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乾貨〡解開你對深蹲最關心的兩個困惑、對高次數訓練的誤解

關於深蹲即使你沒健過身,

你也一定聽說過這兩句話,

“無深蹲, 不翹臀”

“深蹲, 膝蓋不要超過腳尖”

因為它們早已經深入人心啦!

應該說是最具實力的訓練“硬廣”

以至於你在健身房練深蹲,

稍不留神就有“專家”出來提醒你,

沒點知識存量還真會把,

好不容易練對的動作都錯誤地改一遍!

1

深蹲從來都不是

練臀的最佳選擇

沒錯, 深蹲是訓練動作之王,

尤其是下半身動作之王,

但絕對不是針對性效果最好的動作。

之所以被稱為訓練動作之王,

是因為深蹲訓練的“面面俱到”:

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膕繩肌、

臀大肌、核心肌群等,

都能在深蹲中得到很好的訓練。

為了舉起更大的重量,

習練深蹲的你,

還需要統籌、協調各個肌群的發力順序等。

難道深蹲對翹臀沒幫助麼?

也不是。

深蹲會練到臀大肌,

又能上大負重, 當然會對翹臀很有幫助。

但說到對臀大肌的針對啟動,

深蹲就差得遠了。

沒有深蹲, 也可以翹臀,

而且有比它更好的動作——硬拉!

硬拉更“專注於”臀部,

硬拉主要提升的是伸髖肌群的力量,

最主要的伸髖肌群就是臀大肌啦,

綜合訓練效果上,

硬拉比傳統深蹲來得好,

硬拉也有很多種形式, 下周系統分享!

而針對動作跪姿腿後踢等,

對臀部的刺激, 深蹲就更比不過了,

不恰當的深蹲還很容易練粗腿,

而這樣臀部 的針對性訓練,

顯然更滿足你對翹臀不粗腿的追求!

這也不意味著我讓你徹底放棄深蹲,

畢竟深蹲有訓練之王的獨特優勢,

僅僅是重新認清“無深蹲、不翹臀”這句話,

不被誤區。

2

深蹲

膝蓋到底過不過腳尖?

很多傳言說深蹲下蹲時,

膝蓋超過腳尖容易對膝蓋造成傷害,

所以深蹲為了保護膝蓋,

一定要保持膝蓋不超過腳尖!?

事實是:

標準的深蹲, 肯定是過腳尖的!

標準深蹲, 膝蓋需要超過腳尖一個髕骨。

至於膝蓋為什麼會過腳尖,

和標準深蹲的正確下蹲過程有關。

標準深蹲的動作第一步,

是同時進行向後蹲+膝關節外展。

注意:

第一步是同時屈髖後蹲+膝外展,

不存在先後。

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

使用上關節內收和外展肌群的力量。

別忘了, 你的髖關節處不光有臀大肌,

同時還有負責外展的臀中肌和負責內收的大收肌等。

如果你要進行的是標準的深蹲,

有兩個參考標準:

第一,屈髖到膝蓋微微過腳尖

(嚴格的說,是膝蓋過腳尖一個髕骨的距離)

第二:膝關節外展

(到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

然後繼續往下蹲,

一直保持膝關節超出腳尖一個髕骨位置。

對於相同身材比例的人來說,

訓練目標不同,深蹲動作也會有區別。

看圖,前蹲、高杠位深蹲與低杠位深蹲,

都是非常經典的下肢蹲訓練動作——

不同的負重位下,

動作重心不同,

膝蓋與腳尖的距離自然也是有區別的!

現在你該明白了吧,

深蹲動作是否標準,

不是由膝蓋有沒有超過腳尖來判斷的!

它首先取決於你本身的生理結構,

其次取決於你的訓練目標和動作類型選擇。

避開個體差異和訓練目標,

只談“膝蓋能不能超過腳尖“是沒有意義的。

重要的是,去實踐,

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到最合適你的深蹲技術。

3

高次數訓練=耐力訓練?

『高次數訓練』

一直以來是健身屆流行的訓練方式。

健身屆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每組做超過20下,那就是高次數訓練,這對於力量的增長是毫無幫助的,只能算是耐力訓練。”

高次數對於力量的增長沒有幫助,

高次數訓練=耐力訓練?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帶大家看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對高次數和低次數訓練做了記錄和分析。

兩組研究物件分別採用:

“高次數(小重量)和低次數(大重量)的訓練方式,但他們的總訓練量(次數x重量)是一致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與對比,

分析兩組成員肌肉量、收縮力量、肌肉纖維成分和比例等資料。

拿數位說話,

兩組研究物件分別採用了:

10組x36次(負重為絕對重量的15.5%)

和10組x8次(負重為絕對重量的70%),

這兩個訓練方式,每週進行3次訓練。

12周後,10x8的那組成員:

平均肌肉量上升了7.6%,

而絕對力量(一次能舉起的最大重量)上升了35%。

關鍵是10x36的那組成員變化如何?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麼高次數的訓練方式,

肌肉耐力想必有很大的提升,

但肌肉量和力量應該不會增長,

能維持原來的水準就謝天謝地了。

最後的資料結論是:

採用10x36計畫的那組成員,

絕對力量上升了19%,

肌肉量也上升了2.6%,

作為一個『純耐力訓練』,

似乎效果還不錯,

高次數訓練對於力量和肌肉量的確是有積極效果的。

不能因為低次數訓練的效果好,

就完全否認了高次數訓練的效果,

健身沒有什麼『非黑即白』,

分的是『無效』、『有效』和『效果卓群』。

傳統的健身觀念是:

『高次數練耐力,低次數練力量』,

其實這樣說並不嚴謹,

高次數訓練對於力量的提升是有的,

只不過效果沒有低次數訓練那麼好而已。

一個抗阻動作不會因為,

你在第12下之後多做1下就變成耐力訓練,

它訓練的是你的肌力,

肌力是力量與耐力的結合,

你在訓練的時候兩者都會被練到,

只不過在1-15次的訓練裡力量提升大。

而耐力提升小,

隨著抗阻動作次數的增加,

你的耐力訓練效果則會進一步增加,

而力量的提升則會隨之而減少,

兩者不是『有你無他』的敵對關係。

我們能從研究中借鑒的是:

傳統健身觀念裡的『耐力訓練』,

並非只是練耐力,

尤其是超過12次小於20次的抗阻訓練,

在這個次數範圍內,

你的肌肉依然會得到力量上的增長,

而且效果並不差。

同時還有負責外展的臀中肌和負責內收的大收肌等。

如果你要進行的是標準的深蹲,

有兩個參考標準:

第一,屈髖到膝蓋微微過腳尖

(嚴格的說,是膝蓋過腳尖一個髕骨的距離)

第二:膝關節外展

(到膝蓋與腳尖方向一致)

然後繼續往下蹲,

一直保持膝關節超出腳尖一個髕骨位置。

對於相同身材比例的人來說,

訓練目標不同,深蹲動作也會有區別。

看圖,前蹲、高杠位深蹲與低杠位深蹲,

都是非常經典的下肢蹲訓練動作——

不同的負重位下,

動作重心不同,

膝蓋與腳尖的距離自然也是有區別的!

現在你該明白了吧,

深蹲動作是否標準,

不是由膝蓋有沒有超過腳尖來判斷的!

它首先取決於你本身的生理結構,

其次取決於你的訓練目標和動作類型選擇。

避開個體差異和訓練目標,

只談“膝蓋能不能超過腳尖“是沒有意義的。

重要的是,去實踐,

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到最合適你的深蹲技術。

3

高次數訓練=耐力訓練?

『高次數訓練』

一直以來是健身屆流行的訓練方式。

健身屆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每組做超過20下,那就是高次數訓練,這對於力量的增長是毫無幫助的,只能算是耐力訓練。”

高次數對於力量的增長沒有幫助,

高次數訓練=耐力訓練?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帶大家看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對高次數和低次數訓練做了記錄和分析。

兩組研究物件分別採用:

“高次數(小重量)和低次數(大重量)的訓練方式,但他們的總訓練量(次數x重量)是一致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與對比,

分析兩組成員肌肉量、收縮力量、肌肉纖維成分和比例等資料。

拿數位說話,

兩組研究物件分別採用了:

10組x36次(負重為絕對重量的15.5%)

和10組x8次(負重為絕對重量的70%),

這兩個訓練方式,每週進行3次訓練。

12周後,10x8的那組成員:

平均肌肉量上升了7.6%,

而絕對力量(一次能舉起的最大重量)上升了35%。

關鍵是10x36的那組成員變化如何?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麼高次數的訓練方式,

肌肉耐力想必有很大的提升,

但肌肉量和力量應該不會增長,

能維持原來的水準就謝天謝地了。

最後的資料結論是:

採用10x36計畫的那組成員,

絕對力量上升了19%,

肌肉量也上升了2.6%,

作為一個『純耐力訓練』,

似乎效果還不錯,

高次數訓練對於力量和肌肉量的確是有積極效果的。

不能因為低次數訓練的效果好,

就完全否認了高次數訓練的效果,

健身沒有什麼『非黑即白』,

分的是『無效』、『有效』和『效果卓群』。

傳統的健身觀念是:

『高次數練耐力,低次數練力量』,

其實這樣說並不嚴謹,

高次數訓練對於力量的提升是有的,

只不過效果沒有低次數訓練那麼好而已。

一個抗阻動作不會因為,

你在第12下之後多做1下就變成耐力訓練,

它訓練的是你的肌力,

肌力是力量與耐力的結合,

你在訓練的時候兩者都會被練到,

只不過在1-15次的訓練裡力量提升大。

而耐力提升小,

隨著抗阻動作次數的增加,

你的耐力訓練效果則會進一步增加,

而力量的提升則會隨之而減少,

兩者不是『有你無他』的敵對關係。

我們能從研究中借鑒的是:

傳統健身觀念裡的『耐力訓練』,

並非只是練耐力,

尤其是超過12次小於20次的抗阻訓練,

在這個次數範圍內,

你的肌肉依然會得到力量上的增長,

而且效果並不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