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秘的哺乳動物滅絕現象,人類還剩225萬年

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神秘的哺乳動物滅絕現象, 許多哺乳動物種類首次在地球上出現後, 通常過250萬年就會滅絕。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考古學家對132種滅絕齧齒動物的8萬顆化學牙齒進行研究後震驚地發現, 地球的軌道變動是造成哺乳動物大滅絕的原因。 由於人類已在地球上出現了25萬年, 所以人類最多再延續225萬年, 就會迎來下一個超級寒冷的冰河時代, 造成人類大滅絕。

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好多次無法解釋的哺乳動物大滅絕現象, 和小行星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大災難不同的是,

這些哺乳動物大滅絕現象往往每隔250萬年就會重複一次, 造成此前的哺乳動物大部分突然消失, 而新種類的哺乳動物又將會漸漸誕生。

一些考古學家懷疑這些滅絕的哺乳動物是被其他生物消滅了, 還有科學家認為氣候劇變造成了生物大滅絕。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考古學家簡·萬·達姆通過對過去2200萬年中已經滅絕的132種齧齒動物的8萬顆化石牙齒進行了研究分析, 這些史前滅絕的哺乳動物包括松鼠、老鼠、海狸、野鼠等, 它們曾生活在2450萬年前到250萬年前, 但只有少數種類倖存到了今天。

地球軌道變動是禍首

達姆研究發現, 地球上每隔250萬年就會出現一次哺乳動物大滅絕, 而同時, 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從接近圓形變成橢圓的週期, 也是大約240萬年左右, 而地球的軸心度也每隔100萬年就會變動一次。 達姆相信, 正是地球軌道的變動和軸心變化的重合造成了哺乳動物的大滅絕現象, 這一變動週期正好是250萬年左右。 達姆在《自然》雜誌上撰文稱, 當地球的軌道接近圓形時,

地球上的氣候將更穩定, 而當地球的軌道進入橢圓狀態時, 地球上的氣候將變得更極端, 最後形成寒冷的冰河時代, 造成大多數生物無法倖存下來。

達姆的研究意味著人類的生存週期也將只有250萬年, 由於現代人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5萬年, 按照這一大滅絕週期, 人類最後只能再延續225萬年就會面臨滅絕災難, 讓著名的“人類進化圖”走向終結。 而一種能夠抵禦極度嚴寒的新種類巨鼠將會生存下來, 成為地球的主宰, 而地球上產生一種“新人類”的可能性也將微乎其微。

研究人員稱, 猛獁象和冰河時代的其他大型動物走向滅絕, 並不能只歸罪於“人類的過度捕殺”。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物種大滅絕顯然是由氣候變化、失去棲息地和人類影響這些因素相結合造成的。

這一發現已經被稱作是“有關滅絕爭論方面獲得的巨大進步”和用來研究可防止物種進一步減少的方法的關鍵。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它對冰河時代末期的6種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情況進行了研究,

最終發現, 雖然氣候是導致那一時期的哺乳動物數量發生變化的一大主要因素, 但是不同物種會對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做出不同反應。 到第四紀(從大約5萬年前開始)晚期, 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巨獸(Megafauna)分別減少了36%和72%。 關於這些動物因何走向滅絕的爭論, 已經把人類作為需要討伐的矛頭, 而氣候則加劇了大型哺乳動物的消失。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質遺傳學中心的埃斯克-維勒斯萊夫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組, 由43個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 它對當時的許多食草哺乳動物的滅絕模式進行了分析。 研究人員把氣候資料、遠古DNA、物種分佈模式和顯示人類與這些動物交迭的人類化石記錄相結合, 發現這些巨獸的滅絕既不能單單歸罪於氣候變化, 也不能簡單的說是由過度捕殺造成的。該研究顯示,對每種動物來說,很多獨特因素導致它們從地球上消失,這其中包括遺傳多樣性喪失、動物種群間的距離導致的孤立和其他一些因素導致物種數量減少。

非常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第一次與人類接觸後,披毛犀和真猛獁(Mammuthus primigenius)的有效種群大小增加了5到10倍。這一結果與人類過度捕殺或首次接觸人類後出現的傳染病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的說法正好相矛盾。基於這些動物和人類缺少交迭,研究人員發現,僅氣候變化這一條就能解釋麝牛和披毛犀為什麼會滅絕。僅有1%的歐洲考古遺址發現麝牛樣本,也只有11%的西伯利亞考古遺址發現披毛犀樣本,這表明它們並不是人類的常見獵物。氣候與人類影響相結合,似乎是導致歐洲泰班野馬(equus ferus ferus)和西伯利亞野牛(Bison priscus)滅絕的原因,這些動物的骸骨在考古遺址最常見。

與之相比,馴鹿幾乎未受影響,目前在北極北部地方生活著幾百萬隻馴鹿。研究人員稱,這種動物之所以能倖存下來,是因為它們擁有較高水準的繁殖力和較強的生態適應性,以及持續較低水準的因距離導致的孤立。然而論文作者表示,導致猛獁象走向滅絕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雖然人類和這種遠古大象之間有很多交迭,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大約1.9萬年前冰河時代的峰值過後,猛獁象的骸骨在西伯利亞考古遺址出現的次數顯著下降。科研人員稱,這可能是由這種哺乳動物的北上範圍發生改變造成的,例如缺少這種動物,或者人類開始偏愛其他獵物。

悉尼大學生物科學院的西蒙-霍博士稱,這項研究的實力得益於它的空前規模。他表示,他們對大約1000個遠古DNA序列、3000個巨獸樣本和6000個來自人類化石記錄的放射性碳測年骸骨樣本進行分析。霍說,以前有關動物滅絕的理論劃分為兩個陣營:它不是由氣候,就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然而他們的研究顯示了一個更加複雜的畫面。“動物對氣候及棲息地變化產生的反應各不相同。每種動物的滅絕經歷也是千差萬別,我們找不到任何常見遺傳特徵能夠區分開滅絕動物和現有動物。”他的同事、悉尼大學的裘蒂絲-菲爾德博士一直反對人類過度捕殺導致遠古物種大量滅絕的說法。她稱,這項最新研究是這方面的一次“巨大飛越”。“所有物種都有不同的滅絕模式。它再次把氣候變化和棲息地減少推到首要位置。”

菲爾德表示,研究資料顯示,遠古動物出現交錯滅絕的模式。“沒有大消亡是排著隊出現的,也沒有證據證明是人類導致大消亡。研究顯示,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是生態學問題,人類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然而她並不認為這篇論文會在澳大利亞科學家之間引發一場激烈爭論,因為她說,“人類過度捕殺”學派“對他們的立場很執著”。霍說,對澳大利亞巨獸來說,這項研究根本無法複製,因為該地缺少相應樣本。“澳大利亞面臨的問題是,炎熱的氣候意味著這些遠古動物樣本根本無法完好保存下來。”

菲爾德對此表示贊同,但是她稱,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看到交錯滅絕的模式,這表明澳大利亞巨獸滅絕是由類似的因素結合造成的。“如果歐亞大陸和北美洲都發生了這種情況,類似情況一定也出現在其他地方。”菲爾德稱,該研究是目前“最有力、最詳細和最有板有眼”的研究,它將成為我們繼續研究的基礎,幫助我們進行預測性研究,找出可以預測未來什麼動物會受到威脅的方法。

也不能簡單的說是由過度捕殺造成的。該研究顯示,對每種動物來說,很多獨特因素導致它們從地球上消失,這其中包括遺傳多樣性喪失、動物種群間的距離導致的孤立和其他一些因素導致物種數量減少。

非常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顯示,第一次與人類接觸後,披毛犀和真猛獁(Mammuthus primigenius)的有效種群大小增加了5到10倍。這一結果與人類過度捕殺或首次接觸人類後出現的傳染病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的說法正好相矛盾。基於這些動物和人類缺少交迭,研究人員發現,僅氣候變化這一條就能解釋麝牛和披毛犀為什麼會滅絕。僅有1%的歐洲考古遺址發現麝牛樣本,也只有11%的西伯利亞考古遺址發現披毛犀樣本,這表明它們並不是人類的常見獵物。氣候與人類影響相結合,似乎是導致歐洲泰班野馬(equus ferus ferus)和西伯利亞野牛(Bison priscus)滅絕的原因,這些動物的骸骨在考古遺址最常見。

與之相比,馴鹿幾乎未受影響,目前在北極北部地方生活著幾百萬隻馴鹿。研究人員稱,這種動物之所以能倖存下來,是因為它們擁有較高水準的繁殖力和較強的生態適應性,以及持續較低水準的因距離導致的孤立。然而論文作者表示,導致猛獁象走向滅絕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雖然人類和這種遠古大象之間有很多交迭,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大約1.9萬年前冰河時代的峰值過後,猛獁象的骸骨在西伯利亞考古遺址出現的次數顯著下降。科研人員稱,這可能是由這種哺乳動物的北上範圍發生改變造成的,例如缺少這種動物,或者人類開始偏愛其他獵物。

悉尼大學生物科學院的西蒙-霍博士稱,這項研究的實力得益於它的空前規模。他表示,他們對大約1000個遠古DNA序列、3000個巨獸樣本和6000個來自人類化石記錄的放射性碳測年骸骨樣本進行分析。霍說,以前有關動物滅絕的理論劃分為兩個陣營:它不是由氣候,就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然而他們的研究顯示了一個更加複雜的畫面。“動物對氣候及棲息地變化產生的反應各不相同。每種動物的滅絕經歷也是千差萬別,我們找不到任何常見遺傳特徵能夠區分開滅絕動物和現有動物。”他的同事、悉尼大學的裘蒂絲-菲爾德博士一直反對人類過度捕殺導致遠古物種大量滅絕的說法。她稱,這項最新研究是這方面的一次“巨大飛越”。“所有物種都有不同的滅絕模式。它再次把氣候變化和棲息地減少推到首要位置。”

菲爾德表示,研究資料顯示,遠古動物出現交錯滅絕的模式。“沒有大消亡是排著隊出現的,也沒有證據證明是人類導致大消亡。研究顯示,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是生態學問題,人類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然而她並不認為這篇論文會在澳大利亞科學家之間引發一場激烈爭論,因為她說,“人類過度捕殺”學派“對他們的立場很執著”。霍說,對澳大利亞巨獸來說,這項研究根本無法複製,因為該地缺少相應樣本。“澳大利亞面臨的問題是,炎熱的氣候意味著這些遠古動物樣本根本無法完好保存下來。”

菲爾德對此表示贊同,但是她稱,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看到交錯滅絕的模式,這表明澳大利亞巨獸滅絕是由類似的因素結合造成的。“如果歐亞大陸和北美洲都發生了這種情況,類似情況一定也出現在其他地方。”菲爾德稱,該研究是目前“最有力、最詳細和最有板有眼”的研究,它將成為我們繼續研究的基礎,幫助我們進行預測性研究,找出可以預測未來什麼動物會受到威脅的方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