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巴南人|最後的做秤人:稱二兩良心,稱老街流年

豐盛古鎮的風景

我們說過許多次

但豐盛古鎮還有一種風景

——人

我們第一次說:

巴南最後的做秤人

巴南豐盛鎮, 老國營肉店對門, 有個鋪子叫“稱心如意”, 賣桿秤, 現做現賣。

72歲的王澤喜說:“不要說豐盛場, 現在整個巴南, 也只得我一個還在做桿秤了。 ”他又說, “你學不學嘛?要學的話, 我免費教。 任何人想學, 我都免費教。 ”

這句話他說了起碼20年:“免費教”, 至今沒得一個人去學。

△樓上堆積的是做秤的木料, 很多已經上了一層黴

秤在人不在

鋪子十幾平米見方, 是房子的堂屋。 說是堂屋, 朝街敞亮, 一點都不亮。 黑黢黢的牆壁上, 懸垂的蜘蛛網絲絲都有些年深了, 黑沉沉地掛著。

王澤喜做秤的兩個核心家當:一個抽屜櫃, 一個秤櫃, 就朝街擺著。

櫃子上方掛著二十多把大大小小做好的桿秤。

沒得人。 竟然空著鋪子沒得人。

有生意, 周圍街坊會喊他。 他在斜對面的麻將館, 老闆娘給他錢, 幫忙湊角兒。 “沒得法, 我一天要抽一包6塊錢的龍鳳呈祥, 煙錢大過飯錢。 但是賣秤, 有的時候等一天都還開不了張。 ”

也有好的時候, 一個月要做300多桿秤, 連更連夜加班做, 大到200公斤稱肥豬的, 小到藥鋪一錢兩錢稱中藥的。 熱鬧到什麼程度:各種桿秤配置的秤砣, 每個月都是一車一車拉到鎮上, 送到王澤喜門口。

那是80、90年代。

“農村包產到戶, 搞活經濟, 搞活生意, 農民做點買賣, 稱雞稱鴨稱菜稱肥料, 家家戶戶都要買秤。 ”王澤喜是那時的紅人, 莫說豐盛場幾條街, 周圍山上山下的農戶也都識得做秤的“王師傅”。

要買秤要提前預定, 趕場來, 給王師傅說要好大的秤, 下一個場再來取。 王師傅永遠都在街上固定的地方擺個攤攤, 離國營肉鋪不遠的地方。

拿到秤了, 買賣完了生意還沒完, 哪家哪戶用著舊了、變形了、不准了、要調校了, 拿來王師傅修便是。

△王澤喜最得意的, 就是他手裡這計量監督砝碼, 常常拿出來測試秤的精准性。 “這是重慶市質監局的人親自送過來的哦”

至今街上的人過路, 都還是喊“王師傅”。

以前的巴南區計量局在木洞鎮有個檢測點, 每個月底, 王澤喜都要拿化肥袋子背幾十上百桿秤去檢測, 合格了, 就發一個鋁皮做的, 指甲殼那麼大的合格證, 王澤喜拿回來, 訂在秤桿頭部“騎馬”(嵌鐵拉環處)的地方。

“這個合格證, 相當於是秤上蓋的紅戳戳, 手藝人自己說好還不得行, 要國家承認才得行。 每年計量局召集做秤的手藝人開會, 都要喊我去的。 ”

2000年開始, 彈簧秤來了, 後來電子秤也來了, 越來越多, 越來越快, 就像電腦來了, 世界開始飛起跑, 桿秤逐漸退出, 再也不開手藝人的會了。

△手裡工具慢慢鑽,街道行人悠悠走

稱不起二兩良心

桿秤怎麼做?王澤喜說:“沒得啥子門道,就是熟能生巧。”

怎會沒得門道。桿秤製作從刨秤桿到最後上漆完成,有十幾道工序。

從選秤桿的木料開始,“要硬紮,能承重,摸起來要細刷,手感好。”然後是刨木杆,下毫門,定叨口(秤桿手提的位置),安叨子,上騎馬(嵌進叨口的三面鐵箍),砝碼定星(給秤桿上的刻度校驗重量),鑽花星(給秤桿上的重量刻度鑽孔),釘花星(給星孔嵌上銅絲),包鐵皮(叨口、秤桿尾部等地方釘上鐵皮保護),上漆水……中間還有幾次打磨、清潔、上色。

制秤的門道,還要耐心。一支秤桿上標記重量的兩三百個金屬點點就是花星,釘花星用的是銅絲,拿又快又重的長刀把銅絲割一小段拍進星孔,幾百個星孔,一刀,一割,一拍,手起刀落,就是一星。

所有手工藝的活路,都沒法用文字寫說明書,手藝人的飯碗,靠手。

△“這種精細的銅秤現在已經不是買來用了,而是拿回去裝飾。”

王澤喜做了50年桿秤,也作過弊。

“1981年,當時的計量局組織手工制秤人考試,3個小時,從木杆到秤桿,要做完一杆完整的秤。我沒做完,鑽花星釘花星太慢了。1982年再考,我的師傅,也是親姐夫,眼看我又要做不完,跑出去找了一包水銀粉,我鑽好花星,不用一個一個用銅絲釘進去,直接拿水銀粉一抹,成了。過關。”

也有人找王澤喜作弊。“喊我做八兩秤,把一斤做成八兩,比如賣鴨腸賣毛肚的,八兩當作一斤賣。”他不幹,他說秤字是一個禾加一個平,沒得公平,就做不成買賣。

買了王澤喜的秤拿回去,用過一陣要來修要來調校的,他一看叨口,要是往尾部敲動過,或者秤桿尾部加了水銀增重的,他都不修。“耍秤的,不講公平,秤沒得用,稱不起二兩良心。”

△一絲不苟制秤,公公正正做人

關門就是收秤

這是臨近臘月的週末,整個豐盛鎮幾條街都鼓蕩著臘肉香腸的味道,城裡人專門沖著著名的土豬臘肉跑到豐盛來,賣肉的店鋪擠得轉不了身。

一整天,有三五顧客來看秤,把玩一下,都說沒得用,放下就走了。一杆都沒賣出去。

△“你這桿秤能打好多斤? ” 路過的老人抖擻了精神,問了只有他們那個年代才會問的問題

王澤喜說,到2002年豐盛古鎮開發,那個時候,一個月還能賣兩三千塊錢,現在每個月千吧塊錢。最小的工藝秤二三十塊,大一點的公斤秤也不過五六十塊。

△200公斤的大秤到了最後的幾道工序了,用手上聚酯油。

他手裡正在做一杆200公斤的大秤,200塊錢,是最大的生意。鐵騎馬已經上好了,路過鋪子的人帶話說:“王師傅,那個大秤不要了,喊你莫做了。”一天下來,有三波路過的人都在帶話,不要了。王澤喜點頭:“曉得了。”手裡放下,臉上無風。

△秤做完,點上一根煙

姐夫也是師傅,祖上做秤。“1966年跟著姐夫學,當時是想,農村娃兒,學門手藝,有飯吃,哪個想得到以後,哪個想得到現在?”從前時間慢,現在後浪急,手藝人都是前浪,經不起時代任何一個後浪。

△望著街面上的孩子,王澤喜會問上幾句“放學了哇”

姐夫傳給他的秤櫃,面上全是刀痕,包包坑坑,沒得一塊指甲大小的平整面,有一百多歲的年紀。櫃子裡塞滿工具、砝碼,還有各種型號的鐵騎馬。“這些鐵騎馬,一般鐵匠打不出來,彎口弧度最考驗人。這個是我在南川定制的,這批完了以後可能就沒得了。”

這批也不曉得幾時用得完。

△各類工具與桌子已有年歲

鋪子牆角還堆著一捆大小不一的木杆,秤桿的原料,相當齊全。王澤喜指指頭頂:“閣樓上還有幾百根,都是乾燥好了,制好了的,不得變形。”

幸好鋪子不要錢。王澤喜在90年代末花7千塊買下了這裡,鋪子開個門往後,穿堂進去,有女兒的小間,有他的小間,過道是廚房。

中午一碗芋頭湯泡飯,芋頭湯一鍋要吃三天。菜是附近老街坊、周圍村民過上過下,地裡摘來給他的。“我老了,也吃不到好多。”

△鋼缽裡的飯很多,根本是一個老人吃不完的

△打開廚房的燈,準備熱飯

王澤喜48歲才有女兒,女兒大學畢業在城裡工作,“老來得女,你說喜歡不喜歡,每天晚上她不給我打電話,我都要打給她。娃兒乖得很,就是慣適了。”

“老伴呢?”

“你是個妹妹,我具體不好跟你說。我想問哈你,我能不能上凡人有事(電視臺情感節目)?”

“啥事?”

“三年前離了。我還是想說服她回來,畢竟娃兒以後要成家,大家庭還是完整好。”

“你說,家裡經濟雖然不好,但都讓她管,我比她大18歲,但是我們從來都沒吵過架,我也沒打過她,你說她為啥子要跑吔?”

說著天就黑了,秤掛著沒收,他扛著木門板一扇一扇關上去,“關門就是收秤”。

如果你去豐盛

別錯過這些美好的人與物

△手裡工具慢慢鑽,街道行人悠悠走

稱不起二兩良心

桿秤怎麼做?王澤喜說:“沒得啥子門道,就是熟能生巧。”

怎會沒得門道。桿秤製作從刨秤桿到最後上漆完成,有十幾道工序。

從選秤桿的木料開始,“要硬紮,能承重,摸起來要細刷,手感好。”然後是刨木杆,下毫門,定叨口(秤桿手提的位置),安叨子,上騎馬(嵌進叨口的三面鐵箍),砝碼定星(給秤桿上的刻度校驗重量),鑽花星(給秤桿上的重量刻度鑽孔),釘花星(給星孔嵌上銅絲),包鐵皮(叨口、秤桿尾部等地方釘上鐵皮保護),上漆水……中間還有幾次打磨、清潔、上色。

制秤的門道,還要耐心。一支秤桿上標記重量的兩三百個金屬點點就是花星,釘花星用的是銅絲,拿又快又重的長刀把銅絲割一小段拍進星孔,幾百個星孔,一刀,一割,一拍,手起刀落,就是一星。

所有手工藝的活路,都沒法用文字寫說明書,手藝人的飯碗,靠手。

△“這種精細的銅秤現在已經不是買來用了,而是拿回去裝飾。”

王澤喜做了50年桿秤,也作過弊。

“1981年,當時的計量局組織手工制秤人考試,3個小時,從木杆到秤桿,要做完一杆完整的秤。我沒做完,鑽花星釘花星太慢了。1982年再考,我的師傅,也是親姐夫,眼看我又要做不完,跑出去找了一包水銀粉,我鑽好花星,不用一個一個用銅絲釘進去,直接拿水銀粉一抹,成了。過關。”

也有人找王澤喜作弊。“喊我做八兩秤,把一斤做成八兩,比如賣鴨腸賣毛肚的,八兩當作一斤賣。”他不幹,他說秤字是一個禾加一個平,沒得公平,就做不成買賣。

買了王澤喜的秤拿回去,用過一陣要來修要來調校的,他一看叨口,要是往尾部敲動過,或者秤桿尾部加了水銀增重的,他都不修。“耍秤的,不講公平,秤沒得用,稱不起二兩良心。”

△一絲不苟制秤,公公正正做人

關門就是收秤

這是臨近臘月的週末,整個豐盛鎮幾條街都鼓蕩著臘肉香腸的味道,城裡人專門沖著著名的土豬臘肉跑到豐盛來,賣肉的店鋪擠得轉不了身。

一整天,有三五顧客來看秤,把玩一下,都說沒得用,放下就走了。一杆都沒賣出去。

△“你這桿秤能打好多斤? ” 路過的老人抖擻了精神,問了只有他們那個年代才會問的問題

王澤喜說,到2002年豐盛古鎮開發,那個時候,一個月還能賣兩三千塊錢,現在每個月千吧塊錢。最小的工藝秤二三十塊,大一點的公斤秤也不過五六十塊。

△200公斤的大秤到了最後的幾道工序了,用手上聚酯油。

他手裡正在做一杆200公斤的大秤,200塊錢,是最大的生意。鐵騎馬已經上好了,路過鋪子的人帶話說:“王師傅,那個大秤不要了,喊你莫做了。”一天下來,有三波路過的人都在帶話,不要了。王澤喜點頭:“曉得了。”手裡放下,臉上無風。

△秤做完,點上一根煙

姐夫也是師傅,祖上做秤。“1966年跟著姐夫學,當時是想,農村娃兒,學門手藝,有飯吃,哪個想得到以後,哪個想得到現在?”從前時間慢,現在後浪急,手藝人都是前浪,經不起時代任何一個後浪。

△望著街面上的孩子,王澤喜會問上幾句“放學了哇”

姐夫傳給他的秤櫃,面上全是刀痕,包包坑坑,沒得一塊指甲大小的平整面,有一百多歲的年紀。櫃子裡塞滿工具、砝碼,還有各種型號的鐵騎馬。“這些鐵騎馬,一般鐵匠打不出來,彎口弧度最考驗人。這個是我在南川定制的,這批完了以後可能就沒得了。”

這批也不曉得幾時用得完。

△各類工具與桌子已有年歲

鋪子牆角還堆著一捆大小不一的木杆,秤桿的原料,相當齊全。王澤喜指指頭頂:“閣樓上還有幾百根,都是乾燥好了,制好了的,不得變形。”

幸好鋪子不要錢。王澤喜在90年代末花7千塊買下了這裡,鋪子開個門往後,穿堂進去,有女兒的小間,有他的小間,過道是廚房。

中午一碗芋頭湯泡飯,芋頭湯一鍋要吃三天。菜是附近老街坊、周圍村民過上過下,地裡摘來給他的。“我老了,也吃不到好多。”

△鋼缽裡的飯很多,根本是一個老人吃不完的

△打開廚房的燈,準備熱飯

王澤喜48歲才有女兒,女兒大學畢業在城裡工作,“老來得女,你說喜歡不喜歡,每天晚上她不給我打電話,我都要打給她。娃兒乖得很,就是慣適了。”

“老伴呢?”

“你是個妹妹,我具體不好跟你說。我想問哈你,我能不能上凡人有事(電視臺情感節目)?”

“啥事?”

“三年前離了。我還是想說服她回來,畢竟娃兒以後要成家,大家庭還是完整好。”

“你說,家裡經濟雖然不好,但都讓她管,我比她大18歲,但是我們從來都沒吵過架,我也沒打過她,你說她為啥子要跑吔?”

說著天就黑了,秤掛著沒收,他扛著木門板一扇一扇關上去,“關門就是收秤”。

如果你去豐盛

別錯過這些美好的人與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