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市民對話一把手|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

市民對話一把手

1月28日晚“市民對話一把手”邀請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民政局的“一把手”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 分別就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勞有所得, 病有所醫, 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民生話題與廣大市民溝通對話。

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宇輝: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宇輝

2017年新建改建127所幼稚園提供2.8萬個學位, 二孩一放開幼稚園一下壓力很大, 不知道您有沒有感覺到壓力, 有沒有應對的辦法?

“近一段時間以來, 學前教育問題是社會熱議的話題, 這次兩會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我歸納了一下大家對學前教育的問題和建議是這樣幾方面。 一個是學位不夠, 二是師資不足, 三是管理不到位, 四是品質不高。

2011年以來北京市就開始啟動了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 截止到目前, 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

市政府直接財政155億, 學位增加17萬多個, 800多所幼稚園, 4萬多位元老師, 這些資料比此前數量翻了一倍。 但是現在看學前教育仍然是各級各類教育當中的短板, 是因為學前教育的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 ‘底子薄, 欠帳多’。 隨著人口出生高峰的到來, 二孩政策的實施, 北京外來人口壓力, 加上這幾年企事業單位剝離社會功能, 一些單位停辦幼稚園, 也有的地區教育配套不到位, 當然也有我們教育系統內部工作需要改善的地方。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 使得我們學前教育的資源數量和品質顯得比較緊張。 2017年有一個數字, 到2020年這四年期間按照常住人口來看, 學前教育學位缺將近20萬個, 這個量很大。 去年我們做了一些努力,
從今年到2020年三年時間還是缺17到18萬, 要補上這個短板需要很大的努力。 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我們最近已經開始啟動了北京市學前教育第三期行動計畫。

從硬短板和軟短板兩方面補。 硬短板主要補學位缺和師資缺。 軟短板補的是加強學前教育的管理, 提高學前教育品質, 形成家庭和學校的良好互信氛圍, 促進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

具體而言, 從補學位來看, 我們要繼續穩定和擴大教育部門所辦的幼稚園的數量, 要鼓勵企事業單位包括軍隊多辦幼稚園, 體現全社會的參與。 另外我們特別提倡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學前教育領域舉辦幼稚園, 特別要鼓勵舉辦老百姓能得到實惠的普惠性幼稚園。

這次在制定學前三期行動計畫的時候, 我們提倡公辦、民辦並舉, 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共同解決學前教育學位短缺的問題。 而且我們在財政補助方面有所創新, 只要是老百姓滿意的普惠性幼稚園, 不管是公辦還是民辦, 一律按一個標準進行補助。

另外我們還採取一些靈活政策, 採取多種方式舉辦幼稚園, 大力整治無證幼稚園, 多種方式來提高學位數量。 另外我們通過增加幼師的招生, 規範學前教育的進入門檻和加強招聘等多種方式來補充學前教育師資的問題。 這是補硬短板。

軟短板是即將出臺北京市加強學前教育管理的若干規定, 這個規定對學前教育的管理體制方式方法具體措施都有明確規定, 包括我們為每一個幼稚園都配備一名督學。

特別強調幼稚園和家庭的互信溝通, 形成家園互助互育, 營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環境。

學前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 其實整個基礎教育不管是哪一個階段, 都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和合作。 ”

看詳情請戳視頻↓↓↓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徐熙:勞有所得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徐熙

要實現“健康夢”,一個重公平、可持續的醫保制度必不可少。北京市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打破了城鄉分割二元結構,您介紹一下城鄉醫保統一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2003年北京建立了‘新農合’,2007年建立了‘一老一小’。北京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施後,第一是統一了標準,第二是統一持卡。大家拿著社保卡,可以持卡就醫、即時結算。原來可能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制度,一家一個本,本也不一樣,現在都用社保卡。第三個是咱們統一了藥品的目錄。原來居民看病,也就是2500多種藥品,去年我們隨著醫保統籌,藥品增加到了3000多種,定點醫院也增加到了近3000家。

180多萬農民朋友原來是分散在各區,標準不一樣。變化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條是農民朋友也能持卡就醫、即時結算了。第二個是報銷的標準提高了,在基層醫院報銷住院比例能達到80%。第三個是跨區就醫的實惠多了,原來看病在本區,現在可以到全市近3000家定點醫院都可以選擇就醫。”

看詳情請戳視頻↓↓↓

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雷海潮:病有所醫

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雷海潮

北京市的醫院門診量2017年不均衡,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是下降,三級醫院是下降11.7%,二級醫院是下降2.3%,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漲了16.4%,這一升一降是咱們期望的方向嗎?這說明什麼?

“過去連續20年以來,二三級醫院的門診量和住院量都是大幅增長的,每年大概10%以上,我們希望發展社區,在老百姓家門口能解決問題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徘徊不前,有時候還下降。通過去年改革,通過價格引導、報銷引導,老百姓開始更多的選擇到基層看病。特別是去年的醫事服務費的價格進行了政策引導,比如說三級醫院看醫事服務費大概是50塊,這是最低的,二級醫院是30塊,但是在社區只有20塊錢。經過報銷以後,個人實際上在社區承擔費用只有1塊錢,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這1塊錢還可以減免,相當於零門檻。”

看詳情請戳視頻↓↓↓

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每一個人的期盼,去年來,民政局在養老方面取得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成就,讓老年人獲得哪些實實在在的實惠?

“大家知道北京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是比較嚴峻的。我們做過一些資料統計,北京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300多萬,也就是說,到2020年,北京的老年人將占我們戶籍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老年人,這個在全國位居第二。面對這麼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政府、部門、各區以及社會各界應當說都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做了大量的應對工作。

總結去年我們在養老的工作主要有這麼幾方面:一個就是市委市政府的投入,各區委區政府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我們這五年基本上每年的增長都保持在10%左右,這個速度非常快。去年市財政專項投入超過12億,這還沒算各區的投入。如果把這幾個數字加起來的話,也是很大的數字。

第二個就是完善構建我們‘三邊四級’的養老服務體系。‘三邊’就是要把養老服務送到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床邊。“四級”就是我們在市與區這一級要建立養老指導中心,整合各種養老的資源和力量;街道、鄉鎮這一級建設養老照料中心;在社區和村建設養老服務驛站,上面的服務全都指向老年人的床邊,讓老年人自己的床變成養老的床,北京支援居家養老的結構大概是這樣。去年我們進展還是比較快的,目前北京在街道一級建設的養老照料中心已經達到250多家,在城市社區這一級建設的養老服務驛站,農村叫幸福晚年驛站已經達到了380多家。也就是說,通過養老服務驛站這個老年人身邊的護士站,我們才能夠把服務送到老人的床邊,特別是針對一些失能、失智、高齡、衰弱的老人。

節目回顧及更多視頻,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哦(點選連結頁面中的紅字看視頻)!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徐熙

要實現“健康夢”,一個重公平、可持續的醫保制度必不可少。北京市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打破了城鄉分割二元結構,您介紹一下城鄉醫保統一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2003年北京建立了‘新農合’,2007年建立了‘一老一小’。北京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施後,第一是統一了標準,第二是統一持卡。大家拿著社保卡,可以持卡就醫、即時結算。原來可能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制度,一家一個本,本也不一樣,現在都用社保卡。第三個是咱們統一了藥品的目錄。原來居民看病,也就是2500多種藥品,去年我們隨著醫保統籌,藥品增加到了3000多種,定點醫院也增加到了近3000家。

180多萬農民朋友原來是分散在各區,標準不一樣。變化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條是農民朋友也能持卡就醫、即時結算了。第二個是報銷的標準提高了,在基層醫院報銷住院比例能達到80%。第三個是跨區就醫的實惠多了,原來看病在本區,現在可以到全市近3000家定點醫院都可以選擇就醫。”

看詳情請戳視頻↓↓↓

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雷海潮:病有所醫

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雷海潮

北京市的醫院門診量2017年不均衡,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是下降,三級醫院是下降11.7%,二級醫院是下降2.3%,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漲了16.4%,這一升一降是咱們期望的方向嗎?這說明什麼?

“過去連續20年以來,二三級醫院的門診量和住院量都是大幅增長的,每年大概10%以上,我們希望發展社區,在老百姓家門口能解決問題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徘徊不前,有時候還下降。通過去年改革,通過價格引導、報銷引導,老百姓開始更多的選擇到基層看病。特別是去年的醫事服務費的價格進行了政策引導,比如說三級醫院看醫事服務費大概是50塊,這是最低的,二級醫院是30塊,但是在社區只有20塊錢。經過報銷以後,個人實際上在社區承擔費用只有1塊錢,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這1塊錢還可以減免,相當於零門檻。”

看詳情請戳視頻↓↓↓

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每一個人的期盼,去年來,民政局在養老方面取得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成就,讓老年人獲得哪些實實在在的實惠?

“大家知道北京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還是比較嚴峻的。我們做過一些資料統計,北京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300多萬,也就是說,到2020年,北京的老年人將占我們戶籍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老年人,這個在全國位居第二。面對這麼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政府、部門、各區以及社會各界應當說都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做了大量的應對工作。

總結去年我們在養老的工作主要有這麼幾方面:一個就是市委市政府的投入,各區委區政府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我們這五年基本上每年的增長都保持在10%左右,這個速度非常快。去年市財政專項投入超過12億,這還沒算各區的投入。如果把這幾個數字加起來的話,也是很大的數字。

第二個就是完善構建我們‘三邊四級’的養老服務體系。‘三邊’就是要把養老服務送到老年人的周邊、身邊、床邊。“四級”就是我們在市與區這一級要建立養老指導中心,整合各種養老的資源和力量;街道、鄉鎮這一級建設養老照料中心;在社區和村建設養老服務驛站,上面的服務全都指向老年人的床邊,讓老年人自己的床變成養老的床,北京支援居家養老的結構大概是這樣。去年我們進展還是比較快的,目前北京在街道一級建設的養老照料中心已經達到250多家,在城市社區這一級建設的養老服務驛站,農村叫幸福晚年驛站已經達到了380多家。也就是說,通過養老服務驛站這個老年人身邊的護士站,我們才能夠把服務送到老人的床邊,特別是針對一些失能、失智、高齡、衰弱的老人。

節目回顧及更多視頻,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哦(點選連結頁面中的紅字看視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