來, 成為工程的控制因素。

海上打樁的一個難點是定位難, 速度慢, 按原有的人工測量和人工定位技術, 每天最多只能完成四五根樁, 而且還要看天吃飯, 天氣不好時無法施工, 2002年下半年只打了351根。 後來大橋施工方下定決心, 在國內率先使用GPS定位, 一邊進行施工操作, 一邊根據即時位置調整施工過程, 對樁進行糾偏, 大大提高了效率, 每天最多可完成五十多根。

(杭州灣大橋第一根樁成功完成)

(二)大橋經過沼氣區, 修橋要想不擾動氣體首先得放氣

除此之外, 更具挑戰性的是:大橋經過的部分地區, 土層中存在囊狀淺層天然氣(沼氣), 局部含氣量和壓力較大。 施工中如果擾動了這些氣體, 氣體移動過程中將會讓海底淤泥層產生不可預知的大變形, 從而影響進一步施工(大橋建成後, 氣體的影響可以忽略)。

另外, 如果氣體從海底逸出, 碰上海面上的作業船隻, 還有可能發生爆炸, 引火焚身。

天然氣的問題, 對於國內土木工程界而言, 可謂是聞所未聞的。

幸運的是, 石油行業對此有較多經驗, 一次跨學科的思維碰撞讓土木工程師們學到了石油專家的寶貴經驗, 經驗總結成四個字:“主動放氣”。 在打樁前, 先主動引導氣體逸出,隨後再施工,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

(三)跨海大橋上兩樣東西怕風吹,一個是橋另一個是車

地下的問題解決了,地上的問題緊隨而至。

大橋通車之後,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新聞,“少數司機上杭州灣大橋心發慌”,擔心“車會不會被大風掀起掉進海裡?”新聞中說,這是由於司機們第一次長時間在海上開車,難免有心理恐慌。

其實,司機們的擔心是客觀存在的。

在跨海大橋上,有兩樣東西怕“大風吹”,一是橋,二是車。風還能把橋吹倒?這事兒在美國就發生過,1940年11月7日塔科馬海峽大橋因“風振”(風引起的共振)垮塌。為了保證行車安全,中國的專家們可費了一番腦筋。

(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被風吹垮)

統計資料顯示,大橋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1到17天,極大風速可達32米每秒,相當於十一級風,為保證設計有所富餘,在設計時取基準風速49米每秒。專家們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風洞試驗。

試驗表明,大橋所使用的結構形式(雙塔斜索面鋼箱梁斜拉橋體系)能夠保證其抗風性能在極端條件下也能安全聳立,而不會出現塔科馬大橋渦激振動的悲劇。

(風洞試驗模型)

橋上過大的橫風,對汽車特別是高大車輛影響顯著。

有學者使用先進的數值方法,考慮風速、車流、橋樑共同作用,建立了複雜系統的模型,對有風時的事故率進行了分析。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吹來的風可以分解成兩個方向,一個垂直於行車方向,另一個偏向於行車方向。

後者的大小既取決於風的大小,也取決於車速,逆風行駛的車發生事故的概率更高。計算顯示,大風時,以120公里時速行駛的車的整體安全行車概率約為89%,這個概率是無法接受的。那麼,只能關閉大橋或者給汽車限速了嗎?

科學家們提供了第三種思路:給橋面“減風”。

嚴密的科學計算顯示,使用透風率70%的風障,即可在同樣的情況下把安全概率提升至99.78%!十一級暴風對車的影響也只相當於八級大風。

(杭州灣跨海大橋遠景)

雖然,現階段仍然會在大風天氣限速限流,但是科學家給的這個“定心丸”著實讓我們放心了不少。

先主動引導氣體逸出,隨後再施工,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

(三)跨海大橋上兩樣東西怕風吹,一個是橋另一個是車

地下的問題解決了,地上的問題緊隨而至。

大橋通車之後,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新聞,“少數司機上杭州灣大橋心發慌”,擔心“車會不會被大風掀起掉進海裡?”新聞中說,這是由於司機們第一次長時間在海上開車,難免有心理恐慌。

其實,司機們的擔心是客觀存在的。

在跨海大橋上,有兩樣東西怕“大風吹”,一是橋,二是車。風還能把橋吹倒?這事兒在美國就發生過,1940年11月7日塔科馬海峽大橋因“風振”(風引起的共振)垮塌。為了保證行車安全,中國的專家們可費了一番腦筋。

(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被風吹垮)

統計資料顯示,大橋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1到17天,極大風速可達32米每秒,相當於十一級風,為保證設計有所富餘,在設計時取基準風速49米每秒。專家們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風洞試驗。

試驗表明,大橋所使用的結構形式(雙塔斜索面鋼箱梁斜拉橋體系)能夠保證其抗風性能在極端條件下也能安全聳立,而不會出現塔科馬大橋渦激振動的悲劇。

(風洞試驗模型)

橋上過大的橫風,對汽車特別是高大車輛影響顯著。

有學者使用先進的數值方法,考慮風速、車流、橋樑共同作用,建立了複雜系統的模型,對有風時的事故率進行了分析。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吹來的風可以分解成兩個方向,一個垂直於行車方向,另一個偏向於行車方向。

後者的大小既取決於風的大小,也取決於車速,逆風行駛的車發生事故的概率更高。計算顯示,大風時,以120公里時速行駛的車的整體安全行車概率約為89%,這個概率是無法接受的。那麼,只能關閉大橋或者給汽車限速了嗎?

科學家們提供了第三種思路:給橋面“減風”。

嚴密的科學計算顯示,使用透風率70%的風障,即可在同樣的情況下把安全概率提升至99.78%!十一級暴風對車的影響也只相當於八級大風。

(杭州灣跨海大橋遠景)

雖然,現階段仍然會在大風天氣限速限流,但是科學家給的這個“定心丸”著實讓我們放心了不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