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榆次杜家山的文化旅行

裴雲鋒

如今, 出門旅遊對大家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了。 去過哪些地方, 見過那些美景, 吃過哪些美食, 時間長了也許會淡忘了, 模糊了。 但有時候, 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或許那個地方的景色並不美, 那個地方也不遙遠, 甚至有些枯燥和荒涼……但我們記住了, 那是一種穿透心靈的震撼, 一種獨特的文化旅行。

杜家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能在你的心靈留下深刻的震記憶, 值得許多人去看一看。

一次偶然的採訪, 我知道了榆次杜家山的故事。 國慶期間, 終於有機會前往杜家山這個曾經的“中國第一知青村”。

榆次杜家山村, 1966年12月, 北京長辛店鐵中 17歲地高二女生蔡立堅在“紅衛兵串聯長征”時經過這裡, 有感於山區人民生活艱難, 毅然決定留在此處當農民, 她是我國知青史上第一位主動要求插隊的紅衛兵。 此舉經1968年7月《人民日報》報導後影響擴大至全國, 成為全國“知青”運動的先聲。 1968年底, 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之後, 全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達到高潮。 1976年“文革”結束後, 杜家山村的知青紛紛返城。 上個世紀末, 山村最後一戶人家搬走, 杜家山村從此消失在行政版圖中。

在榆次上黃彩村有個老樹——天下谷農業莊園, 這裡建了“中國第一知青村”紀念館。 在這裡, 我第一次聽說了“中國第一知青村”杜家山和蔡立堅的故事。

可惜, 當時時間不允許, 沒有去成。

其實, 杜家山並不遠, 從太原出發, 到榆次區莊子鄉西 村, 經東 、上下黃彩、山咀溝、西河村, 兩個多小時便能到杜家山。

不過, 如果要去, 建議還是步行一段, 最好從上黃彩或者白田村開始步行。 因為如果開車, 一路上盡是山路, 並不好走。 沿途除了深溝、梯田, 就是些雜木。 說實話, 就風景來說, 確實沒什麼可看的。 許多來過的人似乎都忽略了路上的風景, 有印象的便是上黃彩附近的那所蔡立堅小學。

去往杜家山的路上正好遇到幾個騎行的驢友, 我就隨他們一邊步行, 一邊交流。 太原一位騎行愛好者小陳已不是第一次去杜家山。 “每次去杜家山, 都有種莫名的悲壯和感動, 感慨歷史洪流的浩蕩和無情,

感慨個人的渺小和悲壯!同時又被知青的精神感動, 那種戰天鬥地的勇敢和信念的力量!”他說得很激動, 充滿感情。 因為之前沒去過, 我還不能理解他的激動, 但能感到他的感情是真實的。

因為年久失修, 人跡罕至, 曾經的鄉村小土路已被灌木包圍, 路旁到處是齊腰深的灌木, 間雜叢生, 有不高的松柏、不知名的紅葉, 還有沙棘、野生的紅果, 山風吹過, 嘩嘩作響。 寧靜的有些害怕。 順著土路直前, 翻過山坡, 遠遠就看到一座紀念碑, 據說為了紀念蔡立堅, 當年杜家山村的知青掏錢修的, 碑上的文字已經有些斑駁。

杜家山到了, 這個榆次最南端的小自然村, 很小, 如今已沒人居住, 只剩下幾排石窯洞和磚排房。 據說1968年底,

當時杜家山村已經有 20多名知青。 很快, 杜家山村成了“知青運動”的典型, 先期來的知青們成了先驅者。 首位來杜家山的蔡立堅, 開始在北京一所所中學輪流做報告。 後來, 杜家山成了“知青村”典範, 知青一批批多起來, 北京、太原、榆次……最多時, 杜家山住進118名知青。 杜家山村的旗幟人物蔡立堅, 後來則擔任晉中地區團委書記, 再後來在省委黨校工作。 1997年, 因車禍去世, 時年49歲。

現在杜家山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知青戰天鬥地的痕跡, 知青們動手蓋起了食堂、宿舍, 平整了空地, 還有學大寨建造的石窯。 石窯上中間雕刻有五角星, 兩側刻寫有“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的標語, 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因年久無人居住, 有些已經坍塌。

就像大寨一樣,

杜家山已成為許多人對於那個時代的一個記憶符號。 近年來, 不少人或驅車、或騎行, 先後來到杜家山, 緬懷那個時代的記憶, 紀念那份彌足珍貴的青春理想。

記憶與理想, 不正是當下我們缺失的嗎?拋開無聊的應酬吧, 去去杜家山吧, 或是什麼有故事的地方, 那將是一次別樣的文化旅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