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薑山這條老街雖不是赫赫有名,卻藏了很多“復古”小生活

城市像春草一樣瘋長, 新綠滋生的過程, 卻並沒有完全吞沒舊城融為一體。 總有這樣一條老街, 似突兀似和諧地存在於某個高樓之間的夾縫中。

街上的人平心靜氣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只要老街仍在, 他們的不合時宜就是最優雅的存在。

他們才是真正的懷舊主義者。

河畔的盛世月光

在傳說中, 位於鄞州南部的薑山鎮, 因鎮南面有座孤山, 其形狀如生薑, 故名為“薑山”。

這個被譽為“鄞南重鎮”的千年古鎮, 在農耕時代堪稱鄞縣糧倉, 發展到今日, 被諸多工業區包圍。 隨著眾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入駐, 這裡似乎成了一個四方雜處的大口袋, 用溫和包容的表情, 安置每一家窗口裡的生存與築夢。

而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延伸到這裡, 農村也早已不是過去的面目。 站在南大路上審視它, 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這裡是薑山鎮的中心, 綠燈一變, 馬路上電瓶車和私家車馬上急急駛過, 路的兩側店鋪林立, 半舊的三層小樓前豎著國產手機的巨幅廣告, 聽起來半生不熟的七八線品牌小店放著動感音樂招徠顧客, 隔壁又隔壁的音箱裡同樣不甘示弱地大聲放著廠家直銷的保暖內衣廣告, 一切充滿了鄉鎮式的略帶土氣的熱鬧與繁榮。

南大路行至薑山大橋, 忽見一灣碧水蜿蜒鋪開, 那是鎮的母親河姜山河。 姜山河四通八達的水系曾把這個鎮子浸潤成充滿靈性的江南水鄉, 賦予了它便利與富庶。

視線稍稍放低往東, 就看見了薑山老街。

老街與忙碌而瑣碎的南大路毗鄰而居, 那是一種現代和古典相互混雜的視覺感, 兩者之間形成了微妙的應對和恰當的互補。

水網密佈的寧波, 多少老街因水而興, 一個個農村商貿中心由此形成。 長在水邊的薑山老街, 就擁有這樣飽含水氣的過往。 在老街人心裡, 那是一段揮之不去的歲月記憶與萬丈榮光。

明朝中期,薑山鎮村落密佈,人口稠多,農、桑、牧、漁及家庭副業發展良好,商貿日趨繁榮,已成為鄞東南的商貿重鎮、集市中心了。

不過,要說真正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大集市的出現,那要等到清朝的光緒年間了。這個集市中心,以東新街、牆弄街為中心建起了東鎮市和西鎮市,市上共有大小商店近百家,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極大富有。

據《鄞縣誌》記載,民國時,姜山東鎮市每逢農曆雙日為市集,西鎮市每逢農曆單日為市集。也就是說,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當別的鄉鎮十天裡最多二三市時,薑山已經是日日市了。

建國後集市一度中斷,直到1979年才再次開放。

之後政府又相繼開放糧、油、竹、木和小商品交易,並取消白肉、家禽、蛋、水產品的限制。由此,這裡的集市貿易蓬勃發展,達到了巔峰,名頭一度傳到了一水之隔的上海。

對於當年寧紹二府及周邊地區的民眾來說,薑山老街的集市,哪怕擠得頭破血流也要進去開開眼的。

日用百貨、金銀首飾、滬杭棉布、蘇州刺繡、鐵器、中西藥、瓶罐廚物……一華里的街道,攤挨攤,鋪接鋪,鱗次櫛比,來自天南地北的新奇好物勾得人挪不開腳。

市街周圍的江河邊泊滿了大小船隻,平日精貴的余姚山貨、奉化缸甏、寧波木器等通通論船抬進。還有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江湖藝人吆喝著表演五花八門的雜技,算命先生和草藥郎中神神叨叨地招著生意,賣梨膏糖、吹糖人、萬花筒的攤子旁擠滿了虎視眈眈的小孩們。

當然擠著也不容易,過多的客眾量使得狹長的老街終日水泄不通,別說挑擔拎東西了,就算空手亦是摩肩擦踵,步步艱辛。時常有調皮的孩子在人群中鑽來鑽去給擠得不見了,被虛驚一場的父母找回來後吃上一頓打的。

1969年,老街上的薑山供銷社首先安裝了霓虹燈。於是那一陣子,每當夜幕降臨,供銷社門前就人聲鼎沸,鎮周圍的上張村、張華山村、鬱家村、上何村的人都扶老攜幼趕來看霓虹燈,那盛況,只怕元宵燈會也不過如此了。

霓虹燈的“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把街前的河水映得紅光閃爍,把這條臨河的街市映得意氣風發。

老街,餘生漫長

一晃眼,幾十年又過去,人事換了一輪又一輪,老街還在。只是隨著農貿市場的建成和以馬路為依託的新街的形成,老街已經從主流商貿舞臺退場,剝離了集市面貌的薑山老街,看上去早已沒了過去的熱鬧情狀。

路口由於車多還是很喧囂,可是一個臺階走下來,從街首那個修鞋的攤子開始,便好像闖入了什麼隱形的屏障當中。臨河的東新街,似乎所有的聲音都瞬間被隔絕在外,沿河的民居錯落有致地展開,房屋一幢一幢緊密地咬合。

近一公里的街面,鞋店、服裝店、副食店、理髮店、漁具店等店鋪一字排開,種類還挺齊全,依稀可見當年盛大街市的流風遺韻。老街上的店,沒個二十年以上都不好意思出來打招呼的。

離薑山大橋最近的雜貨店,前身是薑山供銷社,至今已有三十幾年,就是當初那個裝個霓虹燈招來無數圍觀群眾的供銷社了。不但五穀、乾果、調味品、日用雜貨一應俱全,就是老黃曆、鋁制飯盒、鏽跡斑斑的鐵秤砣、兒童潤膚的蚌殼油、醃菜用的瓦甏這樣的冷門東西這裡都很多。

就連舀白糖用的也是白底藍邊的搪瓷碗,上面“公共汽車通車留念 92.8.28” 的紅色字跡還清晰可見。

老闆老張,見我們對老物件感興趣,興致勃勃地翻出1969年的供銷社帳本給我們看。老張的妻子是個動作麻利的瘦削女人,將各類雜貨碼得整整齊齊清清爽爽。

店裡的東西幾乎都是賣給街頭巷尾的老熟人,幾十年來大家積攢下亦商亦友的情分,所以這裡的東西物美價廉是一定的。生於斯老于斯的老闆,絕不肯在街坊中壞了風評。

老張家的隔壁還是一家雜貨店,售賣的東西同老張家有類似也有區別,區別最大的應該要數老闆的手藝了。晴好無風的午後,綽號“皺皺毛”的老闆在夾核桃肉,準備做手工芝麻核桃糖來賣,有老顧客來訂做,又特意交待要放阿膠的。

妻子則拿出一份漿板(酒釀),是用黃底紅月季的紅雙喜盆子裝著的,等待約好的熟客來拿。

按薑山人的風俗,新娘成婚三日後娘家父母來看望,必須要帶上一盆漿板。加上過幾天就是冬至,所以最近的漿板生意格外好。

“皺皺毛”店裡老玩意兒也多,出嫁用的紅雙喜痰盂、紅漆子孫桶、祭祀用的鑞器都能看見,老闆娘甚至翻出了一箱二十年前的煤油燈。

漫長的店史和本地的風俗人情讓這裡藏著很多有趣的“寶貝”,更難得的是它們還充滿了迷人的生活氣息。初次造訪這條老街的客人往往一頭紮進各家小店,為尋得一些新奇的小物件而興奮不已。

除了這些日雜店,最能體現老街生活氣息的應該要數中段的理髮店和澡堂了。

理髮店開了二十多年,到今天收費才十元,老主顧們最喜歡來這裡刮個鬍子理個發改頭換面一番;再走幾步就是澡堂,花個十元就可以包個包間慢慢享受一個痛快的熱水澡,天氣冷的時候這裡生意最好。

不過澡堂好歹還取個省事兒的名字“東新浴室”,理髮店就乾脆沒有名字沒有招牌了。一路逛下來,這條街上多的是這樣懶得取名和掛牌的老店,也難怪即使將百度地圖拉到最大,仍然搜索不到老街的標注,更遑論這些沒有招牌的小店了。

比東新街更靠裡的牆弄街,則成為遠離繁華的僻靜小巷。牆弄街,顧名思義深藏在牆弄深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街,兩邊都是密密的老房子住宅區。老街頗多巷弄,巷弄彎彎繞繞,有些地方行人迎面而過都得側個身。

從前大家都住老房子的時候,這一帶可是薑山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只是時移世易,後來的年輕人們爭先搬出老宅,游向更廣闊的世界,老屋如今只剩樹下的鳥籠映著天井上的一角寶藍色的天空了。

穿過弄堂,繞到後屋,虛掩的門後又是一條縱橫的小巷。一排老屋共用一條小巷,小巷便有了一塊不大的空地,瓜藤竹架遮出一片綠蔭。幾位老人在架下敘說著小鎮往事,人情物事在閒聊中口口相傳。

東新老街如今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店延續繁華,而牆弄老街已沒有這樣的店鋪可供朝聖了。它們所象徵的曾經輝煌已然退隱,如今闃無聲息。

但在熟知二者前世今生的老人口中,東新老街是因為鎮區東擴,牆弄老街已經容不下商客需求才興起的,從清朝就開始名縱甬城的,卻是牆弄老街。

“按輩分,牆弄老街才是大哥,東新老街是小弟了。”想當初,這條不足一華里的街上有近百間老屋,家家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剛放亮,熙熙攘攘的聲音就會籠罩老街一整天。

單日是市集日,販夫走卒與采貨主婦的加入更讓這裡變成一個大遊樂場。

“牆弄4號是彈棉花店,9號是鹹貨店,15號是中藥店,26號是裁縫店……”雖然老街早不是舊時模樣,老人說起往事依然如數家珍,在他們充滿感情的敘述裡,你可以拼湊出薑山集市的盛況和此地的風俗流年。

歲月刻在老人臉上,光陰緩緩凝滯,薑山的記憶在閒適的時光中不斷向前流淌、回溯。人,被老街守護的天真城市的擴張性註定掃除一切阻礙與禁錮,卻融化不了人們記憶中的溝壑。

不管寬敞的街衢如何一馬平川,狹窄的小巷仍如毛細血管般自由呼吸。界限分明的薑山老街,似乎打亂了時光與年代,生造出一個自得其樂的小世界。

初入老街,碰上在陽光下給曬出的被子翻面的老奶奶,上前攀談幾句,她便笑眯眯地拉著我:“你喜歡看老房子啊?走走走,我帶你去我家看看!”如此不設防的直白善意簡直要讓人感動得手足無措。

旁邊雜貨店的老闆娘笑著補充一句:“快去吧,他們家的房子是這條街上最老的啦!”從街面往深處略走幾步便是巷子,寶藍色的牌子寫著“大昌弄”,一個旋身進門,就撞見了地道薑山老街人家的午餐時光。

房子是150年的老房子,在裡面出生的徐根甫成人後娶了個乳名阿多的邱隘姑娘,和和美美地過了一輩子,如今81歲的他已經四世同堂,看起來卻比真實年紀年輕很多。

百年的木結構的老房子其實隱患頗多,但他捨不得這親緣有序、鄰里歡處的脈脈溫情,也捨不得這熟稔的河邊風景。沒事的時候,他喜歡走到沿街的水邊去曬太陽。

妻子的固執更甚於他,每日的衣服她是一定要拿去河邊洗的,河水不那麼乾淨的那幾年,她寧可在河邊洗好後回家再涮幾遍;冬天結冰的時候,她就鑿開冰面洗 ——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堅守到了這樣執拗的地步,那麼老屋狹窄的樓梯、昏暗的轉角、長著朝天蔥的瓦片屋頂、苔色發青的滴水簷唇,以及老街迷宮般精巧的巷弄,於她來說未必不是最詩意的生存。

街面的中段,有一家著名的老朱漁具店。店裡隨意擺著各種漁網、釣鉤和魚餌。店主老朱,大名朱良德,今年73歲,和徐根甫一樣矍鑠而健談。

他們這一代,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的一代,一生身不由已。1956年,朱良德本該高考,志願書都填好了,突然有天前方傳來了消息,文化大革命浩浩蕩蕩地拉開了帷幕,學校罷課,高考取消。

也就是在那一天,他們那一屆近兩百人的命運由此改變。他沒能上成大學,幾經沉浮後去社開工廠做織布工人,二十多年後廠子關門,他只好靠著家中的房產開了這爿小店。

那時候開的還是文具店,因為姜山中學的北門朝著老街的方向開,且周邊還另有一所學校。後來,姜山中學封了北門改從南向開門,另一所學校也遷走了,一時間,老街上來來往往的學生也不見了。

他又想辦法,把文具店改成了漁具店,不過那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他現在已開始“吃老保”,加上小店的收入,日子過得不錯,每當孩子到了買房買車等關節點還能幫襯。

他們這一代的人,普遍都對毛澤東有很深的感情和崇拜。即使是對那場文化浩劫,他也沒有太多怨尤與不甘,反而頗多回護:“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說不定我們國家就會走上蘇聯的老路。”

而對於個人的苦難,朱良德語氣平和地總結一句:“我們這一代人,運氣不太好,但是我想起過去這些事,沒有一件覺得後悔的,有什麼可後悔的呢。”他說完微微地笑了起來,眉目舒展,絲毫不像被生活欺負過的臉,那一瞬讓人想起了一句時下流行的雞湯金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而這條老街,就是少年永遠的退路與庇護,永遠守護他們的赤子之心,讓他們依然可以活得任意、自洽、豐沛而且天真,庶幾成為這個城市最後的精神貴族。

這大概就是屬於這條老街的老而彌堅的力量。

選自《阿拉旅遊》雜誌2018年1月刊《薑山老街:懷舊主義美學》

文 字 | 黃小瑜

圖 片 | 張思楠

編輯 | 小王子

以上內容來自「阿拉旅遊」(微信號:alatraveler),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每一次讚賞、分享都是我們堅持原創的動力。

長按下圖二維碼添加"阿拉君"私人微信為好友,獨家優惠福利只在朋友圈告訴你。

阿拉旅遊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阿拉旅遊雜誌

阿拉君機器人

明朝中期,薑山鎮村落密佈,人口稠多,農、桑、牧、漁及家庭副業發展良好,商貿日趨繁榮,已成為鄞東南的商貿重鎮、集市中心了。

不過,要說真正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大集市的出現,那要等到清朝的光緒年間了。這個集市中心,以東新街、牆弄街為中心建起了東鎮市和西鎮市,市上共有大小商店近百家,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極大富有。

據《鄞縣誌》記載,民國時,姜山東鎮市每逢農曆雙日為市集,西鎮市每逢農曆單日為市集。也就是說,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當別的鄉鎮十天裡最多二三市時,薑山已經是日日市了。

建國後集市一度中斷,直到1979年才再次開放。

之後政府又相繼開放糧、油、竹、木和小商品交易,並取消白肉、家禽、蛋、水產品的限制。由此,這裡的集市貿易蓬勃發展,達到了巔峰,名頭一度傳到了一水之隔的上海。

對於當年寧紹二府及周邊地區的民眾來說,薑山老街的集市,哪怕擠得頭破血流也要進去開開眼的。

日用百貨、金銀首飾、滬杭棉布、蘇州刺繡、鐵器、中西藥、瓶罐廚物……一華里的街道,攤挨攤,鋪接鋪,鱗次櫛比,來自天南地北的新奇好物勾得人挪不開腳。

市街周圍的江河邊泊滿了大小船隻,平日精貴的余姚山貨、奉化缸甏、寧波木器等通通論船抬進。還有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江湖藝人吆喝著表演五花八門的雜技,算命先生和草藥郎中神神叨叨地招著生意,賣梨膏糖、吹糖人、萬花筒的攤子旁擠滿了虎視眈眈的小孩們。

當然擠著也不容易,過多的客眾量使得狹長的老街終日水泄不通,別說挑擔拎東西了,就算空手亦是摩肩擦踵,步步艱辛。時常有調皮的孩子在人群中鑽來鑽去給擠得不見了,被虛驚一場的父母找回來後吃上一頓打的。

1969年,老街上的薑山供銷社首先安裝了霓虹燈。於是那一陣子,每當夜幕降臨,供銷社門前就人聲鼎沸,鎮周圍的上張村、張華山村、鬱家村、上何村的人都扶老攜幼趕來看霓虹燈,那盛況,只怕元宵燈會也不過如此了。

霓虹燈的“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把街前的河水映得紅光閃爍,把這條臨河的街市映得意氣風發。

老街,餘生漫長

一晃眼,幾十年又過去,人事換了一輪又一輪,老街還在。只是隨著農貿市場的建成和以馬路為依託的新街的形成,老街已經從主流商貿舞臺退場,剝離了集市面貌的薑山老街,看上去早已沒了過去的熱鬧情狀。

路口由於車多還是很喧囂,可是一個臺階走下來,從街首那個修鞋的攤子開始,便好像闖入了什麼隱形的屏障當中。臨河的東新街,似乎所有的聲音都瞬間被隔絕在外,沿河的民居錯落有致地展開,房屋一幢一幢緊密地咬合。

近一公里的街面,鞋店、服裝店、副食店、理髮店、漁具店等店鋪一字排開,種類還挺齊全,依稀可見當年盛大街市的流風遺韻。老街上的店,沒個二十年以上都不好意思出來打招呼的。

離薑山大橋最近的雜貨店,前身是薑山供銷社,至今已有三十幾年,就是當初那個裝個霓虹燈招來無數圍觀群眾的供銷社了。不但五穀、乾果、調味品、日用雜貨一應俱全,就是老黃曆、鋁制飯盒、鏽跡斑斑的鐵秤砣、兒童潤膚的蚌殼油、醃菜用的瓦甏這樣的冷門東西這裡都很多。

就連舀白糖用的也是白底藍邊的搪瓷碗,上面“公共汽車通車留念 92.8.28” 的紅色字跡還清晰可見。

老闆老張,見我們對老物件感興趣,興致勃勃地翻出1969年的供銷社帳本給我們看。老張的妻子是個動作麻利的瘦削女人,將各類雜貨碼得整整齊齊清清爽爽。

店裡的東西幾乎都是賣給街頭巷尾的老熟人,幾十年來大家積攢下亦商亦友的情分,所以這裡的東西物美價廉是一定的。生於斯老于斯的老闆,絕不肯在街坊中壞了風評。

老張家的隔壁還是一家雜貨店,售賣的東西同老張家有類似也有區別,區別最大的應該要數老闆的手藝了。晴好無風的午後,綽號“皺皺毛”的老闆在夾核桃肉,準備做手工芝麻核桃糖來賣,有老顧客來訂做,又特意交待要放阿膠的。

妻子則拿出一份漿板(酒釀),是用黃底紅月季的紅雙喜盆子裝著的,等待約好的熟客來拿。

按薑山人的風俗,新娘成婚三日後娘家父母來看望,必須要帶上一盆漿板。加上過幾天就是冬至,所以最近的漿板生意格外好。

“皺皺毛”店裡老玩意兒也多,出嫁用的紅雙喜痰盂、紅漆子孫桶、祭祀用的鑞器都能看見,老闆娘甚至翻出了一箱二十年前的煤油燈。

漫長的店史和本地的風俗人情讓這裡藏著很多有趣的“寶貝”,更難得的是它們還充滿了迷人的生活氣息。初次造訪這條老街的客人往往一頭紮進各家小店,為尋得一些新奇的小物件而興奮不已。

除了這些日雜店,最能體現老街生活氣息的應該要數中段的理髮店和澡堂了。

理髮店開了二十多年,到今天收費才十元,老主顧們最喜歡來這裡刮個鬍子理個發改頭換面一番;再走幾步就是澡堂,花個十元就可以包個包間慢慢享受一個痛快的熱水澡,天氣冷的時候這裡生意最好。

不過澡堂好歹還取個省事兒的名字“東新浴室”,理髮店就乾脆沒有名字沒有招牌了。一路逛下來,這條街上多的是這樣懶得取名和掛牌的老店,也難怪即使將百度地圖拉到最大,仍然搜索不到老街的標注,更遑論這些沒有招牌的小店了。

比東新街更靠裡的牆弄街,則成為遠離繁華的僻靜小巷。牆弄街,顧名思義深藏在牆弄深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街,兩邊都是密密的老房子住宅區。老街頗多巷弄,巷弄彎彎繞繞,有些地方行人迎面而過都得側個身。

從前大家都住老房子的時候,這一帶可是薑山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只是時移世易,後來的年輕人們爭先搬出老宅,游向更廣闊的世界,老屋如今只剩樹下的鳥籠映著天井上的一角寶藍色的天空了。

穿過弄堂,繞到後屋,虛掩的門後又是一條縱橫的小巷。一排老屋共用一條小巷,小巷便有了一塊不大的空地,瓜藤竹架遮出一片綠蔭。幾位老人在架下敘說著小鎮往事,人情物事在閒聊中口口相傳。

東新老街如今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店延續繁華,而牆弄老街已沒有這樣的店鋪可供朝聖了。它們所象徵的曾經輝煌已然退隱,如今闃無聲息。

但在熟知二者前世今生的老人口中,東新老街是因為鎮區東擴,牆弄老街已經容不下商客需求才興起的,從清朝就開始名縱甬城的,卻是牆弄老街。

“按輩分,牆弄老街才是大哥,東新老街是小弟了。”想當初,這條不足一華里的街上有近百間老屋,家家生意好得不得了,天剛放亮,熙熙攘攘的聲音就會籠罩老街一整天。

單日是市集日,販夫走卒與采貨主婦的加入更讓這裡變成一個大遊樂場。

“牆弄4號是彈棉花店,9號是鹹貨店,15號是中藥店,26號是裁縫店……”雖然老街早不是舊時模樣,老人說起往事依然如數家珍,在他們充滿感情的敘述裡,你可以拼湊出薑山集市的盛況和此地的風俗流年。

歲月刻在老人臉上,光陰緩緩凝滯,薑山的記憶在閒適的時光中不斷向前流淌、回溯。人,被老街守護的天真城市的擴張性註定掃除一切阻礙與禁錮,卻融化不了人們記憶中的溝壑。

不管寬敞的街衢如何一馬平川,狹窄的小巷仍如毛細血管般自由呼吸。界限分明的薑山老街,似乎打亂了時光與年代,生造出一個自得其樂的小世界。

初入老街,碰上在陽光下給曬出的被子翻面的老奶奶,上前攀談幾句,她便笑眯眯地拉著我:“你喜歡看老房子啊?走走走,我帶你去我家看看!”如此不設防的直白善意簡直要讓人感動得手足無措。

旁邊雜貨店的老闆娘笑著補充一句:“快去吧,他們家的房子是這條街上最老的啦!”從街面往深處略走幾步便是巷子,寶藍色的牌子寫著“大昌弄”,一個旋身進門,就撞見了地道薑山老街人家的午餐時光。

房子是150年的老房子,在裡面出生的徐根甫成人後娶了個乳名阿多的邱隘姑娘,和和美美地過了一輩子,如今81歲的他已經四世同堂,看起來卻比真實年紀年輕很多。

百年的木結構的老房子其實隱患頗多,但他捨不得這親緣有序、鄰里歡處的脈脈溫情,也捨不得這熟稔的河邊風景。沒事的時候,他喜歡走到沿街的水邊去曬太陽。

妻子的固執更甚於他,每日的衣服她是一定要拿去河邊洗的,河水不那麼乾淨的那幾年,她寧可在河邊洗好後回家再涮幾遍;冬天結冰的時候,她就鑿開冰面洗 ——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堅守到了這樣執拗的地步,那麼老屋狹窄的樓梯、昏暗的轉角、長著朝天蔥的瓦片屋頂、苔色發青的滴水簷唇,以及老街迷宮般精巧的巷弄,於她來說未必不是最詩意的生存。

街面的中段,有一家著名的老朱漁具店。店裡隨意擺著各種漁網、釣鉤和魚餌。店主老朱,大名朱良德,今年73歲,和徐根甫一樣矍鑠而健談。

他們這一代,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的一代,一生身不由已。1956年,朱良德本該高考,志願書都填好了,突然有天前方傳來了消息,文化大革命浩浩蕩蕩地拉開了帷幕,學校罷課,高考取消。

也就是在那一天,他們那一屆近兩百人的命運由此改變。他沒能上成大學,幾經沉浮後去社開工廠做織布工人,二十多年後廠子關門,他只好靠著家中的房產開了這爿小店。

那時候開的還是文具店,因為姜山中學的北門朝著老街的方向開,且周邊還另有一所學校。後來,姜山中學封了北門改從南向開門,另一所學校也遷走了,一時間,老街上來來往往的學生也不見了。

他又想辦法,把文具店改成了漁具店,不過那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他現在已開始“吃老保”,加上小店的收入,日子過得不錯,每當孩子到了買房買車等關節點還能幫襯。

他們這一代的人,普遍都對毛澤東有很深的感情和崇拜。即使是對那場文化浩劫,他也沒有太多怨尤與不甘,反而頗多回護:“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說不定我們國家就會走上蘇聯的老路。”

而對於個人的苦難,朱良德語氣平和地總結一句:“我們這一代人,運氣不太好,但是我想起過去這些事,沒有一件覺得後悔的,有什麼可後悔的呢。”他說完微微地笑了起來,眉目舒展,絲毫不像被生活欺負過的臉,那一瞬讓人想起了一句時下流行的雞湯金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而這條老街,就是少年永遠的退路與庇護,永遠守護他們的赤子之心,讓他們依然可以活得任意、自洽、豐沛而且天真,庶幾成為這個城市最後的精神貴族。

這大概就是屬於這條老街的老而彌堅的力量。

選自《阿拉旅遊》雜誌2018年1月刊《薑山老街:懷舊主義美學》

文 字 | 黃小瑜

圖 片 | 張思楠

編輯 | 小王子

以上內容來自「阿拉旅遊」(微信號:alatraveler),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每一次讚賞、分享都是我們堅持原創的動力。

長按下圖二維碼添加"阿拉君"私人微信為好友,獨家優惠福利只在朋友圈告訴你。

阿拉旅遊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阿拉旅遊雜誌

阿拉君機器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