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式父母,到底在想些什麼?

春節到了, 你們會回家嗎, 但是回家並不是對每個人都100%開心的事。 對很多人來說, 回到家就像回到與父母間沒有硝煙的戰場上。

一句“什麼時候結婚”就像一根箭矢正中左膝, 一句“不如考個公務員了”紮傷了右膝蓋, 緊接著一句句“一點也不聽話!”、“我們都是為你好”、“好心當成驢肝肺!”的感情牌亂箭無情地正中心房。

也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與父母一輩不同, 也許是我們的教育更加自我與自由, 總之, 孩子的事父母覺得費解, 父母的觀點孩子覺得不可理喻。

中國的父母, 真的很難懂麼?

一、爸爸媽媽, 到底要我們報答什麼?

如果說中國的父母有什麼事是第一讓人難以理解的, 就是孩子該如何報答父母的恩情。

當孩子終於成長為一個成年人, 有力量在社會上積聚自己的資源時, 自然想要報答回饋父母。

但中國的父母總會“很生氣”, 十有八九會指責你鋪張浪費,

有時候說起是為了報答他們, 他們還會覺得你年輕不懂他們, 因為他們給予你的一切是不求回報的。

然而小到有事沒事旁敲側擊親戚朋友們的孩子送了各自的父母什麼, 是多麼的孝順;大到在決定事業、家庭、人生的時候, 嚴聲厲色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哪有父母會害自己的孩子的!”這讓跨入社會的青年人頓感苦惱和委屈。

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讓原本應該溫情脈脈的中國家庭陷入了相愛相殺的模式。 來聽聽易中天老師怎麼說的?或許我們跟父母相處了這麼多年, 但未必真的理解他們。

中國人之所謂“人情”, 其實包含著兩個內容。 一種是真正的感情, 我們無妨稱為“衷情”。 它是發自內心, 不求回報的。 而且, 你如果執意回報, 反倒會傷了感情。 另一種則是表面化、程式化或儀式化的東西, 我們無妨稱之為“表情”。 它帶有功利的性質, 可以“做”, 可以“送”, 當然也要“還”。

其實“衷情”也是需要回報的, 只不過其方式與回報“表情”不大相同, 然而它所付出的代價, 有時則往往還要更大。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愛, 無疑是絕對真誠的。 中國的父母, 尤其當代中國的父母, 對於其子女, 真正稱得上做牛做馬四個字, 完全是不計報酬, 不辭辛苦。

但是, 嚴格說來, 這種關心愛護, 實在很難說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事實上中國人從來都是公私不分的)。 因為即便是最真誠的關心愛護, 也未嘗沒有希望回報的成分。 父母關心子女, 是希望子女成才, 耀祖光宗。 父母的愛太真太深, 情分也太大太重, 連說答謝都嫌太輕, 簡直就應該報之以全部身心才好。

報之以全部身心的前提就是“聽話”。 子女如果不聽話, 是最讓父母痛心疾首的傷心之舉。

第一, 希望子女聽話, 完全是一片好心好意, 因為希望他們能聽的那些話, 都是出於真誠的愛心,

比如天冷了要加衣服, 在單位上不要和領導吵, 你交的男朋友靠不住等。 所以, 一旦子女不聽, 甚或頂嘴, 便既感傷心, 又不理解:“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 還會害你不成?”

第二, “滴水之恩”, 原本當“湧泉相報”。 現在爸爸媽媽並不要你去湧什麼泉, 只要你聽一下話, 更何況這“聽話“還是為了你好”, 都難以實現, 還說什麼其他?一個連“話”都不肯聽的孩子, 還有什麼指望?所以痛心疾首之餘, 那斥責的語言便是:“想想看, 是誰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你就這樣報答父母?”

可見, 即便是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最為真誠的愛, 也是必須回報的。 而聽話, 也是一種情感的回報方式。

那麼何以謂之“聽話”?所謂聽話, 也就是以對方的意志為意志, 以對方的情感為情感, 以對方的愛憎好惡為愛憎好惡,這還不是報之以全身心嗎?這種回報的代價,還不算大嗎?

然而這一代價卻不能不付出。因為父母要求子女聽的話,都是出於一片好心,本身就是一份“人情”。如若不聽,則人情也就無由送達。這樣一來,不聽話就豈止是不思回報,簡直就是“不領情”!豈止不領情,簡直又是“好心當了驢肝肺”!有此三重的背謬——不領情,不回報,不承認其價值,怎不讓人傷心之至?怎不讓人生氣、憋氣、痛徹心扉?

顯然,但凡是人情,就要回報,不論是“做”出來的表情,還是發自內心的衷情,都如此。而“聽話”,則是其前提。

——節選自易中天《閒話中國人》之<人情法則>

二、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是長大的巨嬰?

巨嬰似乎成了中國社會對於成年人的貶義標籤。他們一方面極欲成為有擔當的獨立社會人,另一方面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工作、買房等),躲在父母身後不肯“斷奶”。這類社會現象的背後,真的只是當代青年的集體孱弱麼?

中國人不論男女,都一律“戀母”的。因為母親的懷抱和胎腹是我們最早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國人之所以特別依戀母親,還因為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幼兒的哺育期特別長。現代醫學證明,嬰兒吸食母乳可獲天然的免疫力,但斷奶太晚則又會導致缺鈣。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恰恰具有這兩方面的特色:一方面是極其注意“免疫力”的獲得,比如不要讀“壞”書,不要唱“壞”歌,不要看“壞”電影,不要沾染壞習慣,不要受精神污染;另方面,卻又往往忽視“鈣”的補充,比如很少教育子女和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等,更遑論鼓勵他們接受一點“離經叛道”的觀點,或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

這兩方面集中到一點,就是“乖”“聽話”,或者說,“好”。在家要做“好孩子”,在學校要做“好學生”,到了單位要做“好同志”,其結果就是造成一大批精神上心理上永不“斷奶”的“好人”。

這種好人好則好矣,可惜多少都有些“軟骨病”,不“靠”上些什麼,自己就站不起來。

我認識一位元女研究生,是很典型的乖學生。朋友們熱心地幫她介紹了一位很出色的男研究生做物件,得到的回答卻是“回去問問導師再說”,弄得大家十分掃興。

正是這種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永不“斷奶”,造成了人們嚴重的依賴感。比如大學裡的新生,往往要由父母送進學校,並代為報到。又比如一個人新到某地,便一定要有親朋好友或接待單位去接站,安排食宿,代購回程票。親朋好友或接待單位往往也習慣於這樣去做,否則便是不近人情。

小事尚且如此,遑論終身大事?於是便有這樣的怪事:一個青年在選專業、找單位或搞物件時,竟會把一切事務都交給父母、親朋或單位上、組織上去操心代勞,自己則無動於衷地袖手旁觀。

——節選自易中天《閒話中國人》之<戀母情結>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2018全新修訂,穿過時間與空間,品讀中華文化裡的多姿多彩、飲食男女、風流人物、城市記憶、方言異趣。

- End -

“”

以對方的愛憎好惡為愛憎好惡,這還不是報之以全身心嗎?這種回報的代價,還不算大嗎?

然而這一代價卻不能不付出。因為父母要求子女聽的話,都是出於一片好心,本身就是一份“人情”。如若不聽,則人情也就無由送達。這樣一來,不聽話就豈止是不思回報,簡直就是“不領情”!豈止不領情,簡直又是“好心當了驢肝肺”!有此三重的背謬——不領情,不回報,不承認其價值,怎不讓人傷心之至?怎不讓人生氣、憋氣、痛徹心扉?

顯然,但凡是人情,就要回報,不論是“做”出來的表情,還是發自內心的衷情,都如此。而“聽話”,則是其前提。

——節選自易中天《閒話中國人》之<人情法則>

二、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是長大的巨嬰?

巨嬰似乎成了中國社會對於成年人的貶義標籤。他們一方面極欲成為有擔當的獨立社會人,另一方面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工作、買房等),躲在父母身後不肯“斷奶”。這類社會現象的背後,真的只是當代青年的集體孱弱麼?

中國人不論男女,都一律“戀母”的。因為母親的懷抱和胎腹是我們最早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國人之所以特別依戀母親,還因為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裡,幼兒的哺育期特別長。現代醫學證明,嬰兒吸食母乳可獲天然的免疫力,但斷奶太晚則又會導致缺鈣。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恰恰具有這兩方面的特色:一方面是極其注意“免疫力”的獲得,比如不要讀“壞”書,不要唱“壞”歌,不要看“壞”電影,不要沾染壞習慣,不要受精神污染;另方面,卻又往往忽視“鈣”的補充,比如很少教育子女和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等,更遑論鼓勵他們接受一點“離經叛道”的觀點,或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

這兩方面集中到一點,就是“乖”“聽話”,或者說,“好”。在家要做“好孩子”,在學校要做“好學生”,到了單位要做“好同志”,其結果就是造成一大批精神上心理上永不“斷奶”的“好人”。

這種好人好則好矣,可惜多少都有些“軟骨病”,不“靠”上些什麼,自己就站不起來。

我認識一位元女研究生,是很典型的乖學生。朋友們熱心地幫她介紹了一位很出色的男研究生做物件,得到的回答卻是“回去問問導師再說”,弄得大家十分掃興。

正是這種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永不“斷奶”,造成了人們嚴重的依賴感。比如大學裡的新生,往往要由父母送進學校,並代為報到。又比如一個人新到某地,便一定要有親朋好友或接待單位去接站,安排食宿,代購回程票。親朋好友或接待單位往往也習慣於這樣去做,否則便是不近人情。

小事尚且如此,遑論終身大事?於是便有這樣的怪事:一個青年在選專業、找單位或搞物件時,竟會把一切事務都交給父母、親朋或單位上、組織上去操心代勞,自己則無動於衷地袖手旁觀。

——節選自易中天《閒話中國人》之<戀母情結>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2018全新修訂,穿過時間與空間,品讀中華文化裡的多姿多彩、飲食男女、風流人物、城市記憶、方言異趣。

- End -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