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強硬的特朗普為巴以問題帶來“天啟”?

1月22日, 當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以色列國會演講前, 幾名阿拉伯裔議員舉著用阿語書寫的標語“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 與其他議員發生肢體推搡後被請出議會。 隨後有以色列部長罵抗議者是叛徒, 攻擊抗議者所屬政黨“共同名單”是恐怖組織的代表。 在中東推廣美式民主的代表與以色列特色的民主不期而遇。

彭斯的演講重申了特朗普政府毫不掩飾的親以立場, 給大使館遷至聖城定下2019年底的最快期限, 為白宮即將推出的“庫什納版”巴以和平協定鋪路, 強力督促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回到談判桌上,

1948年被以色列佔領軍侵佔。 已有後裔在收集巴勒斯坦人對該土地所有權的證據, 他們證明這塊地七成面積歸76名本土巴勒斯坦人私有, 他們的繼承人中有90名巴勒斯坦裔美國人, 而剩下三成則屬於謝赫Muhammad Al-Khalili。 有人權捍衛者在社交媒體上稱必須在美國提起訴訟。

美國這般大費周章地無條件支持以色列, 究竟能從中獲得什麼益處呢?也許冷戰時以色列還是抗衡蘇聯熊的戰略資產, 但蘇聯解體後, 以色列正漸漸變成美國的戰略負擔。 美以關係的深化為伊斯蘭世界壯大的反美主義浪潮火上澆油, 進一步滋生恐怖主義, 如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這類極端組織的建立。 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同情巴勒斯坦人, 反之巴勒斯坦問題也成為他有效的招募緣由。 調查9/11事件的委員會確認, 當2000年9月沙龍對耶路撒冷聖殿山進行挑釁式訪問後, 拉登曾有意將襲擊日期提前到2000年。

美國對以色列暗中進行的包括核武器在內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項目充耳不聞, 在施壓諸國簽署《核不擴散條約》時唯獨不對以色列施壓,

顯得很虛偽無情。 以色列的核武器庫是一些鄰國想要獲得核武器的緣由之一, 而美國威脅對他們進行政權更迭更是強化了他們對核武器的渴求(伊拉克和利比亞發生的事情就時刻警醒著朝鮮)。 以色列遊說集團如同巨人利維坦, 推著美國慣性無條件援助和捍衛以色列, 塑造巴以政策、入侵伊拉克並持續與敘利亞和伊朗保持對抗。

特朗普政府的智慧和道德觀已經被拷問過很多次, 但他比任何一位總統都親以的立場, 會不會鼓勵新一代的反美極端分子, 使美國與阿拉伯或大西洋盟友產生分裂?可能這只是一種極為悲觀的想法。 巴勒斯坦問題總被當作牌打, 但巴以問題的調解人始終還只能是美國。 中東地區的和談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雙方為使協定不胎死腹中總以模棱兩可的原則過關, 但現在, 沒人再接受含混的東西了。

(喻曉璿對本文亦有貢獻, 部分內容參考《以色列遊說集團與美國對外政策》約翰·米爾斯海默/斯蒂芬·沃爾特著)

世界說

張夢圓

責任編輯 | 徐一彤

運營編輯 | 梅瓊予

版面編輯 | 徐靖怡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 謝絕商用

如需轉載請私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