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釣蛸蜞、蹲草窟!他把童年記憶畫下來,勾起多少啟東人的念想

他把童年記憶畫下來, 勾起多少崇啟海人的念想

▽《蒸糕》

蒸糕是崇啟海人很看重的一件事, 所以蒸起來很講究。 品種也多:有白糖糕,

紅糖糕, 紅棗核桃仁糕, 桂花糕等, 口味又甜又糯又淳香。 崇啟海人都很喜歡吃, 口彩也好:蒸蒸日上、甜甜蜜蜜、高高興興。 圖為崇啟海農村以前很常見的蒸糕場面。

▽《看新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 崇啟海農村的結婚場面很是熱鬧。 辦婚禮時男女雙方家長各自大辦酒席,

大吃大喝兩三天。 圖為在新房裡湧進許多親戚和鄰居爭相看望擺弄得漂漂亮亮的新娘子。

▽《蹲草窟》

三、四十年前許多事情都和現在不太一樣。 就比如剛會站立的嬰兒, 一般家庭裡大人忙於工作、農活和家務, 沒辦法隨身帶,

就把嬰兒放在家裡的草窟裡, 由老人或稍大一些的哥哥姐姐看護, 讓他逐漸逐漸長大。 圖為一位小姐姐正同蹲在草窟裡的小弟弟玩耍。

▽《曬太陽》

冬天的鄉下寒風凜冽刺骨感覺格外的冷, 所以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蝸居在家。 但老天總是公平的, 不管窮人富人,

太陽升起, 孵暖人生, 一視同仁。 對老年人來說, 太陽就是命。 曬太陽是非常幸福和享受的一件事。 圖為老年人邊曬太陽邊聊天。

▽《爬海灘》

農村裡每宅每戶孩子都很多, 家裡父母大人也管不了他們。 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都是大的帶小的, 彼此逐漸長大。

崇啟海臨江靠海, 所以, 孩子們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玩的地方就是海灘——堤岸外側的港汊。 蘆葦蕩和石頭築成的石梗上, 有的男孩還赤腳爬在灘塗的爛泯裡, 捉魚捉蝦捉蛸蜞, 野天野地窮開心。 圖為孩子們在灘塗上玩耍。

▽《釣蛸蜞》

崇啟海地區蛸蜞很多, 多的像蘆葦蕩一樣。哪裡有蘆葦蕩哪裡就是蛸蜞生長的地方。除了在長江岸腳下、運河邊、泯溝裡,電灌水渠及農田裡都有,甚至在宅上的井裡,陰溝下水道,家的角落裡都能看到,真是無處不在,滿地都是。圖為農村裡的小囡,在農田的泯溝裡釣蛸蜞玩。

▽《上水橋》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以前水橋對一家人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淘米,汰菜,洗衣服,汰腳,洗澡搞衛生。空閒時,還可以在水橋上釣魚、釣蟹、釣龍蝦、可以說,水橋是吃穿住行都靠它,一生一世離不開。圖為農婦在水橋上洗衣服。

▽《上墳》

我們崇啟海農村的家庭,人過世火化後,一般把骨灰盒埋在老宅後面的竹園裡,也有的埋在自留地裡。而家住在長江堤岸邊上人家,一般都埋在岸腳下。到了清明節,家人就會拿些供品,買些香蠟燭,折些錫箔銀子,到埋骨埋灰處祭拜祖先,緬懷哀思。圖為清明節時家人在墓處祭掃的場面。

▽《賣冰棒》

▽《搓玉米籽》

人民公社時期,玉米是農民主要的口糧之一。所以農村的農田裡總是種植大片玉米。成熟之後,根據人頭分到每家每戶。到時家裡人會男女老幼齊動手,把玉米籽搓下來,曬乾,裝在缸裡甏裡,作為來年一年的口糧。圖為全家老小在樹蔭下搓玉米籽的場面。

▽《牽磨》

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崇啟海農村或小鎮上還沒有糧食粉碎機,所以,每家家裡米粉或玉米粉等都是磨床上磨出來的,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都是自備磨床,農村裡的磨床會經常用,平時磨的玉米粉是撒在即將煮熟的白米飯上,變成玉米粞飯,既香又有營養。春節之前磨的米粉,是用來蒸崇明糕的。圖為家裡人在牽磨的場面。

▽《照蛸蜞》

到了夏天,蛸蜞真是多得不計其數。鄉下的農民到了晚上會背上環籃,一手拿著煤油燈盞,去溝渠邊、小河邊或長江外堤的蘆葦蕩裡捉蛸蜞。因為晚上的蛸蜞會從洞裡爬出來乘涼、玩耍。這時的蛸蜞如一下子被照到光亮,會什麼也看不清,呆在原地。農民會順手把它抓住,放進環籃裡。圖為農民晚上照蛸蜞的情景。

作者:沈振輝,生於崇明,畢業於上海市第六師範學校。拜著名畫家葉雄為師。現為崇明美術家協會理事,崇明畫院畫師。

關於這組畫的創作,沈振輝說:“到了一定的年紀,回憶起一些往事會出現傷感,出現懷舊的情結。兒時和年輕時深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會越來越頻繁地從腦海裡迸發出來,強烈地刺激我的神經。於是我產生了要把心靈迸發出來的美好畫面用畫畫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念想。”

多的像蘆葦蕩一樣。哪裡有蘆葦蕩哪裡就是蛸蜞生長的地方。除了在長江岸腳下、運河邊、泯溝裡,電灌水渠及農田裡都有,甚至在宅上的井裡,陰溝下水道,家的角落裡都能看到,真是無處不在,滿地都是。圖為農村裡的小囡,在農田的泯溝裡釣蛸蜞玩。

▽《上水橋》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以前水橋對一家人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淘米,汰菜,洗衣服,汰腳,洗澡搞衛生。空閒時,還可以在水橋上釣魚、釣蟹、釣龍蝦、可以說,水橋是吃穿住行都靠它,一生一世離不開。圖為農婦在水橋上洗衣服。

▽《上墳》

我們崇啟海農村的家庭,人過世火化後,一般把骨灰盒埋在老宅後面的竹園裡,也有的埋在自留地裡。而家住在長江堤岸邊上人家,一般都埋在岸腳下。到了清明節,家人就會拿些供品,買些香蠟燭,折些錫箔銀子,到埋骨埋灰處祭拜祖先,緬懷哀思。圖為清明節時家人在墓處祭掃的場面。

▽《賣冰棒》

▽《搓玉米籽》

人民公社時期,玉米是農民主要的口糧之一。所以農村的農田裡總是種植大片玉米。成熟之後,根據人頭分到每家每戶。到時家裡人會男女老幼齊動手,把玉米籽搓下來,曬乾,裝在缸裡甏裡,作為來年一年的口糧。圖為全家老小在樹蔭下搓玉米籽的場面。

▽《牽磨》

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崇啟海農村或小鎮上還沒有糧食粉碎機,所以,每家家裡米粉或玉米粉等都是磨床上磨出來的,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都是自備磨床,農村裡的磨床會經常用,平時磨的玉米粉是撒在即將煮熟的白米飯上,變成玉米粞飯,既香又有營養。春節之前磨的米粉,是用來蒸崇明糕的。圖為家裡人在牽磨的場面。

▽《照蛸蜞》

到了夏天,蛸蜞真是多得不計其數。鄉下的農民到了晚上會背上環籃,一手拿著煤油燈盞,去溝渠邊、小河邊或長江外堤的蘆葦蕩裡捉蛸蜞。因為晚上的蛸蜞會從洞裡爬出來乘涼、玩耍。這時的蛸蜞如一下子被照到光亮,會什麼也看不清,呆在原地。農民會順手把它抓住,放進環籃裡。圖為農民晚上照蛸蜞的情景。

作者:沈振輝,生於崇明,畢業於上海市第六師範學校。拜著名畫家葉雄為師。現為崇明美術家協會理事,崇明畫院畫師。

關於這組畫的創作,沈振輝說:“到了一定的年紀,回憶起一些往事會出現傷感,出現懷舊的情結。兒時和年輕時深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會越來越頻繁地從腦海裡迸發出來,強烈地刺激我的神經。於是我產生了要把心靈迸發出來的美好畫面用畫畫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念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