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養老驛站應增強自我造血推精准服務

本報訊市政協委員、通州區總工會副主席徐淑蘭帶來了養老提案, 她建議加快推進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化建設, 養老服務驛站應有序合理佈局, 要具有自我檢查監督機制、自我造血能力, 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務。

徐淑蘭拿通州區舉例, 作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所在地的通州區, 據2017年最新統計資料, 60歲以上常住人口中, 老年人口占比已經高達24.43%, 如果加上流動人口, 老年人口比重已經接近通州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隨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日趨優化、和諧、宜居以及先進科技的高速發展, 現在五六十歲的低齡老人服務八十到百歲的高齡老人已經成為家庭常態、社會常態。

經調研發現, 截至2017年底, 通州區4個街道11個鄉鎮現已建成的養老驛站, 佈局分散並僅局限城區, 農村養老驛站依舊空白。 而縱觀全市, 養老服務格局雖已建立, 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如現實中的養老驛站佈局不合理、管理缺乏規範的問題, 建設了養老驛站而監管指導缺失的問題, 養老驛站微利運營導致的服務品質、服務意識薄弱的問題, 老年人群體對驛站缺乏認識和瞭解, 並未形成享受養老服務主動意識的問題等, 造成養老驛站有服務, 但缺人氣。

“如何在2020年前, 建成居家養老驛站服務半徑1000米之內, 讓居家老人都享受到養老服務並享受得起養老服務,

養老驛站的運營者有能力自我造血持續發展, 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關乎老年人健康、安全、幸福的首要問題。 ”徐淑蘭建議, 加快推進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化建設, 在依託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投入的基礎上, 充分依靠社會機構和企業有效構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包括具有孝老敬老愛老理念的企業文化, 養老服務驛站有序合理佈局, 建設、運營統一規範, 具有自我檢查監督機制, 有能力向養老產業化方向發展, 在未來能夠實現自我造血可持續發展。 孫妍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