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29天)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29天, 打卡, 繼續……又是忙碌的週一了, 祝大家工作生活愉快哦!今天是講述太陰陽明互為表裡, 以及脾胃為何是人的後天之本的——

《素問 太陰陽明論篇》

原文: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 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 更虛更實, 更逆更從, 或從內, 或從外, 所從不同, 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 主外;陰者地氣也, 主內。 故陽道實, 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食飲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 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入五臟, 則瞋滿閉塞, 下為飧泄, 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而下行至足。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於脾, 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稟水穀氣, 氣日以衰,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時長四髒,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獨主于時也。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頭足, 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 而能為之行其津液, 何也?

岐伯曰:足太陰者, 三陰也, 其脈貫胃屬脾絡嗌, 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 陽明者表也, 五臟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于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 故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稟水穀氣, 日以益衰, 陰道不利, 筋骨肌肉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翻譯如下:

黃帝問(岐伯):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兩條經脈互為表裡, 兩條經都屬於脾胃經脈, 但生病以後的表現卻不相同, 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足太陰脾經屬陰, 足陽明胃經屬陽, 陰陽運行路徑不同, 又比如春夏陽明為實, 太陰為虛,

秋冬太陰為實, 陽明為虛;春夏太陰為逆, 陽明為順, 秋冬陽明為逆, 太陰為順, 虛實、順逆剛好相反。 再比如, 疾病的發生一個常由內邪引發, 一個常由外邪而致, 疾病的起源不同, 所以病情肯定不一樣了。

黃帝說:我願意聽聽其中的區別。

岐伯說:人體中屬陽的經脈, 就像天之氣, 主管身體的外部;屬陰的經脈, 就像大地之氣, 主管身體的內部。 所以陽經之氣盛實, 陰經之氣虛柔。 當外來比較強烈的致病邪氣乘身體虛弱而侵入時, 首先受害的是陽經;由於自身飲食不節, 生活起居無規律而造成被邪氣所犯的, 首先受害的是陰經。 陽經受到病邪侵害發病後, 病情進一步發展就會傳入六腑, 陰經受到病邪侵害發病後, 病情進一步發展就會傳入五臟。

病邪傳入六腑後, 病人就會全身發熱睡眠不好, 在上部的症狀為氣喘氣逆;病邪傳入五臟後, 病人就會胸腹脹滿上下不通, 在下部的症狀為完穀不化的泄瀉, 時間長了便會成為痢疾。 咽喉部位, 喉屬陽主接受天之氣(呼吸之道), 咽屬陰主接受大地之氣(飲食之道)。 所以, 屬陽的喉易受到風邪之襲, 屬陰的咽易受到濕邪之襲。 三陰經之氣是從足部上行, 到頭部後再向下沿著雙臂到達指尖;三陽經之氣是從手部向上, 到頭部後再向下經過胸、腹等部位到達足部。 所以說, 外邪侵害陽經, 病邪就會沿著陽經上行到達頭部後再向下侵犯各處, 內邪侵害陰經, 病邪會沿著陰經下行到足部後再向上侵犯各處。 所以, 被風邪所傷,身體上部會最先受到侵害發病;被濕邪所傷,身體下部會先受到侵害發病。

黃帝說:脾臟發生病變,四肢也會活動不便無法發揮作用,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四肢得到胃氣中水谷精微的滋養才能活動自如,但水穀精微是無法直接到達四肢的,必須經過脾臟的運化才能夠得到。如今脾臟發生病變就不能幫助胃來運化精微物質了,四肢也就得不到充足的水穀之精的滋養。水穀之精逐漸衰減,經脈也就無法保持通暢,筋骨、肌肉統統因為缺乏水穀之精以保持生機,四肢的正常功能也就保不住了。

黃帝問:五臟中,唯獨脾沒有相應的季節,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中央,一直隨著四季變化輪流主宰著其他四髒。脾土之氣在四季中當旺而主宰身體的時間,就是每季的最後十八天,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四個十八天,所以脾並不單獨主一季,而是寄旺在四季中(今年立春是2月4日,所以現在我們體內正是脾土當令哦)。脾臟,讓胃中的水穀之精得以轉化並輸送全身是它始終的任務,脾屬土,土本就是生長萬物而取法於天地的,所以身體上下從頭到腳,脾無所不養,就像五行中的土一樣,並不單獨主宰某一個季節,而是給萬物以生機。

黃帝問:脾和胃之間,不過是連著一條系膜,但脾卻可以幫胃運化輸送水穀之精,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又叫“三陰”,它的經脈貫通胃、連屬脾、系絡咽喉,所以它就可以幫胃將水穀之精輸送到三陰經中滋養身體的內部。足陽明胃經,是足太陰脾經之表,五臟六腑的營養之源,也能幫足太陰脾經輸送水穀之精到三陽經中滋養身體的外部。五臟六腑都接受陽明經所帶來的水穀之精的滋養,是通過足太陰脾經完成的,所以脾可以為胃運化輸送水穀之精。

被風邪所傷,身體上部會最先受到侵害發病;被濕邪所傷,身體下部會先受到侵害發病。

黃帝說:脾臟發生病變,四肢也會活動不便無法發揮作用,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四肢得到胃氣中水谷精微的滋養才能活動自如,但水穀精微是無法直接到達四肢的,必須經過脾臟的運化才能夠得到。如今脾臟發生病變就不能幫助胃來運化精微物質了,四肢也就得不到充足的水穀之精的滋養。水穀之精逐漸衰減,經脈也就無法保持通暢,筋骨、肌肉統統因為缺乏水穀之精以保持生機,四肢的正常功能也就保不住了。

黃帝問:五臟中,唯獨脾沒有相應的季節,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中央,一直隨著四季變化輪流主宰著其他四髒。脾土之氣在四季中當旺而主宰身體的時間,就是每季的最後十八天,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四個十八天,所以脾並不單獨主一季,而是寄旺在四季中(今年立春是2月4日,所以現在我們體內正是脾土當令哦)。脾臟,讓胃中的水穀之精得以轉化並輸送全身是它始終的任務,脾屬土,土本就是生長萬物而取法於天地的,所以身體上下從頭到腳,脾無所不養,就像五行中的土一樣,並不單獨主宰某一個季節,而是給萬物以生機。

黃帝問:脾和胃之間,不過是連著一條系膜,但脾卻可以幫胃運化輸送水穀之精,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又叫“三陰”,它的經脈貫通胃、連屬脾、系絡咽喉,所以它就可以幫胃將水穀之精輸送到三陰經中滋養身體的內部。足陽明胃經,是足太陰脾經之表,五臟六腑的營養之源,也能幫足太陰脾經輸送水穀之精到三陽經中滋養身體的外部。五臟六腑都接受陽明經所帶來的水穀之精的滋養,是通過足太陰脾經完成的,所以脾可以為胃運化輸送水穀之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