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厲害了!漢陰再次登上《人民日報》,裡面報導的這件事兒,你知道嗎?

一縣一業, 形成特色

“我已經是第二次來領錢了, 只要手腳勤快, 一年掙幾萬塊錢是沒有問題的。 ”貧困戶蔡光亮是陝西省漢陰縣平梁鎮太行村泰康種植合作社社員,

一邊揮著手裡從合作社領的2萬元錢, 一邊逢人就說上幾句。 據介紹, 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 每人每天200元工資, 還可以種植農產品, 賣給合作社, 去年帶動貧困戶56戶脫貧, 今年還將繼續帶動50戶。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核心和難點,

立足當地資源優勢, 是漢陰產業扶貧的心得。 這裡, 地處陝西南部、秦巴山區, 富硒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 漢陰縣抓住生態優勢, 實施以生態富硒食品為代表的“一縣一業”戰略, 因地制宜發展富硒糧油、畜禽、魔芋、食用菌、茶葉、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叫響富硒品牌, 壯大農業產業化“第一車間”, 延伸農業鏈、對接工業鏈。

漢陰鳳堰富硒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漩渦鎮鳳江村和堰坪村以每畝1500元流轉農戶1720畝水田, 作為富硒品牌大米“炊煙有道”的種植基地。 據介紹, 合作社流轉的所有水田都是通過土質測試, 有嚴格標準的富硒土壤, 所產大米含硒量每公斤不少於0.4毫克。 普通有機大米每斤售價20元, 而“炊煙有道”富硒大米是以60元每市斤批給代理商,

2017年基地收穫精選富硒大米2萬餘斤, 僅中秋節期間就售出2000餘斤。

漢陰縣依託園區帶基地聯農戶, 推行“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四位元一體模式, 通過組建產業聯盟, 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為農戶(貧困戶)提供保護價收購、貸款擔保、資助參加農業保險等方式,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引導和鼓勵農戶帶土地、帶資金、帶勞動力與龍頭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合作關係, 農民通過拿“租金”、領“股金”、賺“薪金”, 實現增收多元化。

做實大戶, 形成支點

澗池鎮仁河村創業青年鄒華軍, 在外地打工時看上了杭白菊的優勢, 2015年回鄉創業, 成為杭白菊種植大戶, 因其需求量大、銷量好, 2016年建廠房、購設備,

共投資500多萬元, 流轉土地2000畝, 2017年成立聚農菊花合作社, 建立杭白菊種植基地, 基地覆蓋澗池、蒲溪、觀音河、雙河口、平梁5鎮的8個村。

仁河村貧困戶沈蘭根, 在各級幫扶力量的幫扶下, 去年加入聚農菊花合作社, 按照聚源公司統一提供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質標準、統一回收加工的“四統一”要求,

種了13畝杭白菊。 2017年一共摘了6000多斤菊花, 公司按照每斤5.5元價格統一回收加工, 淨收入1.8萬餘元。

漢陰縣依託現代農業園區基地平臺, 培育產業大戶, 出臺家庭農場獎勵辦法, 鼓勵有資金、懂管理、懂技術的農業人才, 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經營規模, 轉化為家庭農場和專業種養大戶, 整合涉農培訓政策資源, 提升農業專業化水準。 圍繞脫貧攻堅, 針對有意願發展農業產業的貧困群眾實施“2天扶志+5天扶智”的精准技能扶貧, 增強群眾專業素質與實踐操作能力。 縣鎮兩級農業技術人員為貧困群眾在田間管理、產品銷售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務。

產業發展,銷售是關鍵。漢陰主動對接市場,加強與縣內外各類龍頭企業特別是縣內工業園區、農業園區企業對接,形成穩定可靠的市場銷售體系。以市場為導向,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方式,在農資採購、社會化服務、市場銷售上抱團發展、抵禦風險。田梁農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哲貴介紹,合作社與50余戶貧困戶簽訂了長期收購合同,對農戶自產的農作物按高出市場價格進行收購再加工,通過微信群、QQ群、電商平臺等管道,銷往全國各地,累計網售270萬元,帶動周邊貧困戶年均增收5萬元。

“如果找不到一條符合縣情的產業發展路子,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和脫貧就很難保障。”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圍繞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生態文化旅遊等產業,以工業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為依託,探索建立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三方受益的聯接機制,讓更多貧困戶享受到產業扶貧成果。

通訊員/文 飛 吳靜文 來源《人民日報》第9版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 輯:孔冰融

副主編:楊 波

主 編:余龍全

產業發展,銷售是關鍵。漢陰主動對接市場,加強與縣內外各類龍頭企業特別是縣內工業園區、農業園區企業對接,形成穩定可靠的市場銷售體系。以市場為導向,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方式,在農資採購、社會化服務、市場銷售上抱團發展、抵禦風險。田梁農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哲貴介紹,合作社與50余戶貧困戶簽訂了長期收購合同,對農戶自產的農作物按高出市場價格進行收購再加工,通過微信群、QQ群、電商平臺等管道,銷往全國各地,累計網售270萬元,帶動周邊貧困戶年均增收5萬元。

“如果找不到一條符合縣情的產業發展路子,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和脫貧就很難保障。”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圍繞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生態文化旅遊等產業,以工業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為依託,探索建立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三方受益的聯接機制,讓更多貧困戶享受到產業扶貧成果。

通訊員/文 飛 吳靜文 來源《人民日報》第9版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 輯:孔冰融

副主編:楊 波

主 編:余龍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