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白話傷寒論10)內外之氣的升陷的描述

16、太陽病, 下之後, 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 方用前法。 若不上沖者, 不可與之。

今天說的內容從字面上是比較難理解的, 尤其是沒有過其類似的病例過程, 以及沒有見到過相關的病人的朋友或者年輕人, 就更不好理解了。 但是還是可能弄懂的。

太陽病,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知道, 太陽病也就是身體最外層病了, 當時我說太陽病就好像是橘子皮病了。 後來我們還知道病不會一成不變, 會根據個人身體素質和病邪的嚴重程度而發生傳變到其他經腑的。 這個傳變除了人體素質, 病邪的輕重,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千萬別吃錯了藥。

這裡說明一句, 經常在診病的時候聽到人們說吃吃中藥好, 能除根, 中藥沒有副作用。 諸如此類的話, 我很明白, 也許是老百姓對中醫的信任和讚譽。 但是這個觀念決定是錯誤的。 中藥向來是有副作用的, 而且具有幾千年的經驗和慘重的事例。

在表層的疾病。 在中醫學理論裡, 當然也都是從《傷寒論》中給出的原則問題, 表層的問題只能用“汗法”。 太陽表中風就桂枝湯, 太陽表傷寒就麻黃湯, 太陽病風寒並有就麻黃桂枝各半湯。 用瀉下的方法是違背張仲景給出的規矩的。 這也就是臨床的醫生給吃錯藥了。 所以會出現更麻煩的問題, 也就會有後遺症或者副作用。 中醫藥的副作用多數是因為醫生給開錯藥,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傷寒論》給出的最明顯的治病方法:一、汗法——桂枝湯、麻黃湯等;二、下法——大、小承氣湯等;三、吐法——瓜蒂散;四、和法——柴胡湯等。 當然還有溫法、清法、消法、補法並成為中醫治病八法。 其中下法就是瀉下的方法, 主要是針對腸道有積鬱的宿便等病毒, 需要通過瀉下的方式來解決。 以後專門在陽明病的時候會講到。

太陽病, 在表的情況, 只能用汗法為主的治療方式, 下法的使用會將體表的病邪引入體內, 從而產生更為嚴重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太陽病, 醫生給用下法呢?

因為人得病的時候內外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人體的本質也有區別, 比如素有內熱的病人, 或者吃了很多食物的人, 出門突然被風寒傷害體表,

這個時候腸道功能就會出現問題, 之前說的幹嘔, 或者嘔逆的問題, 還有就是腸道有了食物的是, 因為外表病了, 食物在腸道中存留不去, 內熱與食物混合停滯, 也就產生了大便不下, 便秘等疾病。 這個時候表面又在發燒, 可是又三兩天沒有大便過了。

一旦體表發熱, 惡寒, 而大便有幾天沒有。 大夫用了發汗的方法治病, 本來是對的, 但是發汗的藥吃了, 病沒有好。 還是發熱, 惡寒, 醫生往往會暈掉。 既然發汗無效就會考慮下法。 而表病並沒有好的時候是不能用下法的, 雖然體內有宿便也要表病完全好了才能用。

所以“太陽病, 下之後”, 就是發汗的表病, 辯證不清楚給用了瀉下的藥。 這裡“下之後”說的是瀉下藥使用完了之後出現的症狀。

“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 ”最難理解的就是“其氣上沖”。 氣上沖的問題在《傷寒論》與《金匱》中都有敘述, 以後學習的桂枝加桂湯、瓜蒂散也有“從少腹氣上沖心, 氣上沖咽喉”等, 《金匱》的奔豚證會有相關的描述。

首先, 太陽表證, 本來就有氣血上沖的表現。 比如脈浮、頭項強痛、汗出、幹嘔、嘔逆等。 開始的時候講過, 因為病邪在表, 所以身體調動體內的免疫系統出來對抗, 本來就會出現由內而外的對抗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氣上沖”於表的情況。 “其”即可表示病人本身的氣血上沖, 也可理解為“太陽表之氣”。

人的後天氣血源於脾胃的運化, 儲藏元氣與臟腑, 肺氣也源于藏于下焦的肝腎之氣, 所以表病了, 本來就會調動這些人體能量到達表皮對抗病邪。

“下之後”, 本來就不該瀉下。 因為瀉下, 會將調動起來對抗體表病邪的氣血引入體內和下焦, 所以這個時候就相當於守城的部隊被撤掉了, 敵人就隨之進入, 這樣就由表病轉換為其他經腑的疾病。 然而在表的病是最好治療的。

所以很多瀉下的藥物, 會用來治療一些熱上沖的疾病, 比如血壓高、鼻衄(流鼻血)等, 很多的經方家用大黃的類方治療流鼻血, 和熱型的血壓高。 都是因為瀉下的藥物可以將在上的在表的氣血引入體內和下焦。 我這麼說大家不要認為血壓高都可以用下法治療, 別斷章取義去理解。

這裡面所說的將氣血和病邪引入體內和下焦的情況我們管它叫“內陷”或者“下陷”。 所以這個“上沖”與“內陷”是相對的兩個情況。

“其氣上沖”又是為什麼?內陷是因為用了瀉下的藥,但是由於體質強,心肺功能強的病人,儘管用了下法,也拉肚子了,氣血也往下了,可是他心肺功能好,氣血會迅速上回,這個時候不會因為瀉下而是在表的病邪內陷。還會出現在太陽表的氣上沖的情況。比如頭痛、脈浮、發熱、惡寒等等。但是由於用量瀉下的藥物,體表的表證還沒有去除,又有了內陷的病症,比如拉肚子。這個拉肚子在《傷寒論》中有這麼幾種,一、寒濕內陷而腹瀉;二、表熱內陷而腹瀉;三、寒濕與表熱都陷入內。這個時候用藥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不一定非要用桂枝湯。下文有清末著名經方大家曹穎甫的論述,大家可以參閱。

“可與桂枝湯”的情況就是這種沒有被誤用下法,而導致病邪內陷,還是存在太陽表邪的症狀的時候,可與桂枝湯,就是可以還給病人吃解肌表的藥。這裡桂枝湯前面有“可與”。和前面用桂枝湯說的“主之”不同,以後還會有“宜桂枝湯”

的描述。這裡“主之”就是很確定,必須用這個方子才行;“宜”也是比較肯定的意思;“可與”就是有考慮商榷的意思。其實臨床可與葛根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桂枝湯加厚樸杏子等等,臨床變通很關鍵。

“方用前法”指的服用解表藥的時候的方法,比如桂枝湯需要喝點熱粥,蓋被子出出汗,忌口啥的。

“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這句話在日本的康平本裡是作為注解出現的。也就是那個版本裡這句話不是正文,是別人注解上去的。囑咐用藥的醫生,如果瀉下藥吃了,出現了其他的經腑病,表證的上沖的症狀沒有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在使用桂枝湯了。

根據病邪內陷的位置,和症狀隨證用藥。熱邪內陷而拉肚子可以用承氣湯類方;寒氣內陷拉肚子可以用四逆湯或者理中湯;導致了病邪內陷於胸,產生的陷胸證,可以選擇用大小陷胸湯;寒邪內陷導致了脾胃腸道的問題,可以用瀉心湯類方。等等(參閱曹穎甫注解)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鄭欽安所說的表證誤下傷害胸中陽氣,下焦的陰氣會上沖,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這個時候是不能使用桂枝湯來治療的。一般應該補陽而納氣歸腎的方法治療。

所以臨床這個問題很複雜。最好在表病的時候儘快治癒,不要引蔻入室,後患無窮。

下面是前輩們的論述,供大家參閱:

太陽之病本無當下之理。一經誤下則變症百出。魄汗未盡,挾表寒內陷,則利遂不止而病寒濕,此宜四逆理中者也。挾標陽內陷,則轉為協熱利,此宜大承氣湯也。若標陽並寒水,因誤下則轉為停蓄隔下,則為大小陷胸,此宜大小陷胸湯者也。若表寒因之而停滯心下,則結而成痞,此宜瀉心湯者也。又其甚者,寒濕太重,一下則成無陽之髒結。是又在不可攻之例矣。是故一經下陷,而氣不還者,則氣不上沖,下陷而有所留滯,則氣亦不上沖,所以不得與桂枝湯者,為其已成壞病也。惟其雖經誤下,而氣仍欲出表,不甚則為微喘,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主之。甚則利不止而脈促,葛根湯主之。要其為氣上沖則一也,蓋仲師所以言可與桂枝湯,一于本方加厚樸杏子,一于本方加麻黃、葛根。固未嘗不可隨證變通而。(曹穎甫)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桂枝湯為肌腠之主方。邪在肌腠,既可於汗出等正面看出,亦可於誤治後反面勘出。太陽病,誤下之後,則太陽之氣當從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氣竟上沖者,是不因下而內陷,仍在於肌腠之間,可與桂枝湯,方用前啜稀粥溫覆微取汗法,從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沖者,邪已內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與之。

此一節,承上節以起下文五節之意。(陳修園)

三十二、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是病人自覺胸中有逆氣上幹),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得〕與(也)〔之〕。原文15

【鄭論】 按應外解之病,而誤下之,脈浮,邪仍在表者,俱可以桂枝湯。若因下而病現上沖,此間須宜詳察。蓋以為上沖者,病邪欲外,故仍以桂枝湯,不沖者,邪不外出,故不可與。謂上沖而脈浮,可與桂枝湯,上沖而脈不浮,不可與。然上沖之候,多因誤下傷及胸中之陽,不能鎮納下焦濁陰之氣,以致上沖者極多,法宜收納溫固,又非桂枝所能也。學者務于病情、脈息、聲音、動靜、有神、無神處求之,則得其要矣。

【闡釋】 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本應從表解,如誤用下法,病若不因下而變證,其脈浮、頭痛等之病證依然,病者自覺氣上沖者,知正氣未衰,邪猶在表,可與桂枝湯,用前之啜粥微汗法治之。若下後氣不上沖,是邪已內陷,正氣虛,桂枝湯已不適用。而鄭氏更深一層注“上沖之候”,其謂“上沖之候,多因誤下傷及胸中之陽,以致上沖者極多,法宜收納溫固,又非桂枝之所能也。”此與過去諸名家之注不同,值得我們細心體會。(鄭欽安)

仲景設有明禁.其誤下後間有宜桂枝者.亦須察其脈浮.其氣上沖者.方可與之.若不爾者.不可與也.(呂震名)

遠古中醫

2018年1月29日星期一晚

所以這個“上沖”與“內陷”是相對的兩個情況。

“其氣上沖”又是為什麼?內陷是因為用了瀉下的藥,但是由於體質強,心肺功能強的病人,儘管用了下法,也拉肚子了,氣血也往下了,可是他心肺功能好,氣血會迅速上回,這個時候不會因為瀉下而是在表的病邪內陷。還會出現在太陽表的氣上沖的情況。比如頭痛、脈浮、發熱、惡寒等等。但是由於用量瀉下的藥物,體表的表證還沒有去除,又有了內陷的病症,比如拉肚子。這個拉肚子在《傷寒論》中有這麼幾種,一、寒濕內陷而腹瀉;二、表熱內陷而腹瀉;三、寒濕與表熱都陷入內。這個時候用藥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不一定非要用桂枝湯。下文有清末著名經方大家曹穎甫的論述,大家可以參閱。

“可與桂枝湯”的情況就是這種沒有被誤用下法,而導致病邪內陷,還是存在太陽表邪的症狀的時候,可與桂枝湯,就是可以還給病人吃解肌表的藥。這裡桂枝湯前面有“可與”。和前面用桂枝湯說的“主之”不同,以後還會有“宜桂枝湯”

的描述。這裡“主之”就是很確定,必須用這個方子才行;“宜”也是比較肯定的意思;“可與”就是有考慮商榷的意思。其實臨床可與葛根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桂枝湯加厚樸杏子等等,臨床變通很關鍵。

“方用前法”指的服用解表藥的時候的方法,比如桂枝湯需要喝點熱粥,蓋被子出出汗,忌口啥的。

“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這句話在日本的康平本裡是作為注解出現的。也就是那個版本裡這句話不是正文,是別人注解上去的。囑咐用藥的醫生,如果瀉下藥吃了,出現了其他的經腑病,表證的上沖的症狀沒有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在使用桂枝湯了。

根據病邪內陷的位置,和症狀隨證用藥。熱邪內陷而拉肚子可以用承氣湯類方;寒氣內陷拉肚子可以用四逆湯或者理中湯;導致了病邪內陷於胸,產生的陷胸證,可以選擇用大小陷胸湯;寒邪內陷導致了脾胃腸道的問題,可以用瀉心湯類方。等等(參閱曹穎甫注解)

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鄭欽安所說的表證誤下傷害胸中陽氣,下焦的陰氣會上沖,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這個時候是不能使用桂枝湯來治療的。一般應該補陽而納氣歸腎的方法治療。

所以臨床這個問題很複雜。最好在表病的時候儘快治癒,不要引蔻入室,後患無窮。

下面是前輩們的論述,供大家參閱:

太陽之病本無當下之理。一經誤下則變症百出。魄汗未盡,挾表寒內陷,則利遂不止而病寒濕,此宜四逆理中者也。挾標陽內陷,則轉為協熱利,此宜大承氣湯也。若標陽並寒水,因誤下則轉為停蓄隔下,則為大小陷胸,此宜大小陷胸湯者也。若表寒因之而停滯心下,則結而成痞,此宜瀉心湯者也。又其甚者,寒濕太重,一下則成無陽之髒結。是又在不可攻之例矣。是故一經下陷,而氣不還者,則氣不上沖,下陷而有所留滯,則氣亦不上沖,所以不得與桂枝湯者,為其已成壞病也。惟其雖經誤下,而氣仍欲出表,不甚則為微喘,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主之。甚則利不止而脈促,葛根湯主之。要其為氣上沖則一也,蓋仲師所以言可與桂枝湯,一于本方加厚樸杏子,一于本方加麻黃、葛根。固未嘗不可隨證變通而。(曹穎甫)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桂枝湯為肌腠之主方。邪在肌腠,既可於汗出等正面看出,亦可於誤治後反面勘出。太陽病,誤下之後,則太陽之氣當從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氣竟上沖者,是不因下而內陷,仍在於肌腠之間,可與桂枝湯,方用前啜稀粥溫覆微取汗法,從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沖者,邪已內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與之。

此一節,承上節以起下文五節之意。(陳修園)

三十二、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是病人自覺胸中有逆氣上幹),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得〕與(也)〔之〕。原文15

【鄭論】 按應外解之病,而誤下之,脈浮,邪仍在表者,俱可以桂枝湯。若因下而病現上沖,此間須宜詳察。蓋以為上沖者,病邪欲外,故仍以桂枝湯,不沖者,邪不外出,故不可與。謂上沖而脈浮,可與桂枝湯,上沖而脈不浮,不可與。然上沖之候,多因誤下傷及胸中之陽,不能鎮納下焦濁陰之氣,以致上沖者極多,法宜收納溫固,又非桂枝所能也。學者務于病情、脈息、聲音、動靜、有神、無神處求之,則得其要矣。

【闡釋】 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本應從表解,如誤用下法,病若不因下而變證,其脈浮、頭痛等之病證依然,病者自覺氣上沖者,知正氣未衰,邪猶在表,可與桂枝湯,用前之啜粥微汗法治之。若下後氣不上沖,是邪已內陷,正氣虛,桂枝湯已不適用。而鄭氏更深一層注“上沖之候”,其謂“上沖之候,多因誤下傷及胸中之陽,以致上沖者極多,法宜收納溫固,又非桂枝之所能也。”此與過去諸名家之注不同,值得我們細心體會。(鄭欽安)

仲景設有明禁.其誤下後間有宜桂枝者.亦須察其脈浮.其氣上沖者.方可與之.若不爾者.不可與也.(呂震名)

遠古中醫

2018年1月29日星期一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