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腎氣丸為何用丹皮

黃德超 李媛 山東中醫藥大學

金匱腎氣丸自張仲景創建後, 就從補腎方劑中脫穎而出, 受到了後世醫家的大力推崇, 被稱為“千古補腎之祖方”, 其卓越的療效, 嚴謹的配伍, 和巧妙的構思, 一直以來是人們研究的重點。

腎氣丸乃溫補腎陽之劑。 腎陽虛衰, 溫煦、氣化作用減弱, 而致陰寒偏盛, 水濕痰濁停留, 所以用附子、桂枝之辛熱, 助命門以溫陽化氣, 含“少火生氣”之意;幹地、山萸、山藥滋陰益精, 取“陰中求陽”之旨;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泄濁, 實乃有疏利三焦, 通暢陽氣之功。 諸藥合用, 溫而不燥, 滋而不膩, 助陽之弱以化水,

滋陰之虛以生氣, 使腎陽振奮, 氣化複常。 可本為陽虛, 為何用苦寒之丹皮?不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清虛熱 《醫貫》雲:“丹者, 南方之火色, 牡而非牝, 屬陽, 味苦辛, 故入腎而斂陰火, 宜少陰, 平虛熱。 ”吳昆在《醫方考》中說:“丹皮氣寒味苦辛, 寒能勝熱,

苦能入血, 辛能生水, 故能宜少陰, 平虛熱。 ”《醫經溯洄集》中也寫到:“牡丹皮之瀉陰火而治神志不足。 ”丹皮有清虛熱的作用, 六版《中藥學》也把牡丹皮歸為清熱藥。 而在腎氣丸中所清之火, 乃腎臟陽虛, 不能吸火歸原, 或腎水亢盛, 陰寒獨盛於內而格陽於外, 使腎火不能潛藏于坎宮, 浮游於外。 離經之火乃為邪火, 此火與真火不同, 已失去了少火生氣的和煦狀態, 而變成了戕害五臟六腑的邪火, 所以用苦辛微寒的牡丹清虛熱, 安腎臟。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情況下, 腎具水火, 乃真水真火, 又稱元陰元陽, 是生身性命之本, 需要時時顧護, 而在陰陽失衡的情況下產生的邪水邪火, 是機體的病理產物, 則需要及時清除, 免得傷害正氣。

導泄, 引火歸原 陽虛溫化失職, 水液不利, 出現小便的改變, 故用“丹皮泄導濕熱, 茯苓、澤瀉滲利膀胱, ……(腎氣丸)立方大旨, 無一味不從利水著想”(《小兒藥證直訣箋正》)。 “三瀉”——茯苓、澤瀉、丹皮共同完成瀉利三焦, 通暢水道的功能, 取“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意。 “腎臟陽虛,

不能吸火歸原”(《醫略六書·雜病論治》), 而致虛陽上浮, “欲納之複歸於宅, 非借降泄之勢, 不能收攝寧靜”(《醫宗己任編》), 故用茯苓之淡泄, 以降陰中之陽, 澤瀉之鹹瀉, 以降陰中之陰, 丹皮之苦寒, 導濕泄熱, 利用“三瀉”的降泄之勢, 使浮火直達於下, 複歸於坎宮, 而恢復腎中水火交融的平衡狀態。

活血通脈 腎陰腎陽乃一身陰陽之根本。 “陽虛則寒”, 腎陽虛弱, 陰寒凝滯, 可使全身氣血運行緩慢, 甚至經脈瘀阻, 所以用丹皮活血化瘀。 《雷公藥性解》曰:“牡丹皮治一切冷熱, 氣血凝滯, 吐衄, 血瘀積血, 跌僕傷血。 ”張璐在《千金方衍義》中也提出:“丹皮散不歸經之血。 ”可見, 丹皮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 ”腎的強弱與氣血通利與否有一定的關係,

所以仲景用丹皮, 取其活血化瘀之功, 如其在《金貴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二十》篇中用桂枝茯苓丸治癥病下血;而腎氣丸在治療虛勞, 痰飲, 消渴, 婦人轉胞中也不能排除肺、腎、膀胱經脈瘀阻不通的病理聯繫。 近代醫家張錫純謂:“是腎氣丸為補腎之藥, 實兼為開瘀血之藥。 ”從中可以看出丹皮在腎氣丸中蘊含活血化瘀的意味。

以上三點闡述了丹皮在腎氣丸中的主要作用。 丹皮性微寒所以能清虛火;味苦, 所以能活血。 也正因為丹皮兼有清熱與活血的雙重功效, 所以仲景才會選擇丹皮而不是其它的清熱藥與活血藥。 在腎陽虛的過程中, 真火不足, 肯定會出現陰寒偏盛的表現, “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 此乃內經明示,但是真火不足往往陰盛格陽,出現虛火浮越的表現,而真火要補,邪火要清,所以在方藥的選擇上既要有補陽的藥又要有清虛熱的藥,並辨清主次,合理搭配。腎陽虛,機體溫煦、推動、興奮作用減弱,會導致氣、血、水三者的改變,出現氣機失調,血行遲緩,水液代謝失常,所以選用“三瀉”(茯苓、澤瀉、丹皮)行氣、活血、利水以治其標。腎陽虛的病機中真可謂真假並存、虛實相間,仲景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創制腎氣丸時選擇了補藥與瀉藥這樣的搭配,使全方陰中涵陽,陽中寓陰,補而不滯,斂中有散,正所謂“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清·柯韻伯《古今名醫方論》)。

此乃內經明示,但是真火不足往往陰盛格陽,出現虛火浮越的表現,而真火要補,邪火要清,所以在方藥的選擇上既要有補陽的藥又要有清虛熱的藥,並辨清主次,合理搭配。腎陽虛,機體溫煦、推動、興奮作用減弱,會導致氣、血、水三者的改變,出現氣機失調,血行遲緩,水液代謝失常,所以選用“三瀉”(茯苓、澤瀉、丹皮)行氣、活血、利水以治其標。腎陽虛的病機中真可謂真假並存、虛實相間,仲景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創制腎氣丸時選擇了補藥與瀉藥這樣的搭配,使全方陰中涵陽,陽中寓陰,補而不滯,斂中有散,正所謂“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清·柯韻伯《古今名醫方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