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口頭建議與狠抓實幹的距離

曾經一度, 我不喜歡老師這個職業, 我以為, 好為人師的人, 自身總帶著點惰性, 尤其那種事無巨細, 總愛第一第二第三的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的人,

因為我看不到任何他們把這一套貫徹在他自己身上的痕跡。

如果自己去做一件事, 往往是從內看問題, 看的到一切罅隙和成就;別人給你提建議, 往往卻是從外記錄美, 曾經的某些瞬間, 給了他們怎樣的深刻印象, 他們記住了, 沿著好的一端出發, 不斷向上溯遊。 但作為當事人、內部人, 他們親身實踐的時候, 才知道一個方案之所以呈現出你所看到的樣子, 其中經歷了怎樣的抉擇和取捨, 也看到了它的瑕疵和不完美。 而外部群眾往往只記住他們在意的好的那一面, 忽略他們不在意的差的一面。

從外部向自己提建議

為什麼, 當你落實到具體每一個細節時, 你就容易因小失大, 失去全域觀呢?能幹一番偉業的人,

我以為首要的能力, 就是能容忍瑕疵, 強迫自己不去看那些血淋淋和慘淡淡的現實。 凡事都不能一蹴而就, 你總需要在每個階段狠抓主要矛盾, 犧牲次要矛盾, 這樣, 才能最終走出自己想要的軌跡, 通往必勝的通途。

很多人不喜歡別人提意見, 或者說, 把那些光說不練的人列為失信名單。 但我是挺歡迎的, 雖然有時因無能而憤恨, 但這怒火在自己, 而不在提建議者。 我們也許可以嘗試留出一部分理性, 用旁觀者的態度來觀察自己所在領域的一些成就和建樹, 用空白心態去觀照自己的內心, 記錄下這份公正純潔的感覺, 不要那麼急著去批判。 因為你知道沒有完美的方案, 那麼, 為什麼不在同等不完美裡,

選一種能達到你主張和效果的呢?單純去比拼優缺點絲毫意義都沒有。 因小缺點, 我們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適時的露醜, 能在需要顯美的時候讓它更驚豔。

從內部對自己享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高氣傲的某一部分。 不認輸、不妥協, 相信自己一定行。 這是沒問題的, 如果只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在任何領域都行, 然後不斷嘗試與拓展, 就像小孩子為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嘉獎與鼓勵而拼命的學習和表現, 我看不出這有什麼意思。 現在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恨不得他們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成為一個無用的全才, 還不如抓緊時間開啟孩子心智, 讓他們早日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然後, 術業有專攻。 相比於全面發展, 我想, 只要一個孩子能實現基本心智平衡就差不多了。 很多卓有建樹的人, 其實很多都是反社會人格, 或者說, 帶著濃重的偏激成分。 各方面平衡, 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庸吧。 中庸也是一生, 固執也是一生, 如果真的能得償所願, 也許偏執的人還更幸福些。 對於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來說, 也總有自己的偏好。 適當的妥協和認輸, 不浪費經歷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把機會留給真正需要和適合它的人, 專攻自己擅長的領域, 讓走岔路的人儘早認識到他們的錯誤, 各歸其位元, 各得其所, 百花齊放, 這樣就挺好。 縱觀被歷史載入史冊的人們, 莫不是因為在某方面作出特殊貢獻, 我想應該還沒有人是因為自己全方位發展而被表彰的吧。
沉浸在一種“我很正常”、“我各方面都不錯”的錯覺裡, 別人卻在一步一個腳印, 跨越自己的障礙, 攀登自己的頂峰。 當然, 這是一件很寂寞的事, 耗時勞心費力, 還不一定有成果。 適時, 我們需要從內部, 對自己做適當的妥協和享受, 享受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 你的境遇, 你所遇見的人和事, 你的所知所想、所感所見, 學會去欣賞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好的和不好的方方面面, 人更容易變通透, 對別人也能更寬容, 看不慣的慢慢的都看不慣了, 這是一種精神麻痹, 在自己低沉的時候可以這麼做。 但也不能一直這樣自我麻痹吧。 很多人把這種隨遇而安當做一種佛性, 我真的不知道大家怎麼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 信佛的本質是讓你心有信仰,身有重托,敢於直面一切困難挫折和喜怒哀樂,敢於挑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人家強調的“知而無畏、向死而生”,卻被我們簡單翻譯成了消極的聽天由命。有時候,我們很享受這樣一種集體幻覺,大家都看透不說破,只為多爭取一分鐘陷在這種輕鬆的幻覺裡。而成功的人就是願意最快把自己掐醒的那一批。

把別人無心的建議變成令人歡心的事實,我們要的,正是這種隱忍和能力。

信佛的本質是讓你心有信仰,身有重托,敢於直面一切困難挫折和喜怒哀樂,敢於挑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人家強調的“知而無畏、向死而生”,卻被我們簡單翻譯成了消極的聽天由命。有時候,我們很享受這樣一種集體幻覺,大家都看透不說破,只為多爭取一分鐘陷在這種輕鬆的幻覺裡。而成功的人就是願意最快把自己掐醒的那一批。

把別人無心的建議變成令人歡心的事實,我們要的,正是這種隱忍和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