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進新絳:在年輕人中掀起“匠人熱” 讓傳統技藝“活”起來

新華網太原1月25日電 “傳統技藝需要靜下心來去做, 但往往因為工藝複雜、耗時費力, 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傳承。 ”缺少年輕人對傳統技藝的傳承, 讓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的解玉霞頗感擔憂。

1月24日, 2018“新時代、新夢想”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採訪團走進運城市新絳縣。 新絳縣手工業比較發達、傳統產業優勢明顯, 有“七十二行城”的美譽。

針對年輕人普遍對傳統手工藝“不感冒”的現狀, 解玉霞等新絳縣的一些民間傳統工藝傳承人表示, 加強融合創新以迎合年輕人的喜好, 讓老手藝在年輕人中“活”起來, 或許是傳統手藝吸引年輕人必須做出的改變。

絳州澄泥硯與端、歙、洮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 與其他三硯不同, 絳州澄泥硯屬於陶硯而非石硯。 作為絳州澄泥硯的傳承人之一, 解玉霞表示:“絳州澄泥硯的雕刻程式比石硯麻煩, 需要精雕三次, 同時燒制過程受季節等不確定因素影響, 一個成品澄泥硯燒制出來特別不容易。 ”

陳列於中國絳州澄泥硯文化園的絳州澄泥硯作品。 新華網發(趙睿 攝)

“雖然這些年確實有一些人在學習這門民間技藝, 但傳承不下去的危機感也愈發強烈。 ”解玉霞提到, “現在製作澄泥硯的匠人年齡大多都在四十歲左右。 ”

解玉霞表示, 現在年輕人對製作時間長、環境單調的民間手工藝不感興趣, 寧可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坐在案前琢磨工藝, 還有人覺得短期內收入低, 不少收來的年輕徒弟學熬一段時間熬不住就走了。

針對傳統手藝後繼無人或傳承“斷檔”難以解決的問題, 解玉霞認為, 當前必須創造機會讓年輕人接觸到傳統手工技藝, 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

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 “老手藝”才有可能“活”起來。

“為了培養年輕人對於傳統技藝的興趣, 我們打造了以絳州澄泥硯的傳統製作技藝展示為主要特色, 集交流、展示、技藝體驗、旅遊觀光於一體的中國絳州澄泥硯文化園。 ”解玉霞希望在年輕人中掀起“匠人熱”。

從小培養下一代也是一些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正在進行的嘗試。 新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剔犀”(雲雕)市級傳承人何鵬飛從七歲開始便隨父親學習剔犀技藝, 在父親循序漸進的引導下逐步學習摸索, 才逐步瞭解和掌握了這門技藝。

擺放在櫃子上的雲雕首飾盒。 新華網發(趙睿 攝)

何鵬飛的父親、“絳州剔犀”(雲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何俊明表示, 除了家族傳承外, 還應加強對年輕人的藝術啟蒙教育, 讓他們產生傳承傳統民間技藝的傳承欲望。

為了讓剔犀藝術走進更多年輕人的生活, 何俊明的黃河雲雕工藝廠與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太原科技大學、中北大學等高校達成合作, 成為它們掛牌的美術實習基地。

近幾年, 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利用假期等閒置時間來這裡進行學習。

寒假期間前來新絳縣黃河雲雕工藝廠實習的大學生。 新華網發(趙睿 攝)

何鵬飛認為, 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傳承離不開融合創新, 他便是融合創新的實踐者。

“我們現在主要走‘溫故’和‘知新’兩條路, ‘溫故’就是每年做一批復原傳統的東西;‘知新’則是借鑒古典元素、原料和工藝,進行一些形式上創新。”何鵬飛表示,“我們希望不斷做新的東西,爭取每年開發一個系列的剔犀工藝品。”

據何鵬飛介紹,目前他們已經開發了包括文房、茶道、花器等多種系列的剔犀工藝品,製作精細、風格前衛的剔犀工藝品既符合年輕人的品味,更適合現代人生活使用,因此獲得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完)

‘溫故’就是每年做一批復原傳統的東西;‘知新’則是借鑒古典元素、原料和工藝,進行一些形式上創新。”何鵬飛表示,“我們希望不斷做新的東西,爭取每年開發一個系列的剔犀工藝品。”

據何鵬飛介紹,目前他們已經開發了包括文房、茶道、花器等多種系列的剔犀工藝品,製作精細、風格前衛的剔犀工藝品既符合年輕人的品味,更適合現代人生活使用,因此獲得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