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是每次生命救援都能依靠“溫情停車”

在動車就要按指定時間發車時, 危險發生了, 一位孩子生命垂危, 是教條地選擇啟動發車, 還是人性化地救助患者?鐵路部門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延遲6分鐘發車, 為患者打開了動車車門, 讓母親帶著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

“6分鐘溫情停車”讓我們感動。 其感動點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感動點”:生命至上。 動車發車時間, 可以說牽一發動全身。 一輛列車發車時間的更改, 需要調度部門調整很多動車的發車時間, 調整很多動車的行駛速度。 可想而知, 帶來的損失不小。 然而, 損失和生命誰更重要?很顯然, 生命的價值會更大,

生命不能用金錢衡量。

第二個“感動點”:乘客理解。 “6分鐘溫情停車”, 瞭解真實情況的乘客, 沒有一個是抱怨的。 不僅沒有抱怨, 還紛紛通過朋友圈, 將“溫情停車”的故事進行傳播, 對鐵路部門的人性化舉動大加讚賞。

然而, “6分鐘溫情停車”不僅有溫情畫面。 裡面有感動也有擔憂。 報導裡有這樣一個細節:在獲悉有人生命垂危的時候, 動車服務人員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乘客求助, 用廣播呼籲“有乘坐動車的醫生嗎, 趕緊來給孩子看看病”。 不幸的是, 竟然沒有“乘客醫生”。 這其實是鐵路部門的安全隱患。 每一次有人生病的時候, 都只能尋求“乘客醫生”的救援, 這樣的新聞我們看多了。 那麼, 作為特殊的交通工具, 作為“不好停車的交通工具”,

是不是該在列車上配備“隨車醫生”?最起碼, 要能緊急處理患者的突發情況, 為生命營救贏得時間。

還需要說的是, “停車6分鐘”是因為動車還沒有啟動, 假如是正在急速行駛中, 是在“前不靠村後不靠店”的地方, 該如何辦?那只能是讓患者“等待下一個車站”, 才能下車尋求救援, 這樣的新聞我們也看過很多。 假如是這種情況, 孩子還能不能生命無憂?

不是每次生命救援都能依靠“溫情停車”, 動車應該讓“隨車醫生”成為標配。

文/郭元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