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3歲男孩頭部長了個包塊,來看看頭顱CT,是哪種腫瘤?

精品推薦

詳細解讀思路

01

患者資訊及影像

男性, 3歲。 頭部包塊進行性增大5個月餘。

02

影像學表現

顱腦CT示:圖A〜D, CT平掃示左側額骨、蝶骨見溶骨性骨質缺損, 邊界清晰, 周圍無硬化邊, 伴有軟組織腫塊向腦外生長, 邊緣光滑, 腦內無明顯侵犯;

圖E、F, 橫、 矢狀位元CT增強示軟組織腫塊輕度均勻強化, 兩病灶間亦見強化軟組織影;

圖G, 矢狀位骨窗示骨質破壞, 邊緣光整, 無硬化邊;

圖H, 為顱骨容積重建, 提示類圓形骨質缺損, 邊緣光滑、整齊。

03

手術病理及最後的診斷

左側額骨、蝶骨溶骨性骨質破壞, 考慮腫瘤樣病變, 以組織細胞增生症-嗜酸 性肉芽腫可能性大。

04

診斷思路

1.有無病變:病變明確。

2.定位診斷:額骨、蝶骨均可見局限性骨質破壞, 穿破顱骨內外板, 見軟組織腫塊突向腦外;腫塊與硬腦膜界限清楚,腦實質無侵犯;應考慮顱骨來源,向顱外侵犯。

3. 定性診斷:

①男性兒童;

②顱骨多處溶骨性破壞,穿透顱骨內外板;

③骨破壞無 硬化邊,邊緣光整,無膨脹;

④軟組織腫塊形態規則,邊緣光滑;⑤腦膜及腦組織無侵犯, 表現為推壓或移位。後三點均支援為良性腫塊,結合年齡、實驗室檢查等,診斷不難。本例經病理(圖I)證實為:嗜酸性肉芽腫。

4. 鑒別診斷:顱骨嗜酸性肉芽腫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①骨髓瘤:多見於40歲以上, 表現為顱骨彌漫性分佈、邊緣清楚的溶骨性破壞,無骨膜反應,常見軟組織腫塊,尿檢本-周氏蛋白常呈陽性;

②血管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見,表現為顱骨板障膨脹,內外板破壞,邊緣輕度硬化,有時見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狀排列的骨間隔;

③轉移瘤表現為顱骨多發或單發的骨質破壞,邊界不清,病灶內無殘留小骨片;

④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病變範圍較廣泛,呈輕度膨脹性生長,骨密度常不均勻,可見粗大條紋或鈣化骨化影或呈磨玻璃密度,常伴骨骼畸形。

05

特徵表現

朗格漢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undgren han cell tissue hyperplasia),過去稱組織細胞增生症,是一組原因不明的疾病。

分為嗜酸細胞肉芽腫、韓-薛-柯氏病(Hand-Schuller-Christian disease,HSC)和勒-雪氏病(Letter-Siwedisease,LS),好發于兒童,全身骨骼均可發病,造血功能旺盛的骨骼最容易受累,顱骨為著,又以額、頂骨多見。

骨朗格漢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基本病變以骨質破壞、組織細胞增生和嗜酸粒細胞浸 潤為主。病理表現主要為肉芽腫從髓腔生長,壓迫和破壞骨皮質,並可侵入軟組織形成局部軟組織腫塊。實驗室檢查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早期或活動性肉芽腫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溶骨性破壞,邊界清楚,邊緣無硬化;在病變修復時周邊可有不同程度硬化。後期破壞區可出現小片緻密骨質,呈典型“鈕扣征”,為病灶修復的徵象。CT顯示骨質受侵犯的範圍、邊界、病灶內死骨、軟組織腫塊有較大價值;MRI對病灶範圍、病灶內脂肪成分、軟組織腫塊改變以及病灶與硬腦膜、眼球等鄰近結構關係的顯示優於CT。

見軟組織腫塊突向腦外;腫塊與硬腦膜界限清楚,腦實質無侵犯;應考慮顱骨來源,向顱外侵犯。

3. 定性診斷:

①男性兒童;

②顱骨多處溶骨性破壞,穿透顱骨內外板;

③骨破壞無 硬化邊,邊緣光整,無膨脹;

④軟組織腫塊形態規則,邊緣光滑;⑤腦膜及腦組織無侵犯, 表現為推壓或移位。後三點均支援為良性腫塊,結合年齡、實驗室檢查等,診斷不難。本例經病理(圖I)證實為:嗜酸性肉芽腫。

4. 鑒別診斷:顱骨嗜酸性肉芽腫需與以下疾病鑒別:

①骨髓瘤:多見於40歲以上, 表現為顱骨彌漫性分佈、邊緣清楚的溶骨性破壞,無骨膜反應,常見軟組織腫塊,尿檢本-周氏蛋白常呈陽性;

②血管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見,表現為顱骨板障膨脹,內外板破壞,邊緣輕度硬化,有時見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狀排列的骨間隔;

③轉移瘤表現為顱骨多發或單發的骨質破壞,邊界不清,病灶內無殘留小骨片;

④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病變範圍較廣泛,呈輕度膨脹性生長,骨密度常不均勻,可見粗大條紋或鈣化骨化影或呈磨玻璃密度,常伴骨骼畸形。

05

特徵表現

朗格漢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undgren han cell tissue hyperplasia),過去稱組織細胞增生症,是一組原因不明的疾病。

分為嗜酸細胞肉芽腫、韓-薛-柯氏病(Hand-Schuller-Christian disease,HSC)和勒-雪氏病(Letter-Siwedisease,LS),好發于兒童,全身骨骼均可發病,造血功能旺盛的骨骼最容易受累,顱骨為著,又以額、頂骨多見。

骨朗格漢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基本病變以骨質破壞、組織細胞增生和嗜酸粒細胞浸 潤為主。病理表現主要為肉芽腫從髓腔生長,壓迫和破壞骨皮質,並可侵入軟組織形成局部軟組織腫塊。實驗室檢查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早期或活動性肉芽腫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溶骨性破壞,邊界清楚,邊緣無硬化;在病變修復時周邊可有不同程度硬化。後期破壞區可出現小片緻密骨質,呈典型“鈕扣征”,為病灶修復的徵象。CT顯示骨質受侵犯的範圍、邊界、病灶內死骨、軟組織腫塊有較大價值;MRI對病灶範圍、病灶內脂肪成分、軟組織腫塊改變以及病灶與硬腦膜、眼球等鄰近結構關係的顯示優於C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