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觀點|對新時代國家審計深化發展的幾點探討

作者:肖振東

最近召開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 為新時代審計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 並對做好2018年審計工作提出了指導思想和重點任務。 本文從審計業務工作的角度, 對新時代國家審計的深化發展進行探討。

全面把握2018年重點工作任務, 在聚焦和扎實上下足功夫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 是改革開放40周年, 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做好2018年的審計工作對新時代審計事業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 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 今後三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並強調確保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取得明顯進展, 加大精准脫貧力度, 務求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指出, 要著眼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 這是審計工作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體現, 也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具體部署。

在2018年的審計工作中, 要抓住“聚焦”這個根本要求, 每一項審計任務都要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

根據實際情況將其分解體現到每一個審計專案的審計目標、審計方案和審計實施中, 更好發揮審計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明確, 2018年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 堅持新發展理念, 並用七個“扎實”對2018年的工作任務作了部署和要求。 這既是工作作風務實的體現, 也是提高審計品質的保障, 還是依法審計的內在要求。 因此, 在落實工作任務的過程中, 要突出“扎實”這個根本要求, 對每一項工作任務、每一個審計專案都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以充足的幹勁、闖勁、韌勁幹下去, 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每一個審計項目的完成都能在揭示重大違紀違法問題、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制度建設、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辯證認識重點任務之間的關係, 構建相互支撐的審計業務體系

國家審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 根據審計目標、審計重點等方面的不同, 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審計任務, 例如政策落實跟蹤審計、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大資料審計、財政金融等各專項審計, 這些不同類型的審計任務之間在審計內容上具有很多交集或重疊區域, 但這些區域不是簡單的重複, 而是在不同的專案中各有側重, 為實現不同的審計目標服務,

這些重疊區域為改進組織方式、整合審計資源、共用審計成果、提升審計效果提供了空間。 因此, 要做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的統籌銜接, 提高審計效率, 避免重複審計。

除此之外, 其他審計任務之間也需要做好銜接和統籌, 保證各項審計任務之間目標協調、內容互補、觀點相容和成果共用。 例如, 地方政府性債務既涉及到財政風險又關聯到金融風險, 有的金融機構因抱有政府會“兜底”的想法, 向融資平臺公司以各種形式提供資金時, 會忽視風險管控, 形成金融風險;而有的地方政府因有中央政府會“買單”的想法或受不正確的政績觀驅使, 不顧財力可能利用多種方式融資搞建設,

影響財政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 在地方政府性債務資金來源和投入方面, 財政審計和金融審計都將其作為審計重點, 只有將兩項審計任務的資訊進行有機結合, 才能對遏制隱性債務增量進行標本兼治。

黨的十九大提出, 要全面增強執政本領, 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 善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和資訊化手段開展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2月8日就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善於獲取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資料是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大資料發展和應用, 要構建以資料為關鍵要素的數位經濟, 要運用大資料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

本次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大資料審計。要積極探索多維度、智慧化資料分析方法,加強各領域、各層級、各系統間資料關聯分析,切實提高發現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範能力。同時,在2018年的重點任務之中,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成為貫穿於各項審計任務的共性內容,每一個審計專案都要結合審計目標和範圍,對涉及到的重大政策理解吃透,掌握審計範圍內重大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實際效果。

總結審計業務發展經驗,積極探索創新審計技術方法

審計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總結中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審計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更需要針對新的內外部環境,探索創新技術方法。

以財政審計為例,近年來預算制度改革促進了預算管理方式的完善,預算管理由斷續的開環系統轉變為首尾銜接的閉環系統,形成了與現代預算制度相適應的預算迴圈,為開展預算迴圈基礎的財政審計提供了新的制度環境。在預算迴圈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審計目標,財政審計技術方法至少存在著四種選擇:

一是循著預算的流程,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決策、政策、預算執行、績效評價等方面,深化預算執行和決算草案審計,推動預算的全面規範透明,提高預算約束力,促進預算執行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二是循著資金的流向,從政策要求、預算安排、資金申請、資金撥付、資金使用等方面,開展重點專項資金審計,確保專項資金的安全有效。

三是循著政策落實的流程,從政策內容、預算保障、專案落實、資金績效、權力運行等方面,開展重大政策落實情況審計,促進各項政策不斷完善和發揮實效。

四是將政策、預算、資金、業務四個流程進行組合,從政策流、預算流、資金流、業務流四個方面開展審計,促進政策、預算、資金、業務的有機結合,確保政策落實有資金保障,預算一經下達資金即能支付,資金撥付支出後能發揮預期效益,相關業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本文內容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石敏琦)

本次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大資料審計。要積極探索多維度、智慧化資料分析方法,加強各領域、各層級、各系統間資料關聯分析,切實提高發現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範能力。同時,在2018年的重點任務之中,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成為貫穿於各項審計任務的共性內容,每一個審計專案都要結合審計目標和範圍,對涉及到的重大政策理解吃透,掌握審計範圍內重大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實際效果。

總結審計業務發展經驗,積極探索創新審計技術方法

審計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總結中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審計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更需要針對新的內外部環境,探索創新技術方法。

以財政審計為例,近年來預算制度改革促進了預算管理方式的完善,預算管理由斷續的開環系統轉變為首尾銜接的閉環系統,形成了與現代預算制度相適應的預算迴圈,為開展預算迴圈基礎的財政審計提供了新的制度環境。在預算迴圈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審計目標,財政審計技術方法至少存在著四種選擇:

一是循著預算的流程,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決策、政策、預算執行、績效評價等方面,深化預算執行和決算草案審計,推動預算的全面規範透明,提高預算約束力,促進預算執行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二是循著資金的流向,從政策要求、預算安排、資金申請、資金撥付、資金使用等方面,開展重點專項資金審計,確保專項資金的安全有效。

三是循著政策落實的流程,從政策內容、預算保障、專案落實、資金績效、權力運行等方面,開展重大政策落實情況審計,促進各項政策不斷完善和發揮實效。

四是將政策、預算、資金、業務四個流程進行組合,從政策流、預算流、資金流、業務流四個方面開展審計,促進政策、預算、資金、業務的有機結合,確保政策落實有資金保障,預算一經下達資金即能支付,資金撥付支出後能發揮預期效益,相關業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本文內容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石敏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