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些地方搞數字脫貧追求短期效應 如何監督?

核心閱讀

到2017年底, 我國貧困人口減少至3000萬左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品質, 既不降低標準, 也不吊高胃口, 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准幫扶, 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 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加強考核監督。

專家建議, 未來幾年的脫貧攻堅應堅持現行標準並保證在這一標準下脫貧的品質和可持續性, 要做到短期和長期幫扶相結合, 加強扶志扶智與考核監督, 重視村級以下社區建設等。

問 過度幫扶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記者:怎樣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品質,

既不降低標準, 也不吊高胃口”?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我國現行的扶貧標準是收入穩定超過貧困線, 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這個標準是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確定的, 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國力。

調研發現, 當前一些地方有盲目提高扶貧幫扶力度的傾向。 例如, 一些地區的貧困戶上各類學校都不需要花錢, 一些地區的貧困戶看病基本不花錢。 過高的資源投入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不僅超過農村發展水準和財政承受能力, 還會激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人把當貧困戶當作一件光榮的事情。

未來幾年的脫貧攻堅, 應該堅持現行扶貧標準並保證在這一標準下脫貧的品質和可持續性。

華中師範大學減貧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陸漢文:按照現行標準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成果, 也是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在這種背景下, 一些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地區, 相關責任主體為按期完成任務, 降低脫貧標準, 甚至採取玩數位遊戲搞算帳脫貧, 或者為貧困戶提供短期增收管道及大力度政策紅包追求“短脫”。

一些貧困發生率底、脫貧難度小的地區, 為充分利用脫貧攻堅期內中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扶貧資源投放力度這個“歷史機遇”, 產生了提高扶貧標準、趁機解決其他問題的內在驅動力,

比如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提高建房面積與標準等。

問 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難在哪兒

記者:目前, 脫貧攻堅還存在哪些困難?

汪三貴:深度貧困地區, 多是地理位置偏遠和發展程度低的民族地區, 致貧因素複雜。 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發生率到現在還超過20%, 未來需要降到脫貧退出要求的3%以下, 是個艱巨的任務。

一般貧困地區還存在一些特殊類型的貧困人群, 脫貧難度也很大。 比如, 嚴重缺乏內生發展動力的懶漢, 這類人全國各地都有分佈。 現在地方政府對這類人普遍沒有有效的扶持方法, 而且基層幹部群眾多數還反對扶持他們。 如果沒有上級的干預, 村裡在建檔立卡時都傾向於排除這類人。

考核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過於頻繁, 有的縣在半年多的時間裡被各種檢查和考核多達14次;二是標準不一, 不同的部門檢查和考核後提出的問題可能出現矛盾, 讓基層無所適從。

陸漢文:目前脫貧攻堅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形成穩定脫貧的發展能力難, 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難。 要未雨綢繆防範兩類風險:一是通過系列超常規舉措, 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摘帽了, 但缺乏可持續性, 脫貧攻堅期結束後又大量返貧。 另一個更大的風險是, 一些貧困戶放棄其原來的謀生管道, 轉而經營缺乏市場發展潛力但有巨大政策紅利的扶貧產業, 脫貧攻堅期以後, 這些產業發展不可持續, 他們與其他群體的發展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增大。

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缺乏主要有4種類型:一是生活在疏遠物質財富的群體性文化中, 甘於貧困, 這在一些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較為常見;二是生活目標模糊, 主要是沒有配偶、子女的人群, 他們沒有個人認為值得奮鬥的目標;三是發展信心缺失, 主要是在發展競爭中被邊緣化的人群, 他們覺得個人再怎麼努力, 也擺脫不了落後的命運, 於是乾脆聽之任之, 自我邊緣化;四是福利依賴, 即“等靠要”思想嚴重的人群。 解決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關鍵, 還在於村級以下社區的組織化功能, 而強化村級社區的組織化功能是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問 扶貧先扶志, 抓手有哪些

記者:面對現有的困難,未來應該如何發力與解決?

汪三貴: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通過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信來緩解地處偏遠對發展的不利影響。其次,要大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改善貧困人口的健康狀況,提高兒童和成人的教育水準和素質。再次,要進行文化建設,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改變不利於發展和脫貧的意識和觀念。最後,要短期和長期幫扶相結合,短期內為重點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各種轉移性收入會占很高比例,但長期則需要重點解決發展動力和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多地通過產業發展和穩定就業來解決收入問題。

對於喪失內生發展動力的貧困人口,扶貧首先要扶志,幫助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對一些生活條件很差的貧困戶,要進行各種形式的精神幫扶,如把要求他們改變習慣和行為作為幫扶的前提條件,讓他們參與各種扶貧專案,邊幹邊學,邊幹邊增強信心。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幫扶責任人做更加細緻和耐心的工作。

在加強考核監督方面,一是要精簡和合併各種考核監督,減少次數,讓地方政府集中精力實施各項精准扶貧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強培訓,讓參與考核評估的人員充分理解脫貧攻堅的目標、標準和政策。三是要進一步完善考核評估方法和機制,減少隨意性。

陸漢文: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准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都需要把村級以下社區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提升社區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

具體途徑包括加強基層黨建,在貧困村設置社會工作崗位,面向城鎮退休教師、醫生、科技人員和文化藝術工作者,公開招聘帶有志願屬性的社會工作者,以此構建社區社工支持體系,讓專業社工在重塑社區文化和價值取向方面發揮導師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的發展破解生活目標模糊、發展信心缺失、公共物品短缺等困境。充分依靠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農民合作社、紅白理事會等各類村民組織,讓這些組織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逐漸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促進村莊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嬗變。

把村級社區的凝聚力、組織力問題解決好了,以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根本保障,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為基礎,以大扶貧格局為依託,推動政策和資源向特定貧困群眾和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強化精准施策,加強考核監督,深度貧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抓手有哪些

記者:面對現有的困難,未來應該如何發力與解決?

汪三貴: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基礎設施投資,通過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信來緩解地處偏遠對發展的不利影響。其次,要大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改善貧困人口的健康狀況,提高兒童和成人的教育水準和素質。再次,要進行文化建設,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改變不利於發展和脫貧的意識和觀念。最後,要短期和長期幫扶相結合,短期內為重點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各種轉移性收入會占很高比例,但長期則需要重點解決發展動力和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多地通過產業發展和穩定就業來解決收入問題。

對於喪失內生發展動力的貧困人口,扶貧首先要扶志,幫助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對一些生活條件很差的貧困戶,要進行各種形式的精神幫扶,如把要求他們改變習慣和行為作為幫扶的前提條件,讓他們參與各種扶貧專案,邊幹邊學,邊幹邊增強信心。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幫扶責任人做更加細緻和耐心的工作。

在加強考核監督方面,一是要精簡和合併各種考核監督,減少次數,讓地方政府集中精力實施各項精准扶貧政策和措施。二是要加強培訓,讓參與考核評估的人員充分理解脫貧攻堅的目標、標準和政策。三是要進一步完善考核評估方法和機制,減少隨意性。

陸漢文: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准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都需要把村級以下社區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提升社區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

具體途徑包括加強基層黨建,在貧困村設置社會工作崗位,面向城鎮退休教師、醫生、科技人員和文化藝術工作者,公開招聘帶有志願屬性的社會工作者,以此構建社區社工支持體系,讓專業社工在重塑社區文化和價值取向方面發揮導師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的發展破解生活目標模糊、發展信心缺失、公共物品短缺等困境。充分依靠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農民合作社、紅白理事會等各類村民組織,讓這些組織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逐漸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促進村莊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嬗變。

把村級社區的凝聚力、組織力問題解決好了,以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為根本保障,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為基礎,以大扶貧格局為依託,推動政策和資源向特定貧困群眾和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強化精准施策,加強考核監督,深度貧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