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與院士同登科技盛典——記從信陽走出的青年科學家朱銳

1月20日, 第六屆“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 典禮現場可謂中國科技界年度群英匯:榮登領獎臺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炸藥專家王澤山,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主任陳合生,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每一位都是享譽國際、成就卓著的科學大家。 而在他們中間, 有一個從信陽溮河岸邊走出來的年輕人——朱銳。 本報記者 華唯 曾經的陽光男孩 在家鄉上學期間, 陽光、自信, 樂於與人交流、合作是他留給老師的鮮明印象 朱銳是溮河區湖東街道三裡店社區人。 在離開家鄉求學前, 他先後就讀於市第十三小學、市一中、信陽高中。 2002年, 他從信陽高中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在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後, 到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讀博士。 1月26日晚, 記者見到朱銳高中最後一年的班主任劉向東老師。
談起這位得意門生, 劉老師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其實, 那年朱銳是以複讀生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的。 之前一年, 朱銳應屆高考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錄取, 但他選擇了複讀, 瞄準的是清華大學物理系。 一年之後, 他以當年全省第51名的優異成績, 如願走進清華校園。 當年劉向東老師帶的這個畢業班被稱作“農村班”, 班裡的孩子大多是從全市八縣兩區選拔的應屆尖子生, 全班只有包括朱銳在內的3名複讀生。 雖然一晃十幾年過去了, 但劉老師依然對朱銳印象深刻。 與其他同學比起來, 朱銳顯得更自信, 有主見、有想法。 在學習過程中, 除了認真聽講外, 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並不一定完全按照學科老師的安排。
除了陽光、樂觀、謙遜懂禮外, 朱銳留給劉老師的好印象還有他的樂於溝通與合作精神。 他在校期間與老師、同學相處得都很順暢。 作為複讀生壓力會更大, 但朱銳調節得挺好, 體育活動他都會積極參加。 溮河區湖東街道三裡店社區原來叫三裡店村, 是城中村, 當地居民多以種菜為生。 朱銳家雖是其中的普通人家, 但家裡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 不吝投入。 特別是他的父親, 不僅對他有日常的諄諄教誨, 而且很早就有未來的規劃。 朱銳大學讀的是物理專業, 是個妥妥的理工男, 但他學生時代文、理科都很棒。 朱銳的父親後來給記者講了些趣事:朱銳的字和作文都很好, 在小學期間, 班主任楊老師把他的作文拿回自家,
貼在上初中的女兒的床頭來激勵她;朱銳練過毛筆字, 寫得也不錯, 他會寫“業精於勤”“寧靜致遠”之類的條幅, 掛在自己的書案前…… 劉向東老師說, 朱銳是一個懂感恩的人。 有一位同事的孩子在他公司上班, 每次這位老師去深圳, 他都會開車去接站。 這一次, 他被評為央視科技盛典年度創新人物後, 信陽高中向他這位傑出校友發出邀請, 請他為在校的“小夥伴們”寫幾句話, 他欣然於1月24日手寫書信。 信中表達了對高中時光和老師、同學們的真情懷念, 並寄語:“其實, 不管學校外的世界如何, 奮鬥一定是你們當下最好的選擇。 凡事最怕認真和執著;只要敢於堅持, 你所清楚預見的、真誠追求的、熱切渴望的、全心全意爭取的,
都會自然而然地實現。 在堅持的道路上, 成功可能會遲到, 但一定不會缺席!” 他做的不是黑科技 朱銳做的科技創新產品, 一頭連著當今尖端科技, 一頭連著百姓健康、民生福祉 朱銳現為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OCT與生物醫學影像中心主任, 深圳微光醫療公司首席執行官。 作為血管成像專家, 他在業內被稱為“中國腔內介入影像第一人”。 今年只有35歲的他, 在結束清華、港大的學業後, 又已在科技創業之路上攀爬了6年且有所成就。 在清華大學讀碩士期間, 朱銳就一直致力於研究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簡稱OCT技術)。 2009年, 朱銳的母親重病住院, 因醫療診斷影像模糊, 醫生不能馬上確診病情。 情急之下, 他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將OCT技術與光纖技術結合起來做內窺鏡, 增加疾病診斷的精確性呢?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清楚預見,全心爭取。2011年,朱銳率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台商業化內窺OCT造影系統,並憑此獲得深圳創業之星大賽初創組冠軍。那一年,他正在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讀博士。 奪冠後,風投來了,合作夥伴也來了。還差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學位,朱銳面臨重大選擇:繼續學業還是休學創業?2012年春天,29歲的朱銳領銜,由清華大學、中科院等行業頂尖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務人員組成的團隊,在深圳成立微光醫療公司,他正式踏上科技創新創業之路。放棄博士學位,雖小有遺憾,朱銳並不後悔,“我還是更喜歡做一個產品讓大家都能用上的那種成就感。”他說。 然而,現實並不像當初想得那麼簡單。朱銳成立公司之後四處碰壁,創業之路起步很艱難。正當他發愁的時候,數千里之外的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拋來了橄欖枝。於是,朱銳“孔雀西北飛”,飛往西安。在西安光機所技術、人員、資金和聯合實驗室的支援下,朱銳的公司逐步進入正軌,並很快有了起色。 “OCT技術最好的臨床應用點在哪裡?這是我們一直探索的方向。”朱銳說,微光公司2013年研製出國內首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內窺OCT掃描器,經過不斷的臨床試用,發現價值最大的是用在心血管科,可以做高精度三維血管掃描的OCT技術,相當於打開了心血管精准醫療的視窗。 為了做出全球性能最好的心血管OCT設備,朱銳帶領研發團隊不斷改進內窺鏡導管的光纖結構,最後做到了全球最小的0.86毫米直徑。他們還集合西安光機所和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團隊,共同開發了全球第一個人工智慧OCT影像資料庫,説明醫生在手術中根據影像快速制定手術策略,其智慧化和易用度全面超越進口產品。朱銳介紹,細小光纖做出的絲狀內窺鏡,可以深入人體血管,發現不穩定斑塊,有效減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還能避免濫用支架。預計2019年OCT產品獲得臨床認證後,將打破進口壟斷,造福百姓。 他與未來有“三個約定” 他與醫療科技的美好明天約定,與人類的健康幸福約定;他樂意為家鄉的醫療健康事業“做些事情” 去年9月10日晚,朱銳應邀參加了湖南衛視首播的《我是未來》節目,該期節目主題是“關注人類健康”。在嘉賓演講環節,朱銳講述了自己關於未來的三個“約定”,令人感動和振奮: “心臟病又叫作慢性閉塞疾病,據統計資料,中國有2500萬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有20%的人患有這種慢性閉塞疾病,也就是說有500萬個家庭,正遭受著這種病痛的折磨。在各類級別的醫院看到治療辦法落後且效率低下,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種設備,可以在血管裡一邊走,一邊看,就像是把病人的整個血管挖通了,進而給出精准的治療方案。這是我能夠完成的未來的第一個約定。 “第二個約定就是希望除了治療之外,能提供一種方式,對病人的病症儘早地進行篩查和檢測。隨著介入手術的發達,將來我們很多難以想到的癌症病變,都可以用現在這種先進的工具進行提前檢測。在這些病發源還未轉化成癌症之前,當它還是一個小小腫瘤斑塊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它,並立即將其切除掉。我希望這種影像引導下的治療,這種介入微創技術,能夠在我們全民的手術中普及開來,並把它做到非常小,非常便利,價格非常的低。未來,包括在一些小科室和門診醫院,病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來檢查。 “第三個約定:十年之前,我記得每當諾貝爾獎頒佈的日子,那時候報紙上就會出現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中國已經有科學家獲得了此榮譽。十年之前,量子力學、量子通信還都是書本上推導的公式,然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無比驕傲地看到,由中國人自主研發設計的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成功發射,登上太空。因此,誰說我們中國人不行?中國的原創科技成果,正在一步步地趕超,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我相信,未來醫療器械在醫藥領域,中國也一定會出現世界頂級的企業。我希望我們中國的醫療器械技術,也可以成為被世界上所有人認可並使用的。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朋友走上這條道路,跟我們一起來創造未來!” 其實,這些約定,有的已經實現,有的正大步行進在路上。在1月20日參加完央視科技盛典頒獎典禮後,朱銳馬上又趕回深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27日中午,本報記者電話、微信採訪了他。雖然很忙,但在得知是家鄉的媒體採訪,他十分高興,在電話裡與記者聊了40多分鐘。當記者問他,什麼時候會再回家鄉、未來會不會回來開展合作時,他說目前正埋頭於科研和產品創新中,爭取做得更多更好;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健康產業大省,未來只要有機會為家鄉的醫療健康事業做些事情、幫上忙,自己非常樂意。 祝福青年朱銳,祝福祖國醫療科技的明天!

增加疾病診斷的精確性呢?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清楚預見,全心爭取。2011年,朱銳率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台商業化內窺OCT造影系統,並憑此獲得深圳創業之星大賽初創組冠軍。那一年,他正在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讀博士。 奪冠後,風投來了,合作夥伴也來了。還差一年就能拿到博士學位,朱銳面臨重大選擇:繼續學業還是休學創業?2012年春天,29歲的朱銳領銜,由清華大學、中科院等行業頂尖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務人員組成的團隊,在深圳成立微光醫療公司,他正式踏上科技創新創業之路。放棄博士學位,雖小有遺憾,朱銳並不後悔,“我還是更喜歡做一個產品讓大家都能用上的那種成就感。”他說。 然而,現實並不像當初想得那麼簡單。朱銳成立公司之後四處碰壁,創業之路起步很艱難。正當他發愁的時候,數千里之外的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拋來了橄欖枝。於是,朱銳“孔雀西北飛”,飛往西安。在西安光機所技術、人員、資金和聯合實驗室的支援下,朱銳的公司逐步進入正軌,並很快有了起色。 “OCT技術最好的臨床應用點在哪裡?這是我們一直探索的方向。”朱銳說,微光公司2013年研製出國內首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內窺OCT掃描器,經過不斷的臨床試用,發現價值最大的是用在心血管科,可以做高精度三維血管掃描的OCT技術,相當於打開了心血管精准醫療的視窗。 為了做出全球性能最好的心血管OCT設備,朱銳帶領研發團隊不斷改進內窺鏡導管的光纖結構,最後做到了全球最小的0.86毫米直徑。他們還集合西安光機所和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團隊,共同開發了全球第一個人工智慧OCT影像資料庫,説明醫生在手術中根據影像快速制定手術策略,其智慧化和易用度全面超越進口產品。朱銳介紹,細小光纖做出的絲狀內窺鏡,可以深入人體血管,發現不穩定斑塊,有效減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還能避免濫用支架。預計2019年OCT產品獲得臨床認證後,將打破進口壟斷,造福百姓。 他與未來有“三個約定” 他與醫療科技的美好明天約定,與人類的健康幸福約定;他樂意為家鄉的醫療健康事業“做些事情” 去年9月10日晚,朱銳應邀參加了湖南衛視首播的《我是未來》節目,該期節目主題是“關注人類健康”。在嘉賓演講環節,朱銳講述了自己關於未來的三個“約定”,令人感動和振奮: “心臟病又叫作慢性閉塞疾病,據統計資料,中國有2500萬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有20%的人患有這種慢性閉塞疾病,也就是說有500萬個家庭,正遭受著這種病痛的折磨。在各類級別的醫院看到治療辦法落後且效率低下,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種設備,可以在血管裡一邊走,一邊看,就像是把病人的整個血管挖通了,進而給出精准的治療方案。這是我能夠完成的未來的第一個約定。 “第二個約定就是希望除了治療之外,能提供一種方式,對病人的病症儘早地進行篩查和檢測。隨著介入手術的發達,將來我們很多難以想到的癌症病變,都可以用現在這種先進的工具進行提前檢測。在這些病發源還未轉化成癌症之前,當它還是一個小小腫瘤斑塊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它,並立即將其切除掉。我希望這種影像引導下的治療,這種介入微創技術,能夠在我們全民的手術中普及開來,並把它做到非常小,非常便利,價格非常的低。未來,包括在一些小科室和門診醫院,病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來檢查。 “第三個約定:十年之前,我記得每當諾貝爾獎頒佈的日子,那時候報紙上就會出現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中國已經有科學家獲得了此榮譽。十年之前,量子力學、量子通信還都是書本上推導的公式,然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無比驕傲地看到,由中國人自主研發設計的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成功發射,登上太空。因此,誰說我們中國人不行?中國的原創科技成果,正在一步步地趕超,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我相信,未來醫療器械在醫藥領域,中國也一定會出現世界頂級的企業。我希望我們中國的醫療器械技術,也可以成為被世界上所有人認可並使用的。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朋友走上這條道路,跟我們一起來創造未來!” 其實,這些約定,有的已經實現,有的正大步行進在路上。在1月20日參加完央視科技盛典頒獎典禮後,朱銳馬上又趕回深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27日中午,本報記者電話、微信採訪了他。雖然很忙,但在得知是家鄉的媒體採訪,他十分高興,在電話裡與記者聊了40多分鐘。當記者問他,什麼時候會再回家鄉、未來會不會回來開展合作時,他說目前正埋頭於科研和產品創新中,爭取做得更多更好;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健康產業大省,未來只要有機會為家鄉的醫療健康事業做些事情、幫上忙,自己非常樂意。 祝福青年朱銳,祝福祖國醫療科技的明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