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部關於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畫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畫、人才培養聯動機制, 促進高校畢業生多管道就業創業, 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品質的重要工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 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現就推動高校形成就業與招生計畫、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 提出如下意見。

一、主動對接國家需求,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1.建立招生計畫動態調整機制。 加強高等教育招生計畫宏觀調控, 完善中央、地方兩級管理體制, 完善國家招生計畫編制辦法, 增強招生計畫編制的科學性、規範性。 發揮政策引導和調控作用, 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解決重大戰略問題, 儲備戰略人才。 改進完善招生計畫分配方式, 動態調整區域間、培養單位間和學科專業間的招生結構,

促進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2.進一步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錄取機制, 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 要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 積極穩妥實施高考綜合改革, 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高校專業培養的關聯性。 高等學校要主動適應高考綜合改革,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研究提出對考生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科目報考要求和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 增強人才選拔的科學性和協同性。

二、建立動態適應機制, 提高專業建設品質

3.建設一流專業。 堅持把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 把專業建設作為立校之本。

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一流專業為目標, 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畫2.0版為引領, 切實提高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適應度, 提高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效果的達成度, 提高教師隊伍和教學資源條件的保障度, 提高品質保障運行的有效度, 提高學生和社會的滿意度。 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技術, 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 更新完善教學內容, 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協同開發、開放共用。 建設以優秀教師為帶頭人, 熱愛教學、結構合理、授課品質高的教學團隊。 創新教學管理, 完善激勵機制, 建立有利於教師靜心教學、潛心育人, 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和評價辦法。
將品質要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 推動高校建立自律自省、及時回饋、持續改進的, 與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教育相適應的品質文化。

4.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將優化專業結構、改進專業設置管理作為提高高等教育品質基礎性、全域性、戰略性的工作。 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建立國家調控、省級統籌、高校自律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鼓勵高校設置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改善民生急需的專業, 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 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地方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統籌管理,加強對新設專業評估檢查,

加大對專業辦學條件的公開力度。 推動高校制定專業建設與調整規劃, 建立盤活專業存量、有進有出的專業增減機制, 構建與高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專業體系。

5. 完善專業人才預測、預警系統。 構建高等學校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和畢業生就業監測回饋系統, 建立健全專業的預警、調整機制, 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制度, 動態調整高校間招生規模, 對辦學條件不足、水準持續低下、就業狀況較差的高校嚴格控制招生規模。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6.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 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是當代青年學生綻放自己、展現風采、服務國家的新平臺。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青年學生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努力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德才兼備的創新創業人才。辦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建好高校雙創示範基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經驗。

7.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國際國內相結合,推動高校與實務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建立完善培養目標協同、教師隊伍協同、資源分享協同、管理機制協同的全流程協同育人機制。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工科,深入探索創新與產業導向的工程教育新範式。促進醫教協同,推進醫學人才招生、培養、就業、使用的協同聯動。深化農科教結合,以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林專業。推動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深度合作,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擴大宣傳部門與高校共建新聞學院,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全媒型後備人才。完善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培養“四有”好老師。推進“一制三化”,深化科教結合、校所合作,拓展國際高端合作資源,提高基礎學科人才全球競爭力。

8.加強實踐育人機制。更加注重按照社會需求塑造學生能力,加強學生表達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其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設問題、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能夠適應未來挑戰和變化。系統設計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增大實踐教學比重,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加快建設校外實踐育人基地。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打通理論教學和實務操作,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實施中青年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鍛煉制度,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以現代資訊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變軌超車,深入推進互聯網、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現代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化的精准教育,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發展新形態。

9.推動高校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轉變辦學理念,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推動本科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全面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改革學生管理制度,完善休學創業制度,規範行使轉專業的權利。通過跨校輔修、網路課程等多種方式,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和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學分積累與認可制度,擴展學生修業時間和空間。

四、健全就業回饋機制,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10.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統計、分析和發佈制度。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品質年度報告制度,科學合理制定報告編制規則和統計指標,規範畢業生就業資料來源。深入分析研究本地本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就業去向、就業滿意度、創業數量和類型等狀況,客觀反映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和特點。要按時將報告向社會公開發佈,接受社會的監督與回饋。各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要組織對本地高校就業品質年度報告編制發佈工作的監督檢查,落實就業情況統計和監測責任制,確保報告資料真實準確。

11.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回饋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與回饋,以回饋結果推動學校招生和人才培養改革。要通過網路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建立順暢的回饋管道,充分發揮互聯網、大資料在回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就業、招生、教務等部門聯動的組織架構,把回饋結果與專業設置、招生計畫、經費安排等適度掛鉤。

12.強化精准就業指導服務。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就業指導、管道拓展、服務保障等各環節,堅持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中虛功實做,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就業工作互融互通,增強時代感和實效性。各地各高校要在開展學生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實習實踐過程中,引導畢業生把實現自身價值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到基層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準確掌握畢業生求職意願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資訊,建立精准推送就業服務機制,健全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開展個性化輔導與諮詢,完善招聘和資訊服務體系,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加強困難群體幫扶。通過優質的就業服務,科學的就業指導,高效的資訊對接,大力拓展就業管道,努力實現供需對接、人崗匹配,推動畢業生更加充分和更高品質的就業創業,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各地各高校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形成就業與招生計畫、人才培養聯動機制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作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加強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資訊共用,共同推動高校人才品質與就業水準的提高。各高校要把落實本指導意見、形成聯動機制列入重要日程,加強分析研判,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切實發揮協同效應。

教育部

(資訊採集:黃曉青 審核:刁巧燕)

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是當代青年學生綻放自己、展現風采、服務國家的新平臺。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青年學生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努力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德才兼備的創新創業人才。辦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建好高校雙創示範基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經驗。

7.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國際國內相結合,推動高校與實務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建立完善培養目標協同、教師隊伍協同、資源分享協同、管理機制協同的全流程協同育人機制。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工科,深入探索創新與產業導向的工程教育新範式。促進醫教協同,推進醫學人才招生、培養、就業、使用的協同聯動。深化農科教結合,以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林專業。推動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深度合作,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擴大宣傳部門與高校共建新聞學院,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全媒型後備人才。完善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培養“四有”好老師。推進“一制三化”,深化科教結合、校所合作,拓展國際高端合作資源,提高基礎學科人才全球競爭力。

8.加強實踐育人機制。更加注重按照社會需求塑造學生能力,加強學生表達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其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設問題、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能夠適應未來挑戰和變化。系統設計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增大實踐教學比重,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加快建設校外實踐育人基地。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打通理論教學和實務操作,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實施中青年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鍛煉制度,推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以現代資訊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變軌超車,深入推進互聯網、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現代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化的精准教育,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發展新形態。

9.推動高校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轉變辦學理念,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推動本科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全面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改革學生管理制度,完善休學創業制度,規範行使轉專業的權利。通過跨校輔修、網路課程等多種方式,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和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學分積累與認可制度,擴展學生修業時間和空間。

四、健全就業回饋機制,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10.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統計、分析和發佈制度。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品質年度報告制度,科學合理制定報告編制規則和統計指標,規範畢業生就業資料來源。深入分析研究本地本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就業去向、就業滿意度、創業數量和類型等狀況,客觀反映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和特點。要按時將報告向社會公開發佈,接受社會的監督與回饋。各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要組織對本地高校就業品質年度報告編制發佈工作的監督檢查,落實就業情況統計和監測責任制,確保報告資料真實準確。

11.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回饋機制。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跟蹤調查與回饋,以回饋結果推動學校招生和人才培養改革。要通過網路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建立順暢的回饋管道,充分發揮互聯網、大資料在回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就業、招生、教務等部門聯動的組織架構,把回饋結果與專業設置、招生計畫、經費安排等適度掛鉤。

12.強化精准就業指導服務。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就業指導、管道拓展、服務保障等各環節,堅持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中虛功實做,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就業工作互融互通,增強時代感和實效性。各地各高校要在開展學生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實習實踐過程中,引導畢業生把實現自身價值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到基層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準確掌握畢業生求職意願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資訊,建立精准推送就業服務機制,健全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開展個性化輔導與諮詢,完善招聘和資訊服務體系,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加強困難群體幫扶。通過優質的就業服務,科學的就業指導,高效的資訊對接,大力拓展就業管道,努力實現供需對接、人崗匹配,推動畢業生更加充分和更高品質的就業創業,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各地各高校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形成就業與招生計畫、人才培養聯動機制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作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加強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完善工作機制,加強資訊共用,共同推動高校人才品質與就業水準的提高。各高校要把落實本指導意見、形成聯動機制列入重要日程,加強分析研判,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切實發揮協同效應。

教育部

(資訊採集:黃曉青 審核:刁巧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