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疆交河故城200多個嬰兒墓葬之謎解了,答案簡單,是人人都懂的

提示:交河故城200多個嬰兒墓葬的形式雖然與甕棺葬有所不同, 也不可能如李靜訓一般有眾多陪葬品, 但人類對於孩子的愛卻是不變、一樣的, 是沒有區別的。 如今, 創造交河城的車師人雖然消失在茫茫史海裡, 但那些嬰兒墓葬卻見證了愛的永恆。 兩千多年的時光像風一般飄然長逝, 那些嬰兒依然是車師人深愛著的孩子。

新疆吐魯番市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 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跡。 在交河故城官署區旁邊有一個大型的墓葬群, 在曾埋葬著200多個嬰兒。 據考證, 這些墓葬的年代當在西元10世紀以後。 為什麼將如此多的孩子集中葬于此地?有人認為, 可能是當時的國王在亡國前, 君臣們怕自己的後代落人異族手中, 集中殺害埋葬的。 但也有專家認為, 也可能是當時這裡發生了一場瘟疫。

其中原委, 還是難解之謎。

交河故城是西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 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 9至14世紀由於連年戰火, 故城逐漸衰落。 元末察合台時期, 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 交河城毀損嚴重, 終於被棄。 嬰幼兒古墓群是考古工作者上世紀在故城西北角發現的, 僅從地表可辨認的就有230多個墓穴。 經試掘顯示, 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不過10來歲, 最小的僅為初生嬰兒。 如此集中的嬰幼兒墓葬群為世所罕見, 令人難以置信, 都說它是未解之謎。

其實, 對於世間的太多謎團, 人們往往先想到的是歷史、考古, 常常忽略了人類愛的因素的存在。 交河故城嬰幼兒古墓群之謎, 大約就是這樣的, 人們在想到非正常死亡的同時, 給了這些嬰幼兒太多的同情, 卻淡化了他們的正常死亡, 淡化了當時交河人對他們的愛。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 幼童的葬俗就與成人不同, 如仰紹文化兒童死後葬具使用甕棺, 不是埋葬于成人公共墓葬區, 而是埋於居住區內, 體現出對兒童憐憫愛護的觀念。

甕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 人們會在陶器底部鑽開小孔, 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 這種種特殊的葬具, 使用從新石器時代早期, 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 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觀念, 即靈魂不滅。 考古證明, 嬰幼兒甕棺葬多出現在居住區, 是體現當時人們對小孩子的體貼和愛護, 為的是防止野獸對小孩子屍體的傷害(也有因小孩太小, 未行“成丁禮”, 人們認為其不能埋進本族成年人公共墓地的的可能)。 甚至, 有研究者認為甕棺是死者實現轉生前所居的模擬“子宮”, 用甕棺葬埋葬夭折的兒童是為了加速死者的二次轉生。

需要說明的是, 甕棺葬的陶甕以及甕蓋不是專門燒制的, 而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儲物器隨機拿來用於埋葬之用。 因此, 出土的甕棺規格不同, 形狀各異, 其中甕蓋也是由陶片、陶缽以及陶盆等隨機組成的。 眾多的兒童甕棺墓, 既顯示出當時社會生活水準低下兒童死亡率極高的現象, 也說明兒童受到了特別的照顧。 此外,很多甕棺底部的小孔,有的鑽成很規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往往還加蓋一塊小陶片,其內表面還塗有紅色顏料。

這種墓葬在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地都有發現,也有少量的成人甕棺葬。2016年5月,河北省文物部門在郛堤城牆體倒坍夯土中就發現了是100多座戰國時期的甕棺葬。現場遍佈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內以甕、盆等陶器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為一具棺葬。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甕棺葬,成人的只有6座。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城區西北部,在史書記載及相關研究中,多被當做戰漢時期軍事防禦城池。當地歷史學者認為,甕棺葬墓地實際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規模兒童墓葬的發現反映了當時城池的繁榮。

如此一說,所謂的新疆交河故城200多個嬰兒墓葬之謎就不是什麼謎了,與郛堤城兒童墓葬一樣,它也說明了當年交河城的繁榮。

另外,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發現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級規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李靜訓是個九歲的女童,字小孩,今甘肅天水人。李小孩的外祖母為北周宣帝宇文贇皇后、隋文帝楊堅長女楊麗華。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大業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歿于宮中,楊麗華十分悲痛,捨不得離開她,就將她埋葬在了的萬善尼寺中。萬善尼寺位於隋都的休祥裡,距宮城西牆外不遠,出宮城南門,沿著承天門大街西行出安福門即輔興裡,輔興裡西邊就是休祥裡。被埋葬於這種地方,是連皇帝都是做不到的、享受不了的,但楊麗華卻做到了、李小孩卻享受到了。只因為李小孩是個小孩子。而這也是經過經隋煬帝同意了的。

交河故城200多個嬰兒墓葬的形式雖然與甕棺葬有所不同,也不可能如李靜訓一般有眾多陪葬品,但人類對於孩子的愛卻是不變、一樣的,是沒有區別的。如今,創造交河城的車師人雖然消失在茫茫史海裡,但那些嬰兒墓葬卻見證了愛的永恆。兩千多年的時光像風一般飄然長逝,那些嬰兒依然是車師人深愛著的孩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此外,很多甕棺底部的小孔,有的鑽成很規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往往還加蓋一塊小陶片,其內表面還塗有紅色顏料。

這種墓葬在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地都有發現,也有少量的成人甕棺葬。2016年5月,河北省文物部門在郛堤城牆體倒坍夯土中就發現了是100多座戰國時期的甕棺葬。現場遍佈大大小小的墓坑,墓坑內以甕、盆等陶器為葬具,2件或3件扣合在一起成為一具棺葬。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甕棺葬,成人的只有6座。郛堤城遺址位於黃驊市城區西北部,在史書記載及相關研究中,多被當做戰漢時期軍事防禦城池。當地歷史學者認為,甕棺葬墓地實際上是郛堤城的一部分,大規模兒童墓葬的發現反映了當時城池的繁榮。

如此一說,所謂的新疆交河故城200多個嬰兒墓葬之謎就不是什麼謎了,與郛堤城兒童墓葬一樣,它也說明了當年交河城的繁榮。

另外,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意外發現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級規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李靜訓是個九歲的女童,字小孩,今甘肅天水人。李小孩的外祖母為北周宣帝宇文贇皇后、隋文帝楊堅長女楊麗華。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大業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歿于宮中,楊麗華十分悲痛,捨不得離開她,就將她埋葬在了的萬善尼寺中。萬善尼寺位於隋都的休祥裡,距宮城西牆外不遠,出宮城南門,沿著承天門大街西行出安福門即輔興裡,輔興裡西邊就是休祥裡。被埋葬於這種地方,是連皇帝都是做不到的、享受不了的,但楊麗華卻做到了、李小孩卻享受到了。只因為李小孩是個小孩子。而這也是經過經隋煬帝同意了的。

交河故城200多個嬰兒墓葬的形式雖然與甕棺葬有所不同,也不可能如李靜訓一般有眾多陪葬品,但人類對於孩子的愛卻是不變、一樣的,是沒有區別的。如今,創造交河城的車師人雖然消失在茫茫史海裡,但那些嬰兒墓葬卻見證了愛的永恆。兩千多年的時光像風一般飄然長逝,那些嬰兒依然是車師人深愛著的孩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