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穿行在迷宮般的張壁古堡

柴文

張壁古堡位於介休市城區東南10公里龍鳳鄉張壁村, 背靠綿山, 面對綠野, 海拔1040米, 周圓1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

整座古堡順原勢建造, 南高北低。 從堡北向下俯視, 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 堡南則有三條向外通道, 堡西為窯灣溝, 峭壁陡坡, 深達數十丈。 堡東居高臨下, 有溝塹阻隔, 可謂“易守難攻, 退進有路”。 堡牆用土夯築而成, 高約10米。 堡有南北二門, 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 街東3條小巷, 街西4條小巷, 由街中向上延伸。 北堡門築有甕城, 南堡門用石塊砌成, 堡門上建門樓。 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幾座廟宇琉璃覆頂,

金碧輝煌, 點綴在堡內;還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 到處是古跡勝景, 古香古色。

張壁古堡為長方形, 現有南北兩座堡門, 我們便是要從眼前的這座石砌的南堡門進入古堡中參觀。

南堡門上, 鑲嵌著一座石雕龍頭, 它象徵著龍首;堡門外的九條鋪路石, 象徵龍鬚;由此進入城堡後, 是一條名為龍街的南北主幹道, 則是象徵著龍身, 道路中央有三列平行的長石條, 則象徵著龍脊;古堡中這條龍脊的長度不過三百米, 但卻被刻意施以弧度, 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穿堡而過, 因此,站在龍街的兩端,南北堡門是互不可見的,這樣的設計是出於風水上“肥水不外流”的考慮。

南門堡西側有一段土牆,仍是明清時期的堡牆,裸露的黃土可以看出堡牆皆是以黃土板築夯實而成,雖是土牆卻也堅不可摧。

這關二爺本是山西人士,供它乃是順理成章之事,只是這座重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的關帝廟,規模雖小但卻是大有文章。

關帝廟建築及其精美,一座飛簷抱廈突出於前,其上正脊為琉璃鴟吻,中央立有一串寶珠,而其後獻殿緊貼於正殿之前,獻殿之上懸有一匾上書“亙古一人”四個大字,正殿奉關帝聖君,殿內壁畫盡述雲長故事,工筆細膩、色彩豔麗,逾三百年而保存完好,而梁枋之上也是如此:一個個雲長典故躍然其上。

兩側耳房左右對稱佈置,其中一處放置有一石碾,蘸水將碾面打濕,清淅顯出一張牙舞爪的龍形,石碾表面光滑如鏡,可見這龍形乃是石料的自然紋理而不是後人人工雕飾而成,真是不可思議。

南門上的魁星樓

站在這南門處的制高點上,可以將整個堡內的街道、建築的佈局大致看個究竟,但見眼前這座古堡內主街兩側高牆林立,小巷密佈,依稀可見堡中有堡,院中套院,巷中有巷,門中串門,人於其間可以互相往來,而堡中但凡高大建築,如廟宇、樓閣皆建於城牆之上,或屋頂之上,人行其上則有環道相通,如此慎密的防禦佈局真是罕見。

魁星樓平時是用來供奉魁星君,若是古堡遭遇匪事則其便成了南門上的瞭望塔,而那高高的燈杆則會成為聯絡四裡八鄉的信號燈,這種軍民兩用的建築和設施在張壁古堡比比皆是。

從魁星樓上下來,便進入了堡內偌大的一處院落,院北是堡內可汗廟,院南則是一座古樸的戲臺,戲臺前原本規制的磚石鋪就的地面上赫然有一塊巨大的補丁,那裡就是當年日本人發現並用水泥封掉的地道口。

狹窄的地道僅有一人寬,而高度大多也只能容人弓身而行,昏暗中地道延伸向遠處,不同的部位分佈著大小不一的洞窖和洞孔,這些洞窖被用作伏擊窯、藏兵窯、馬廄窯、俘虜窯等等,而洞孔則成為窺探口、通風口、採光口,地道內的岔路迂回曲折,環環相扣。

北門附近的民居是目前堡內保存較好的一部分,可以欣賞到不少具有豐富人文氣息和風水文化的建築。

在清代古堡首富張禮維的府邸前,大門內磚牆上的官帽架讓我備感新奇,而大門外,一座照壁上,一個巨大的磚雕大字奪人眼球,偌不是鄭老介紹我這才疏學淺之人還真沒認出那是個“福”字,但見這個“福”字左邊是龍首,右邊是鶴頭,龍鶴相望,長壽吉祥之意盡在不言中,而那字中偌大的“田”字,則彰顯著古人農耕文化中對田地的重視

在龍街的北段,有兩座巨大的水池各處一邊,,是風水學上的穴眼,對應著天上的星宿,象徵著龍眼,其與堡牆、龍街又組成了一幅太極圖式;而現實中這兩個澇池主要是儲水之用,雨時排澇,旱時儲水,火時消防,戰時則可保障全堡的飲水,古堡先人的防患意識又在此處可見一斑。

建在北門丁字門頂的空王佛行宮,是明萬曆年間的建築,殿內的彩塑工藝精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壁畫更是技法高超,可謂是出神入化;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最為難得的是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依然光彩豔麗如新。

斑駁的大門、石獅訴說著古堡的歷史。

有著明堡暗道之奇的張壁絕對是晉土上值得一看的地方。

因此,站在龍街的兩端,南北堡門是互不可見的,這樣的設計是出於風水上“肥水不外流”的考慮。

南門堡西側有一段土牆,仍是明清時期的堡牆,裸露的黃土可以看出堡牆皆是以黃土板築夯實而成,雖是土牆卻也堅不可摧。

這關二爺本是山西人士,供它乃是順理成章之事,只是這座重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的關帝廟,規模雖小但卻是大有文章。

關帝廟建築及其精美,一座飛簷抱廈突出於前,其上正脊為琉璃鴟吻,中央立有一串寶珠,而其後獻殿緊貼於正殿之前,獻殿之上懸有一匾上書“亙古一人”四個大字,正殿奉關帝聖君,殿內壁畫盡述雲長故事,工筆細膩、色彩豔麗,逾三百年而保存完好,而梁枋之上也是如此:一個個雲長典故躍然其上。

兩側耳房左右對稱佈置,其中一處放置有一石碾,蘸水將碾面打濕,清淅顯出一張牙舞爪的龍形,石碾表面光滑如鏡,可見這龍形乃是石料的自然紋理而不是後人人工雕飾而成,真是不可思議。

南門上的魁星樓

站在這南門處的制高點上,可以將整個堡內的街道、建築的佈局大致看個究竟,但見眼前這座古堡內主街兩側高牆林立,小巷密佈,依稀可見堡中有堡,院中套院,巷中有巷,門中串門,人於其間可以互相往來,而堡中但凡高大建築,如廟宇、樓閣皆建於城牆之上,或屋頂之上,人行其上則有環道相通,如此慎密的防禦佈局真是罕見。

魁星樓平時是用來供奉魁星君,若是古堡遭遇匪事則其便成了南門上的瞭望塔,而那高高的燈杆則會成為聯絡四裡八鄉的信號燈,這種軍民兩用的建築和設施在張壁古堡比比皆是。

從魁星樓上下來,便進入了堡內偌大的一處院落,院北是堡內可汗廟,院南則是一座古樸的戲臺,戲臺前原本規制的磚石鋪就的地面上赫然有一塊巨大的補丁,那裡就是當年日本人發現並用水泥封掉的地道口。

狹窄的地道僅有一人寬,而高度大多也只能容人弓身而行,昏暗中地道延伸向遠處,不同的部位分佈著大小不一的洞窖和洞孔,這些洞窖被用作伏擊窯、藏兵窯、馬廄窯、俘虜窯等等,而洞孔則成為窺探口、通風口、採光口,地道內的岔路迂回曲折,環環相扣。

北門附近的民居是目前堡內保存較好的一部分,可以欣賞到不少具有豐富人文氣息和風水文化的建築。

在清代古堡首富張禮維的府邸前,大門內磚牆上的官帽架讓我備感新奇,而大門外,一座照壁上,一個巨大的磚雕大字奪人眼球,偌不是鄭老介紹我這才疏學淺之人還真沒認出那是個“福”字,但見這個“福”字左邊是龍首,右邊是鶴頭,龍鶴相望,長壽吉祥之意盡在不言中,而那字中偌大的“田”字,則彰顯著古人農耕文化中對田地的重視

在龍街的北段,有兩座巨大的水池各處一邊,,是風水學上的穴眼,對應著天上的星宿,象徵著龍眼,其與堡牆、龍街又組成了一幅太極圖式;而現實中這兩個澇池主要是儲水之用,雨時排澇,旱時儲水,火時消防,戰時則可保障全堡的飲水,古堡先人的防患意識又在此處可見一斑。

建在北門丁字門頂的空王佛行宮,是明萬曆年間的建築,殿內的彩塑工藝精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壁畫更是技法高超,可謂是出神入化;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最為難得的是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依然光彩豔麗如新。

斑駁的大門、石獅訴說著古堡的歷史。

有著明堡暗道之奇的張壁絕對是晉土上值得一看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