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參與了血肉鑄就的抗日戰爭生命線,最幸福的是參與“跨國受降”

雄赳赳的中國軍隊, 行進在河內大街上, 每個人的臉上, 都寫著驕傲。 這是20 世紀中國軍隊首次跨國受降。

這一幕, 如今定格成黑白影像, 掛在牆上。 曹子錡站在一米開外, 凝望著照片, 久久不語。 這一米之間, 是70個寒暑春秋。 70年前, 27歲的曹子錡就行進在隊伍裡, 那是他第一次出國, 也是他此生最驕傲的時刻。

這驕傲, 是血肉鑄就, 是夢想成真, 因此, 從未遺忘。

1935 年6 月的一天,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分校門前人頭攢動, 黃埔軍校第五分校第一期錄取學員名單張榜公佈。 一個17 歲的男孩擠在人群中, 緊鎖眉頭搜索著榜單, 曹子錡——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清瘦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個來自雲南紅河州蒙自縣的少年, 家境殷實。 兄弟三人, 他是長子, 從小聰慧伶俐, 成績優異。 他本是昆明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的學生, 但只念了一個學期, 就報考了黃埔軍校。

這一年, 已經佔領東北的日軍繼續在華北製造事端。

1935 年7月6 日, 《何梅協定》簽訂, 中國軍隊從華北大部地區撤出, 將華北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日本侵略者。

家族支持了曹子錡的決定, 長子盡忠, 次子盡孝, 國難當頭, 曹家做出了選擇。

“怒髮衝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80 年過去了, 曹子錡依然清晰地記得, 參軍那天他高唱的《滿江紅》, 老人腰板筆挺, 頭顱高昂, 雙眸發亮, 咬字清晰, 顫抖著雙手, 在膝上打著節拍, “小學老師教的, 從不敢忘。 ”曹子錡銘記的不僅僅是詞, 還有保家衛國的信念。

“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97歲的曹子錡高亢地喊著口令, 精准地完成每一個動作, 溝壑縱橫的臉上, 閃爍著青年人才有的活力。

80年前的7月初, 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一期(總黃埔11 期)正式開學。 開學典禮中, 穿上軍裝的曹子錡站在原雲南講武堂的操場上, 他那雙隻摸過筆的手第一次握緊了槍。

曹子錡腳下的這片土地, 在雲南人心中, 地位崇高。 開辦于1909年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與創辦於1906 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 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辛亥革命後, 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 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 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 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 “朱德、葉劍英都是這裡出去的。 ”曹子錡掰著指頭數著, 很是驕傲。

在這裡, 曹子錡接受了最嚴格正規的軍事訓練, 教他沙盤戰術的教官是後來的國民黨上將邱清泉, 曹子錡學得很用心, 被評為優秀學員。 在黃埔學到的技能不僅在戰場上幫助了他, 新中國成立初期, 他還當起了軍校的教員。

1937 年7 月7 日, 盧溝橋響起槍聲, 日本法西斯全面侵華, 全民族抗戰就此拉開帷幕。 民族存亡之際, 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一期700余名學員提前畢業,

奔赴戰場。

這一別, 可能就是永訣。 曹子錡的同學樊成楦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58 軍, 北上臺兒莊, 為國捐軀。 憶起這位好友, 曹子錡依然心如刀絞, 垂淚低語:“犧牲了……早就犧牲了。 ”

由於成績優異, 曹子錡擔任龍雲警衛一團少尉排長, 後編入國民革命軍93 軍18 師。他的抗日戰場與滇緬公路緊緊相連,這是一條用血肉鑄就的奇跡之路,被稱為抗日戰爭的生命線。

當時,日本侵略者已開始對中國實行國際封鎖,東北與東南道路均被切斷,阻止國際社會向中國輸送物資,中國必須打通一條與外部世界聯繫的通道。1938 年,雲南緬甸之間出現了一支20 萬人的隊伍,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築路大軍,他們為滇緬公路傾其所有。

公路沿線近30 個縣的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徵入伍了,因此築路大軍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還有孩子們帶來的各種寵物:猴子、狗、雞和長尾巴的鸚鵡。

築路大軍來自各個民族,他們省吃儉用、東拼西湊,湊出了築路的費用。他們寧肯自己少吃一口飯,也要為公路多添一筐土,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條公路意味著什麼。就是這些老人、婦女和孩子,在短短8個月裡,用血肉雙手在中國最堅硬的山區、最湍急的河流之間,開鑿出了一條埋葬日本佔領中國夢想的交通大道。

“那是血汗!是我們雲南老百姓的血汗!”提起這條公路,曹子錡的雙手握成了拳頭,不住顫抖。

當年,負責保護這條“血汗路”的曹子錡也是如此激動,他知道,自己義不容辭。

滇緬公路的出現,使原本是大後方的雲南一下子變成了前線,日軍以越南為基地,轟炸滇緬公路全線,妄圖切斷這條中國抗日的生命線,斷絕物資供應,迫使國民政府投降。1940年10 月起,不到6 個月的時間裡,日軍共出動飛機400 多架次,轟炸公路上的橋樑。

沒有制空權的中國軍隊,用鮮血和生命護衛著滇緬公路。“我的傳令兵就在那裡犧牲了,李英凱,他叫李英凱。”說到這兒,曹子錡的嘴角輕輕抽搐。

那天,曹子錡和李英凱開車行駛到當地火車站附近,遭遇日軍空襲,二人下車,舉槍射擊。轟炸機低空掠過,丟下炸彈,一聲巨響後,李英凱就在曹子錡的眼前倒下了。曹子錡雙眼充血,仰天長嘯。“我要保衛家鄉,我要保衛國家!”這不僅是曹子錡心中的呐喊,更是那些犧牲戰友未盡的願望。

雲南省紅河州東南部的屏邊縣與被日本佔領的越南只有一河之隔,曹子錡在這裡與日軍長期對峙,已是營長的曹子錡親自擔任哨兵。他們在山坡的一棵樹上搭了樹棚,曹子錡每晚就住在那裡,緊盯著河對岸的日軍。

對峙、轟炸、槍林彈雨,年復一年。曹子錡終於等到了最後的勝利。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區被劃分為16 個受降區,越南北部受降區是中國戰區中惟一一個境外受降區,因此入越受降又被稱為“跨國受降”。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首次以戰爭勝利者的身份去異國首都舉行受降儀式。這份驕傲,是英勇的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1945 年9 月8 日晚,以滇軍將士為主力的20 萬中國大軍,分數路向越南北部挺進。“20 萬軍隊浩浩蕩蕩出滇,街上到處是‘抗戰必勝’的標語。”回憶到這裡,老人的臉上滿是幸福與驕傲。

曹子錡隨滇軍將士日夜兼程,挺進河內。進入越南後,為了縮短路程,他們橫跨杳無人煙的越北原始森林。曹子錡永遠忘不了那一天——1945年9 月28 日,受降日。那天,總督府門前廣場上懸掛中、美、蘇、英四國國旗,總督府內官席左邊為盟軍代表席,右邊為高級將領,後面設來賓席。

上午9 時30 分,中方代表、第三十軍軍團司令盧漢進入受降大廳。上午10 時整,日軍第38 軍團指揮官土橋勇逸及海、空軍代表等6 人解除隨身一切武器,曾經張牙舞爪的侵略者,此時低垂著頭,面北站立,向盧漢行軍禮,禮畢後聆聽盧漢宣讀根據日軍在南京所簽投降書內容所寫的條文。宣讀完畢後,盧漢將條文交給土橋勇逸簽字,大廳內頓時歡聲雷動。

曹子錡所部在越南總督府周圍各街口戒嚴,他一臉嚴肅,但心一直在狂跳。當土橋勇逸等日本代表走出受降大廳時,河內萬人空巷,大家都聚集到總督府周圍,想要看一看曾經不可一世的日軍將領投降後的狼狽。受降儀式後,曹子錡負責將8萬投降日軍及家屬遣返,將繳獲的物資彈藥運送回中國。之後的半年,他一直在河內奔忙。“那半年,是我一生中最榮耀、最幸福的日子,我們是勝利者,我們勝利了!”老人說著,眼中有淚光閃動。

完成河內的受降任務之後,曹子錡受命乘坐美國的輪船,歷經8天8 夜前往東北葫蘆島,遣送殘留的日軍親屬和日本僑民。抗戰勝利後的30 年裡,曹子錡一直在四處奔忙,難以歸家,父母離世前都沒能再看一眼他們這個為國盡忠的長子。

這30 年間也有甜蜜。曹子錡在葫蘆島結識了一位知書達理的東北姑娘,兩人喜結連理,生下一子兩女。如今,耄耋夫妻白頭偕老,伉儷和諧。這份寧靜的美好,也許就是當年那個17 歲男孩拿起槍想要捍衛的和平幸福。

老伴翻出了一件大衣,胸前和後背都印著“抗戰老兵”四個大字,這是志願者送給曹子錡的,是老人最珍愛的一份禮物。老伴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上,扣好。曹子錡拄著拐杖起身,慢慢踱到屋中空地,舉起拐杖做了個端槍的姿勢。

年近百歲的曹子錡怕是已經端不起真正的鋼槍了,但在老人心中,槍,還在那裡。

後編入國民革命軍93 軍18 師。他的抗日戰場與滇緬公路緊緊相連,這是一條用血肉鑄就的奇跡之路,被稱為抗日戰爭的生命線。

當時,日本侵略者已開始對中國實行國際封鎖,東北與東南道路均被切斷,阻止國際社會向中國輸送物資,中國必須打通一條與外部世界聯繫的通道。1938 年,雲南緬甸之間出現了一支20 萬人的隊伍,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築路大軍,他們為滇緬公路傾其所有。

公路沿線近30 個縣的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徵入伍了,因此築路大軍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還有孩子們帶來的各種寵物:猴子、狗、雞和長尾巴的鸚鵡。

築路大軍來自各個民族,他們省吃儉用、東拼西湊,湊出了築路的費用。他們寧肯自己少吃一口飯,也要為公路多添一筐土,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條公路意味著什麼。就是這些老人、婦女和孩子,在短短8個月裡,用血肉雙手在中國最堅硬的山區、最湍急的河流之間,開鑿出了一條埋葬日本佔領中國夢想的交通大道。

“那是血汗!是我們雲南老百姓的血汗!”提起這條公路,曹子錡的雙手握成了拳頭,不住顫抖。

當年,負責保護這條“血汗路”的曹子錡也是如此激動,他知道,自己義不容辭。

滇緬公路的出現,使原本是大後方的雲南一下子變成了前線,日軍以越南為基地,轟炸滇緬公路全線,妄圖切斷這條中國抗日的生命線,斷絕物資供應,迫使國民政府投降。1940年10 月起,不到6 個月的時間裡,日軍共出動飛機400 多架次,轟炸公路上的橋樑。

沒有制空權的中國軍隊,用鮮血和生命護衛著滇緬公路。“我的傳令兵就在那裡犧牲了,李英凱,他叫李英凱。”說到這兒,曹子錡的嘴角輕輕抽搐。

那天,曹子錡和李英凱開車行駛到當地火車站附近,遭遇日軍空襲,二人下車,舉槍射擊。轟炸機低空掠過,丟下炸彈,一聲巨響後,李英凱就在曹子錡的眼前倒下了。曹子錡雙眼充血,仰天長嘯。“我要保衛家鄉,我要保衛國家!”這不僅是曹子錡心中的呐喊,更是那些犧牲戰友未盡的願望。

雲南省紅河州東南部的屏邊縣與被日本佔領的越南只有一河之隔,曹子錡在這裡與日軍長期對峙,已是營長的曹子錡親自擔任哨兵。他們在山坡的一棵樹上搭了樹棚,曹子錡每晚就住在那裡,緊盯著河對岸的日軍。

對峙、轟炸、槍林彈雨,年復一年。曹子錡終於等到了最後的勝利。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區被劃分為16 個受降區,越南北部受降區是中國戰區中惟一一個境外受降區,因此入越受降又被稱為“跨國受降”。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首次以戰爭勝利者的身份去異國首都舉行受降儀式。這份驕傲,是英勇的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1945 年9 月8 日晚,以滇軍將士為主力的20 萬中國大軍,分數路向越南北部挺進。“20 萬軍隊浩浩蕩蕩出滇,街上到處是‘抗戰必勝’的標語。”回憶到這裡,老人的臉上滿是幸福與驕傲。

曹子錡隨滇軍將士日夜兼程,挺進河內。進入越南後,為了縮短路程,他們橫跨杳無人煙的越北原始森林。曹子錡永遠忘不了那一天——1945年9 月28 日,受降日。那天,總督府門前廣場上懸掛中、美、蘇、英四國國旗,總督府內官席左邊為盟軍代表席,右邊為高級將領,後面設來賓席。

上午9 時30 分,中方代表、第三十軍軍團司令盧漢進入受降大廳。上午10 時整,日軍第38 軍團指揮官土橋勇逸及海、空軍代表等6 人解除隨身一切武器,曾經張牙舞爪的侵略者,此時低垂著頭,面北站立,向盧漢行軍禮,禮畢後聆聽盧漢宣讀根據日軍在南京所簽投降書內容所寫的條文。宣讀完畢後,盧漢將條文交給土橋勇逸簽字,大廳內頓時歡聲雷動。

曹子錡所部在越南總督府周圍各街口戒嚴,他一臉嚴肅,但心一直在狂跳。當土橋勇逸等日本代表走出受降大廳時,河內萬人空巷,大家都聚集到總督府周圍,想要看一看曾經不可一世的日軍將領投降後的狼狽。受降儀式後,曹子錡負責將8萬投降日軍及家屬遣返,將繳獲的物資彈藥運送回中國。之後的半年,他一直在河內奔忙。“那半年,是我一生中最榮耀、最幸福的日子,我們是勝利者,我們勝利了!”老人說著,眼中有淚光閃動。

完成河內的受降任務之後,曹子錡受命乘坐美國的輪船,歷經8天8 夜前往東北葫蘆島,遣送殘留的日軍親屬和日本僑民。抗戰勝利後的30 年裡,曹子錡一直在四處奔忙,難以歸家,父母離世前都沒能再看一眼他們這個為國盡忠的長子。

這30 年間也有甜蜜。曹子錡在葫蘆島結識了一位知書達理的東北姑娘,兩人喜結連理,生下一子兩女。如今,耄耋夫妻白頭偕老,伉儷和諧。這份寧靜的美好,也許就是當年那個17 歲男孩拿起槍想要捍衛的和平幸福。

老伴翻出了一件大衣,胸前和後背都印著“抗戰老兵”四個大字,這是志願者送給曹子錡的,是老人最珍愛的一份禮物。老伴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上,扣好。曹子錡拄著拐杖起身,慢慢踱到屋中空地,舉起拐杖做了個端槍的姿勢。

年近百歲的曹子錡怕是已經端不起真正的鋼槍了,但在老人心中,槍,還在那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