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位原解放軍戰術專家的獨到分析:項羽贏下“天下第一”之爭,靠的是智謀!

其實, 戰場上的項羽不僅勇武, 而且富有智謀, 是個頂級高手!

在著名的巨鹿之戰中, 項羽首先找到敵人薄弱環節, 一破秦軍;而後, 製造敵人薄弱環節, 一舉擊垮秦軍主力。

那麼, 他是怎麼做到的?

1

百密一疏

秦朝末年,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 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

秦廷派章邯出關鎮壓。

章將軍一路東進, 所向披靡。 然而, 在遭遇楚國貴族項梁的部隊後, 他連吃敗仗。

然而, 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太久。

在得到秦關中援軍後, 秦二世二年(西元前208年)九月, 章邯趁項梁新勝輕敵, 以突襲戰法在定陶大敗楚軍。

結果, 項梁兵敗身死,

項羽、劉邦、呂臣部紛紛退保彭城。

這時, 章邯犯了一個戰略性錯誤——他認為楚地已不足憂, 沒有趁機對楚地做深遠攻擊, 而是率兵渡過黃河, 與前來增援的王離部(長城軍團)集合, 約40萬大軍一起攻打趙國。

趙軍大敗, 趙王歇、趙相張耳北逃巨鹿。

秦軍追擊, 兵鋒直指巨鹿。 據《史記》記述, 章邯的佈陣是這樣的:“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钜鹿(即巨鹿), 章邯軍钜鹿南棘原, 築甬道屬河, 餉王離。 ”

巨鹿之戰的要點地圖

他把指揮所設在棘原, 此地是區域的交通樞紐:西向過“太行八陘”之滏口陘可至上党, 西南向直通河內, 南向可通黃河渡口白馬津, 東向則是邯鄲、巨鹿。

這可謂四通八達, 進可戰、退可守, 牢牢地護住了秦軍的兩條後路——上黨和河內方向。

章邯命王離包圍巨鹿, 自己的軍隊屯駐這個可以控制戰場全域的要點, 建造甬道連接漳水, 為前軍實施後勤保障, 並為王離軍後繼。

然而, 這個部署雖然高明, 卻“百密一疏”, 存在著一個薄弱環節。

他在之前攻打邯鄲的時候, 把那裡的老百姓趕到了河內,

毀了城池, 使原本城固人眾的邯鄲城不復存在。

這樣一來, 棘原的章邯和巨鹿城下的王離之間缺少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 秦軍前後軍僅依靠漳水、甬道形成的補給通道聯絡, 距離達到110多公里, 綿長而虛弱。

2

破釜沉舟

這時, 項羽登場了。

擊殺宋義後, 項羽奪取了楚軍指揮權, 後來英布和蒲將軍所部2萬人也歸其指揮。 此時, 楚軍大約有7萬人。

注:楚懷王本派宋義領軍救趙, 項羽為副將。 宋義行至安陽, 多日不進, 又嚴令各部不准出擊。 項羽最終發動兵變, 殺宋義, 奪取指揮權。

隨後, 項羽率軍北上援趙。

他採取孫子兵法中“以迂為直”之法, 避開章邯緊盯的黃河南側白馬津, 繞路渡過平原津, 抵達巨鹿秦軍包圍圈東側的黃河故道邊。

在先遣部隊試探進攻獲勝後, 項羽很快就發現了秦軍的弱點——秦軍前後軍距離太遠, 二者相連的甬道正是其薄弱環節。

於是項羽決定“破釜沉舟”全軍渡河, 奔襲秦軍甬道, 實施突然攻擊。

快速而準確地掌握敵軍的弱點, 使項羽這次作戰行動佔據了四大優勢:

*渡河後, 項羽下令“沉船, 破釜甑, 燒廬舍, 持三日糧”, 輕裝奔襲, 達成了作戰的突然性;

*攻擊秦軍薄弱環節補給線, 既“避實擊虛”又“攻敵必救”, 迫使圍城的王離由進攻轉向被動防禦, 從而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在甬道發動集中攻擊, 遵循“我專而敵分, 我專為一, 敵分為十, 是以十攻其一也”的原則, 達成優勢兵力的有利態勢;

*由於章邯毀掉了邯鄲, 秦軍前後軍之間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 兩軍距離過遠, 章邯難以對王離進行有效救援, 給了項羽各個擊破的機會。

經過九次戰鬥, 項羽大獲全勝, 生擒王離。 章邯援軍被楚軍阻擊, 未能救援。

“破釜沉舟”這一戰, 彰顯了項羽的“智”。

3

對陣沙場

擊敗王離後, 項羽威名大振, 諸侯軍諸將“入轅門, 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接下來,他將與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將”章邯對陣沙場。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項羽圍殲王離部後,各諸侯救趙的部隊也都歸屬于他指揮,總兵力達到約20萬。

全軍士氣正旺,可以說是得了“人和”。

章邯現有兵力也差不多20萬。面對當前形勢收縮防禦,他對陣型進行了調整:左翼依託太行滏口陘,佔據了險要地勢;中軍佔據棘原看住了戰場各條通道;

右翼沿漳水、洹水前出,繼續保持對項羽的威脅。

這樣的陣型攻守兼備,幾乎“無懈可擊”,可以說是得了“地利”。

觀察章邯陣型之後,項羽認為:

秦軍左翼最為堅固,這一翼難以做文章;

中軍處四通八達之地,也不好打;

右翼前出,雖有漳、洹兩水環繞,但相對來說最好打。

所以,項羽軍駐紮漳南,主攻秦軍右翼。

項羽取得了一些戰鬥的勝利,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動搖秦軍防禦體系。

章邯用兵絕對是老謀深算——秦軍擺的是個三角陣型(請將上圖側過來看),右翼就是三角箭頭,可以得到底部的有力支援。

項羽從這進攻,只能緩慢推進,時間久了,有被敵人翻盤的危險。

之前,項羽看破了章邯、王離之間的破綻才能以弱勝強。

現在,秦軍毫無破綻,這可如何是好?

4

轉向攻心

雖然輸了幾場小仗,但章邯頂住了項羽的攻擊銳勢。

這正是扭轉戰局的時機。

然而,在咸陽的秦二世看不懂局勢,他派人指責章邯。

統兵在外,最怕的就是老闆心懷猜忌,章邯很害怕,派司馬欣去咸陽探聽消息。

他從司馬欣口中得到了一個壞消息:

“朝中趙高主政,您打贏了,趙高肯定嫉妒咱們的功勞;輸了,那必死無疑。您得好好考慮考慮。”

項羽見強攻不成,轉為“攻心”,派人寫信給章邯勸降。

章邯有點猶豫,派人和項羽談條件。

就在此時,項羽趁雙方正在談判,攻其不備,對秦軍實施突然打擊。

但問題是,主攻方向在哪?

項羽把軍隊轉到漳北,對章邯中軍實施中央突破!

於是,蒲將軍部奉命從三戶津渡河,目標直指章邯中軍棘原。

注:司馬遷的記載中兩處提到“漳南”,指的並不是同一位置。從地圖上可見漳水的走向,“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可見棘原和項羽駐軍的“漳南”不是同一地,而是在棘原的右翼;而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顯然是說從三戶津渡過漳水而至“漳南”,這裡已經直逼棘原。

這是章邯的要害。

項羽以前不打這的主意,是因為章邯的佈陣結構完備——棘原是各條機動路的交匯點,秦軍各防禦點的援兵可以迅速趕到,對此點實施強渡進攻等於同時與秦軍整個防禦體系的力量對抗,難度太大。

此時不一樣了,章邯最擔心的不是項羽,而是趙高,自然對敵軍放鬆了警惕,是偷襲的大好時機。

蒲將軍趁機突破漳水,進至漳南,在此形成一座“橋頭堡”。

項羽軍如果利用這個橋頭堡、源源不斷增兵,實施縱深突破,章邯的防禦體系就有被分割的危險。

章邯畢竟是“老江湖”,看得很明白,他果斷下令反擊。

然而,蒲將軍絕對是個驍勇善戰的良將,章邯的反擊,均被他打退。

整個巨鹿之戰,項羽兩次用此人打先鋒,確實算得上用人得當。

至此,項羽軍在漳南站穩了腳跟,形成了戰役的突破口。這就像一個西瓜被切開一個缺口,順著缺口切下去就會一分為二。

同時,項羽命趙將司馬卬進行戰役大迂回,拿下了河內,秦軍一個後方被端掉,切斷了章邯向西南方向的退路。

這時,項羽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不過,有了缺口,要想發展為勝利,還需要進一步攻堅作戰,拿下秦軍一座座營壘,向縱深突貫。

接著,項羽會怎麼做?

5

大局已定

章邯雖然遭遇重大挫折,但是他布下的陣型留足了後手。

之前提到,他有兩條退路,這是個“雙活陣”,河內方向雖然被切斷,上黨方向卻還在他手中。

這時,章邯有三個選擇:

*就地固守,在切口已被打開的情況下,顯然是條死路;

*繼續反擊,之前兩次反擊作戰都失敗了,失去了寶貴的時機,蒲將軍橋頭堡難以撼動,也不是上策;

*往滏口陘、上黨方向撤退,跳出包圍圈,保存實力,伺機反攻。

顯然,好漢不吃眼前虧,第三個是最佳方案。

只要章邯向滏口陘移動,成功退到上黨,還可以重整旗鼓和項羽再戰。之前他幾次敗給項梁,也是退軍休養生息,最後一舉翻盤。

章邯準備如法炮製,退出趙地。

但是,讓章邯大吃一驚的是,項羽派蒲將軍部強渡三戶津實施中央突破,居然是個虛招!

項羽主力其實埋伏在汙水——章邯大軍向滏口陘轉移的必經之路。

滏口陘是天險,二十多萬大軍轉移,要通過狹窄的隘口,隊形自然難以保持,“強”與“弱”瞬間轉換。

這是項羽的大好時機。

正在轉移的秦軍遭遇如此精心策劃的埋伏,結果可想而知。

項羽憑藉自己的智謀,在秦軍原本最牢固的左翼製造出秦軍薄弱環節發出致命的一擊。

在汙水挨了當頭一棒的章邯,變成了沒頭蒼蠅,被迫南撤。

然而,南撤只會使其徹底落入項羽的包圍之中——連戰連敗,深陷重圍,秦軍還有何鬥志可言?

於是,二十多萬秦軍在殷墟投降,項羽徹底殲滅秦軍主力,敲定天下大勢。

司馬遷記錄此戰:“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縱觀整個巨鹿之戰,項羽先是看出秦軍破綻,找到薄弱環節,正兵強擊,一舉擊敗王離;後又以正兵奇兵變幻的手法,誘騙章邯,製造出秦軍的薄弱環節,奇兵伏擊,又一舉擊敗章邯。

這才是真正的高手,頂級高手!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接下來,他將與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將”章邯對陣沙場。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項羽圍殲王離部後,各諸侯救趙的部隊也都歸屬于他指揮,總兵力達到約20萬。

全軍士氣正旺,可以說是得了“人和”。

章邯現有兵力也差不多20萬。面對當前形勢收縮防禦,他對陣型進行了調整:左翼依託太行滏口陘,佔據了險要地勢;中軍佔據棘原看住了戰場各條通道;

右翼沿漳水、洹水前出,繼續保持對項羽的威脅。

這樣的陣型攻守兼備,幾乎“無懈可擊”,可以說是得了“地利”。

觀察章邯陣型之後,項羽認為:

秦軍左翼最為堅固,這一翼難以做文章;

中軍處四通八達之地,也不好打;

右翼前出,雖有漳、洹兩水環繞,但相對來說最好打。

所以,項羽軍駐紮漳南,主攻秦軍右翼。

項羽取得了一些戰鬥的勝利,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動搖秦軍防禦體系。

章邯用兵絕對是老謀深算——秦軍擺的是個三角陣型(請將上圖側過來看),右翼就是三角箭頭,可以得到底部的有力支援。

項羽從這進攻,只能緩慢推進,時間久了,有被敵人翻盤的危險。

之前,項羽看破了章邯、王離之間的破綻才能以弱勝強。

現在,秦軍毫無破綻,這可如何是好?

4

轉向攻心

雖然輸了幾場小仗,但章邯頂住了項羽的攻擊銳勢。

這正是扭轉戰局的時機。

然而,在咸陽的秦二世看不懂局勢,他派人指責章邯。

統兵在外,最怕的就是老闆心懷猜忌,章邯很害怕,派司馬欣去咸陽探聽消息。

他從司馬欣口中得到了一個壞消息:

“朝中趙高主政,您打贏了,趙高肯定嫉妒咱們的功勞;輸了,那必死無疑。您得好好考慮考慮。”

項羽見強攻不成,轉為“攻心”,派人寫信給章邯勸降。

章邯有點猶豫,派人和項羽談條件。

就在此時,項羽趁雙方正在談判,攻其不備,對秦軍實施突然打擊。

但問題是,主攻方向在哪?

項羽把軍隊轉到漳北,對章邯中軍實施中央突破!

於是,蒲將軍部奉命從三戶津渡河,目標直指章邯中軍棘原。

注:司馬遷的記載中兩處提到“漳南”,指的並不是同一位置。從地圖上可見漳水的走向,“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可見棘原和項羽駐軍的“漳南”不是同一地,而是在棘原的右翼;而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顯然是說從三戶津渡過漳水而至“漳南”,這裡已經直逼棘原。

這是章邯的要害。

項羽以前不打這的主意,是因為章邯的佈陣結構完備——棘原是各條機動路的交匯點,秦軍各防禦點的援兵可以迅速趕到,對此點實施強渡進攻等於同時與秦軍整個防禦體系的力量對抗,難度太大。

此時不一樣了,章邯最擔心的不是項羽,而是趙高,自然對敵軍放鬆了警惕,是偷襲的大好時機。

蒲將軍趁機突破漳水,進至漳南,在此形成一座“橋頭堡”。

項羽軍如果利用這個橋頭堡、源源不斷增兵,實施縱深突破,章邯的防禦體系就有被分割的危險。

章邯畢竟是“老江湖”,看得很明白,他果斷下令反擊。

然而,蒲將軍絕對是個驍勇善戰的良將,章邯的反擊,均被他打退。

整個巨鹿之戰,項羽兩次用此人打先鋒,確實算得上用人得當。

至此,項羽軍在漳南站穩了腳跟,形成了戰役的突破口。這就像一個西瓜被切開一個缺口,順著缺口切下去就會一分為二。

同時,項羽命趙將司馬卬進行戰役大迂回,拿下了河內,秦軍一個後方被端掉,切斷了章邯向西南方向的退路。

這時,項羽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不過,有了缺口,要想發展為勝利,還需要進一步攻堅作戰,拿下秦軍一座座營壘,向縱深突貫。

接著,項羽會怎麼做?

5

大局已定

章邯雖然遭遇重大挫折,但是他布下的陣型留足了後手。

之前提到,他有兩條退路,這是個“雙活陣”,河內方向雖然被切斷,上黨方向卻還在他手中。

這時,章邯有三個選擇:

*就地固守,在切口已被打開的情況下,顯然是條死路;

*繼續反擊,之前兩次反擊作戰都失敗了,失去了寶貴的時機,蒲將軍橋頭堡難以撼動,也不是上策;

*往滏口陘、上黨方向撤退,跳出包圍圈,保存實力,伺機反攻。

顯然,好漢不吃眼前虧,第三個是最佳方案。

只要章邯向滏口陘移動,成功退到上黨,還可以重整旗鼓和項羽再戰。之前他幾次敗給項梁,也是退軍休養生息,最後一舉翻盤。

章邯準備如法炮製,退出趙地。

但是,讓章邯大吃一驚的是,項羽派蒲將軍部強渡三戶津實施中央突破,居然是個虛招!

項羽主力其實埋伏在汙水——章邯大軍向滏口陘轉移的必經之路。

滏口陘是天險,二十多萬大軍轉移,要通過狹窄的隘口,隊形自然難以保持,“強”與“弱”瞬間轉換。

這是項羽的大好時機。

正在轉移的秦軍遭遇如此精心策劃的埋伏,結果可想而知。

項羽憑藉自己的智謀,在秦軍原本最牢固的左翼製造出秦軍薄弱環節發出致命的一擊。

在汙水挨了當頭一棒的章邯,變成了沒頭蒼蠅,被迫南撤。

然而,南撤只會使其徹底落入項羽的包圍之中——連戰連敗,深陷重圍,秦軍還有何鬥志可言?

於是,二十多萬秦軍在殷墟投降,項羽徹底殲滅秦軍主力,敲定天下大勢。

司馬遷記錄此戰:“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縱觀整個巨鹿之戰,項羽先是看出秦軍破綻,找到薄弱環節,正兵強擊,一舉擊敗王離;後又以正兵奇兵變幻的手法,誘騙章邯,製造出秦軍的薄弱環節,奇兵伏擊,又一舉擊敗章邯。

這才是真正的高手,頂級高手!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