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臺灣民主的關鍵人物:蔣經國

蔣經國

今年元月十三日是蔣經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日, 中國國民黨擴大紀念活動:元月十二日晚上舉辦紀念音樂會;十三日當天上午有一場紀念大會,

近幾任的黨主席全部到齊;十四日更有一場上千人參加的感恩路跑。 即使臺灣年輕一代對蔣經國的政績所知不多, 但是到目前為止,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中民調支持度最高的還是蔣經國。

多數人知道蔣經國時代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跡”, 使臺灣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 但比較少人提及他對臺灣民主的貢獻。 李登輝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民主先生”, 民進黨在“黨外”時期不斷衝撞當時的戒嚴體制, 所以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 一般的印象是:民進黨立首功, 李登輝其次, 蔣經國則是最後一個威權統治者。 這樣的印象對蔣經國實在不公平, 因為他應該是臺灣社會民主化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

一九七九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是臺灣民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當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 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 在高雄進行群眾遊行和演講, 訴求“自由”“民主”“解除黨禁和戒嚴”, 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挑釁,

週邊的鎮暴部隊將群眾完全包圍, 並往裡面釋放催淚瓦斯, 同時使用強力探照燈照射, 群眾被激化, 終而引爆警民衝突。 事後, 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 並進行軍事審判, 這是臺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1986年, 蔣經國接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

馬英九擔任翻譯。

按照當時的法律, 遭逮捕的黨外人士應該是惟一死刑, 但是最後除了施明德被判處無期徒刑外, 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施明德在一九九〇年被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特赦, 黃信介、林義雄、呂秀蓮、陳菊、姚嘉文等則在一九八〇年代就先後出獄。 事實上,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應該很清楚, 以當時蔣經國黨政軍權力一把抓, 加上經濟上的成果、親民的作為, 如果“美麗島事件”的重要人士被判處死刑, 大多數的民意是支持的;然而如果這些人被處決, 黨外的勢力會受到重大的挫敗, 而且對其他異議分子也會產生寒蟬效應, 臺灣的民主化起碼要延遲三十年。 強人政治往往不理會國際輿論的壓力,

北韓的金正恩是最好的例證。 所以, 儘管當時有國際媒體大力聲援美麗島受刑人, 但不容否認的是, 蔣經國先生的寬容才是關鍵, 因此小蔣等於另類催化了臺灣的自由民主化。

多儘管當時有國際媒體大力聲援美麗島受刑人, 但不容否認的是, 蔣經國先生的寬容才是關鍵。

當然,施明德等人在威權戒嚴體制下,冒著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險,勇於挑戰當時一黨專政的國民黨,在臺灣民主進展的功勞簿上記大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個擁有絕對權力、受人民愛戴的統治者,能夠容忍“叛逆分子”的質疑、挑戰、甚至辱駡,最後在戒嚴的法律下為他們網開一面,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民黨紀念蔣經國逝世三十周年,被施明德斥為“沒出息”,這樣的評論實在有失厚道。施明德這種政治上具理想性、但為人孤傲且有些刻薄的性格,似乎也透露了今日民進黨當權者對他不屑一顧的原因。

蔣經國會見星雲大師。

蔣經國對臺灣民主的貢獻不只在“美麗島事件”上,更重要的是他在逝世前一年宣佈解除戒嚴。瞭解當時臺灣政經情勢的人應該清楚,除了聲望如日中天的蔣經國之外,大概沒有人敢碰“解除戒嚴”;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蔣經國在生前宣佈解嚴,任何一個繼任者大概都不容易做這件事。

蔣經國與蔣介石

《時代》雜誌稱李登輝為“民主先生”絕對是溢美之辭,蔣經國宣佈解嚴已經為臺灣後續的民主進展鋪好了路,李對“民主”的認知只是一知半解,他心目中的“民主”就是簡化為“需要有強大反對黨”,所以他在任內大力扶植民進黨,諷刺的是,他自己領導的國民黨卻是高度威權,李登輝的意志就等於全黨的意志。所謂“絕對權力絕對腐化”,國民黨選舉劣質化、開始被冠上“黑金”的汙名,李登輝是始作俑者。

因此相較于李登輝經營的劣質民主,蔣經國雖然是一個威權統治者,但是他晚年對臺灣民主的貢獻絕對是正面的,因此蔣經國應該是臺灣民主化的一個關鍵人物。去年十二月,民進黨以“立法院”多數的優勢通過《促轉條例》,其中把蔣經國統治時期也歸為威權時期,完全忽視小蔣對“美麗島事件”主事者的寬容,以及宣佈解嚴的承擔,這種報復心強烈、不知感恩的政黨,只會讓臺灣社會的人情更為澆薄,令人對臺灣民主的健康發展擔憂!

(作者系臺灣實踐大學講座教授)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蔣經國先生的寬容才是關鍵。

當然,施明德等人在威權戒嚴體制下,冒著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險,勇於挑戰當時一黨專政的國民黨,在臺灣民主進展的功勞簿上記大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個擁有絕對權力、受人民愛戴的統治者,能夠容忍“叛逆分子”的質疑、挑戰、甚至辱駡,最後在戒嚴的法律下為他們網開一面,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民黨紀念蔣經國逝世三十周年,被施明德斥為“沒出息”,這樣的評論實在有失厚道。施明德這種政治上具理想性、但為人孤傲且有些刻薄的性格,似乎也透露了今日民進黨當權者對他不屑一顧的原因。

蔣經國會見星雲大師。

蔣經國對臺灣民主的貢獻不只在“美麗島事件”上,更重要的是他在逝世前一年宣佈解除戒嚴。瞭解當時臺灣政經情勢的人應該清楚,除了聲望如日中天的蔣經國之外,大概沒有人敢碰“解除戒嚴”;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蔣經國在生前宣佈解嚴,任何一個繼任者大概都不容易做這件事。

蔣經國與蔣介石

《時代》雜誌稱李登輝為“民主先生”絕對是溢美之辭,蔣經國宣佈解嚴已經為臺灣後續的民主進展鋪好了路,李對“民主”的認知只是一知半解,他心目中的“民主”就是簡化為“需要有強大反對黨”,所以他在任內大力扶植民進黨,諷刺的是,他自己領導的國民黨卻是高度威權,李登輝的意志就等於全黨的意志。所謂“絕對權力絕對腐化”,國民黨選舉劣質化、開始被冠上“黑金”的汙名,李登輝是始作俑者。

因此相較于李登輝經營的劣質民主,蔣經國雖然是一個威權統治者,但是他晚年對臺灣民主的貢獻絕對是正面的,因此蔣經國應該是臺灣民主化的一個關鍵人物。去年十二月,民進黨以“立法院”多數的優勢通過《促轉條例》,其中把蔣經國統治時期也歸為威權時期,完全忽視小蔣對“美麗島事件”主事者的寬容,以及宣佈解嚴的承擔,這種報復心強烈、不知感恩的政黨,只會讓臺灣社會的人情更為澆薄,令人對臺灣民主的健康發展擔憂!

(作者系臺灣實踐大學講座教授)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