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殿軍:增強對外文化交流的戰略定力

傳播、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不斷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所以, 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不但要有充分地文化自信, 還需始終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 保持戰略定力是持之以恆地推進中國對外文化交流, 從容應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挑戰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選擇。

構建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的能力亟須提高。 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構建一個國家的對外話語體系, 增強其文化在世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有競爭力的對外話語體系主要取決於該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價值理念。 構建中國特色的有影響力的文化價值理念, 固然要充分挖掘中華文化資源寶庫, 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 但更重要的是以全球治理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為導向, 以創造性思維不斷加強對全域性、戰略性世界問題的探索和研究, 並在融合世界先進文化理念的基礎上, 打造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來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取向。 話語是靠傳播載體傳達的。 當代世界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新興傳媒如網路媒體、移動通信逐漸取代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而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場域和平臺。 新媒體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運用, 不但大大拓展了文化資訊傳播的管道, 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所以積極促進中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
構築媒體傳播新格局, 應成為新形勢下中國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當務之急。

傳播話語權與創新文化, 關鍵是厚培對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能力提高是提升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但由於目前對外文化工作者對舊有傳播方式仍存在根深蒂固的慣性心理和路徑依賴, 知識儲備不足, 加之文化轉換能力尤其是原創能力不強, 致使中國在國際話語權上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顯然, 只有加大對對外文化交流人才創新能力的開發與培養, 積極主動地建構一套與時俱進的對外話語體系, 才能有效應對西方話語的挑戰與衝擊, 進而徹底改變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外在體現,

國家形象是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的一種重要手段和無形“資本”。 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不但可以使國家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政治、經濟收益, 同時還能夠減少其他國家對其發展的阻力。 反之, 就會招致他國的敵意和輿論撻伐, 使國家的國際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 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向國際社會塑造一個“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是中國提高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同時, 國家形象不是事物內在的或本身固有的, 而是文化客體對客觀事物特徵作出主觀判斷和評價後持續不斷的建構而成的。 國家形象的生成受到諸如文化客體、仲介和文化主體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文化交流需要超越偏見和誤解”。 這就要求我們, 在今後的傳播和創新文化中著重從對外文化交流的能力上入手。

推動全球新舊文化治理體系轉換。 國際人文交流與全球文化治理結構緊密相關。 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是二戰結束以來,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國家利益需要構建起來的。 如同經濟、政治層面存在著不公平、不公正的全球治理結構一樣, 當今全球文化傳播領域也存在著嚴重的文化霸權。 美國等西方國家不但依仗其強大的經濟實力, 將隱含西方“標籤”的主流價值觀植入國際制度性的話語霸權中, 還憑藉其在世界文化傳播領域牢牢把控的國際議程設置權, 以“普世”的名義,輸出帶有自己文化“印記”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恣意干涉他國內政,妄圖通過“霸權治理”固化其主導下的“中心—週邊”全球治理結構,最終使世界歷史終結于“西方文明”。這既嚴重挑戰了世界文化多樣性,也威脅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文化主權和生存發展權。國際關係中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離不開公平、合理的全球文明治理體系做支撐。也就是說,中國等世界新興經濟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要將代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文化權益要求的價值觀“嵌入”到全球治理制度中,使世界徹底擺脫西方話語霸權邏輯的束縛,重構以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全球文化治理秩序,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外文化溝通交流中,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潛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們加強交流,持之以恆,偏見和誤解就會消於無形。”對外文化交流是黨和國家一項全域性、戰略性的系統性工程。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而必須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唯其如此,方能真正推動中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打下堅實的文化軟實力基礎。

以“普世”的名義,輸出帶有自己文化“印記”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恣意干涉他國內政,妄圖通過“霸權治理”固化其主導下的“中心—週邊”全球治理結構,最終使世界歷史終結于“西方文明”。這既嚴重挑戰了世界文化多樣性,也威脅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文化主權和生存發展權。國際關係中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離不開公平、合理的全球文明治理體系做支撐。也就是說,中國等世界新興經濟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要將代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文化權益要求的價值觀“嵌入”到全球治理制度中,使世界徹底擺脫西方話語霸權邏輯的束縛,重構以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全球文化治理秩序,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外文化溝通交流中,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潛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們加強交流,持之以恆,偏見和誤解就會消於無形。”對外文化交流是黨和國家一項全域性、戰略性的系統性工程。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而必須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唯其如此,方能真正推動中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打下堅實的文化軟實力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