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維最現實的一首詩:女人要嫁個好男人

在封建社會中, 有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給豪門闊少, 便由貧賤之身一躍而為身價百倍的貴婦人, 恃寵享樂。 嬌貴異常;而不遇之女, 即使美顏如玉, 亦不免終生淪於貧賤境地。

其實一直到了現代社會, 這種現象也同樣是較為普遍的, 甚至“生得好不如嫁得好”這句話還是有很多人當做金科玉律一般, 王維有一首詩《洛陽女兒行》寫的就是這種情況。 全詩寫豪家女子無比嬌貴逸樂的生活狀況, 從容顏之嬌美、住宅之富麗、飲食之珍奇寫到夫婿之豪奢、交遊之高貴, 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 詩的最後兩句猛然轉折, 以如玉越女江頭浣紗作對比, 在強烈的反差中突現主題:

洛陽女兒行

唐代: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 才可顏容十五餘。

良人玉勒乘驄馬, 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 紅桃綠柳垂簷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 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

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 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 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 妝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 日夜經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 貧賤江頭自浣紗。

洛陽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對門, 正當十五六的芳年容顏非常美麗。


她的丈夫騎一匹青白相間的駿馬, 馬具鑲嵌著珍貴的美玉。 她的婢女捧上黃金的盤子, 裡面盛著烹製精細的鯉魚。

她家彩繪朱漆的樓閣一幢幢遙遙相望, 紅桃綠柳在廊簷下排列成行。

她乘坐的車子是用七種香木做成, 綾羅的帷幔裝在車上。 僕從們舉著羽毛的扇子, 把她迎回繡著九花圖案的彩帳。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 驕奢更勝過石季倫。

他親自教授心愛的姬妾學習舞蹈, 名貴的珊瑚樹隨隨便便就送給別人。

他們徹夜尋歡作樂, 窗上現出曙光才熄去燈火, 燈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鏤的窗棱。

她成天嬉戲遊玩, 竟沒有溫習歌曲的空暇, 打扮得整整齊齊, 只是熏著香成天閒話。

相識的全是城中的豪門大戶,

日夜來往的都是些貴戚之家。

有誰憐惜貌美如玉的越女, 身處貧賤, 只好在江頭獨自洗紗。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 前十八句為第一部分, 構成了這首詩的主體, 塑造了因遇而驟得富貴的“洛陽女兒”這一藝術形象。 開頭兩句對“洛陽女兒”略作介紹。

以冷語發端, 自含鄙夷之意。 下面兩句說她的丈夫騎著寶玉絡頭、毛色青白相間的高頭大馬, 她的侍女為她獻上滿盈金盤的鯉魚片。 一為側筆映襯, 二為正面描寫, 一虛一買, “洛陽女兒”的身價和地位顯示出來了。 一個普通的小家女子, 朝夕之間竟身價百倍, 原因就是嫁給了一位頗有身份的“良人”。 遇者則貴、不遇者則販的人生感慨, 暗暗含在其中。

詩的最後兩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把筆鋒猛地一轉,描繪出一幅貌似孤立實則與上文融浹為一的越女浣紗的畫面。美頗如玉的越國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時,身處貧賤地位,只好在江邊漂洗羅紗。“誰憐”二字,一貫到底,造成快速的節奏和奔流的詩意,表達了詩人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憤不平之氣。

全詩描寫了兩種人物形象,一貴一賤,一奢靡,一窮困,各成獨立的畫面,卻又相反相成地統一于全詩中。

其實人生在世,並不能依靠他人來改變命運,自己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寄託於他人期望飛黃騰達,然而反顧當今社會,拜金仍然如此嚴重,不得不引人深思。

詩的最後兩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把筆鋒猛地一轉,描繪出一幅貌似孤立實則與上文融浹為一的越女浣紗的畫面。美頗如玉的越國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時,身處貧賤地位,只好在江邊漂洗羅紗。“誰憐”二字,一貫到底,造成快速的節奏和奔流的詩意,表達了詩人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憤不平之氣。

全詩描寫了兩種人物形象,一貴一賤,一奢靡,一窮困,各成獨立的畫面,卻又相反相成地統一于全詩中。

其實人生在世,並不能依靠他人來改變命運,自己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寄託於他人期望飛黃騰達,然而反顧當今社會,拜金仍然如此嚴重,不得不引人深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