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農村好山好水轉化為農民的“聚寶盆”,兩會代表委員熱議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讓農村好山好水轉化為農民的‘聚寶盆’”……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鄉村振興”的務實部署, 引發了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和期待。 大家一致認為, 要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重在啟動三農發展新動能,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重塑城鄉關係,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常德津市毛裡湖鎮

01

鄉村振興要“一張藍圖幹到底”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這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美麗鄉村圖景, 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省人大代表余雄認為, 鄉村振興戰略切中了當前鄉村發展的要害, 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 鄉村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與城市相比, 差距不小。 特別是村莊建設缺乏規劃引領,

村民建房無規無序、想建哪裡就建哪裡, 想怎麼建就怎麼建, 有的有新房沒新村, 有的有新村沒新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 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必須規劃先行, 謀定而動。 ”餘雄認為, 要按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 以鄉鎮為基本單元, 下大力氣編制鄉村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村莊建設、公共服務等專項規劃, 整體謀劃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市民與農民, 形成鄉村振興的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實現鄉村聯動、多規合一、統籌推進。

來自岳陽的張世愚代表與余雄的觀點不謀而合。 他談到, 我省有1913個鄉鎮級機構、近3萬個行政村。 “百里不同風, 十裡不同俗”, 不同地方鄉村的風俗、生態、面貌等差異較大, 發展水準不盡相同。

科學編制鄉村振興規劃, 必須把握不同鄉村變遷的發展趨勢, 注重地域特色, 尊重文化差異, 順應村情民意,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 做到一鄉一規劃、一村一規劃, 提高村民對規劃的認同感和可操作性。

省人大代表李國武建議儘快出臺《湖南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 成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領導小組, 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落實, 做到全省“一盤棋”, 一張藍圖幹到底。 “要杜絕颳風搞運動, 杜絕打著鄉村振興的幌子不幹鄉村振興的事, 更要注重品質發展, 切忌粗製濫造, 盲目發展和低層次開發。 ”

02

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代表委員們認為, 實現鄉村振興, 首先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在省政協委員曾之明看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讓產業發揮支撐作用, 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優化調整農業結構。 以“綠色生態”為核心, 堅持“宜糧則糧、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旅則旅”的原則,

著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基地。 二是實施品牌強農戰略。 設立農業品牌建設專項資金, 打造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 三是著力發展“四新”經濟。 積極引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 重點扶持精深加工項目;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

3年前, 90後省人大代表楊書林回到家鄉平江縣安定鎮橫沖村創業, 以大學生眾籌、村集體參股的形式成立了一家生態農業公司, 帶領鄉親們發展鄉村旅遊。 令她苦惱的是, 創業難, 在農村創業更難。 “資金周轉困難, 金融貸款額度小, 農村醫療、衛生、教育、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與城市相去甚遠, 很多創業小夥伴最終留不下來。 ” 楊書林呼籲,從政策、資金等層面進一步加大對青年返鄉創業的扶助力度,推動資本下鄉、企業下鄉、人才下鄉,讓青年創客在鄉村振興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

“要為農村產業發展插上‘互聯網翅膀’。”省人大代表何俊峰與省政協委員張佐姣不約而同地認為,將最傳統的農業與最現代的互聯網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能量將超出很多人想像。何俊峰建議建立農業農村大資料中心,為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市場開拓、物流管理等提供精准服務。張佐姣則提出,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加快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幫助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向城市、走向千家萬戶。

03

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好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既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也是農村文明程度的直觀反映。

省人大代表謝運良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全覆蓋,讓農村好山好水轉化為農村的“聚寶盆”。“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謝運良建議,建立一個鄉村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使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規範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時,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

“小廁所、大民生。”省人大代表詹鳴說,根據全省農村改廁統計資料,2016年底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僅為42.3%%,還有570多萬戶農戶家庭沒有無害化衛生廁所。他建議,將農村廁所革命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專案,儘快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打開綠水青山轉化成真金白銀的通道。”曾之明說,要通過鄉村“環境革命”把美麗轉化成生產力,大力發展精品民宿、鄉村酒店、特色莊園、慢生活區、創意農業等農村新業態,促進養生經濟、運動經濟、休閒經濟蓬勃興起,形成“景美村強民富”的局面,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實現村莊跨越式發展。

“沒有鄉風文明,就沒有鄉村振興。”省政協委員胡彬彬說,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對產業、生態等“看得見”的地方做了明確要求,更對鄉風文明等“看不見”的地方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的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重塑鄉村文化的現實價值,以鄉風文明之“淳” 滋養鄉村振興之路。

兩會時評

振興鄉村 留住鄉土

朱永華

“讓農村好山好水轉化成農民的‘聚寶盆’”“引導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今年許達哲省長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很大篇幅來談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不僅在於鄉村地廣人多,更因為鄉村是我們的根和本。千百年來,鄉村哺育滋養著湖湘兒女,沉澱出悠久深遠的農耕文明;追溯三代,我們幾乎每個人的身世都與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鄉村的未來寄託著太多的希冀。

相比城市40年來的快速發展,長期處於二元結構下的鄉村,不僅發展速度慢,更關鍵的是發展後勁不足。步入新時代,當我們回望這片土地時,更加真切地感到:鄉村亟待振興,必須讓它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振興鄉村,虧欠的要補上。鄉村弱,首先弱在沒有支撐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新時代為新型現代農業產業打開了希望之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省將重點打造10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準,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和休閒農業、森林康養、鄉村旅遊……沿著這樣的工作思路走下去,傳統農村將可望實現華麗轉身的嬗變。

振興鄉村,需要由表及裡的升級。鄉村的根本在於山水田園。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的美麗宜居鄉村有著具體擘畫——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加強對農村建房的規劃和管理,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全覆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農戶廁所汙水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加強景邊、山邊、水邊生態環境修復以及城邊、路邊環境治理,創建3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完成3000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治理。

振興鄉村,美好的要傳承。振興鄉村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對城鎮的簡單照搬。農耕文明是我國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可以說給過去被棄之唯恐不及的農耕文明正了名。新時代弘揚農耕文化,拓展農業多功能,不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具體行動。也就是說,在鄉村實現振興的過程中,應該留住傳統中那種鄉土的味道:不僅是美麗田園,還有獨特的村容村貌、淳樸的民風民俗、質樸美好的人際關係。

當然,留住鄉土的味道,並不是沉醉於追憶和復古,而是期待鄉村既踏上新時代的節奏,也保留住鄉戀與鄉愁。

來源 | 青年湖南、湖南日報

編輯 | 彭可心

” 楊書林呼籲,從政策、資金等層面進一步加大對青年返鄉創業的扶助力度,推動資本下鄉、企業下鄉、人才下鄉,讓青年創客在鄉村振興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

“要為農村產業發展插上‘互聯網翅膀’。”省人大代表何俊峰與省政協委員張佐姣不約而同地認為,將最傳統的農業與最現代的互聯網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能量將超出很多人想像。何俊峰建議建立農業農村大資料中心,為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市場開拓、物流管理等提供精准服務。張佐姣則提出,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加快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幫助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向城市、走向千家萬戶。

03

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好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既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也是農村文明程度的直觀反映。

省人大代表謝運良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全覆蓋,讓農村好山好水轉化為農村的“聚寶盆”。“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謝運良建議,建立一個鄉村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使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規範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時,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

“小廁所、大民生。”省人大代表詹鳴說,根據全省農村改廁統計資料,2016年底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僅為42.3%%,還有570多萬戶農戶家庭沒有無害化衛生廁所。他建議,將農村廁所革命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專案,儘快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打開綠水青山轉化成真金白銀的通道。”曾之明說,要通過鄉村“環境革命”把美麗轉化成生產力,大力發展精品民宿、鄉村酒店、特色莊園、慢生活區、創意農業等農村新業態,促進養生經濟、運動經濟、休閒經濟蓬勃興起,形成“景美村強民富”的局面,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實現村莊跨越式發展。

“沒有鄉風文明,就沒有鄉村振興。”省政協委員胡彬彬說,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對產業、生態等“看得見”的地方做了明確要求,更對鄉風文明等“看不見”的地方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的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重塑鄉村文化的現實價值,以鄉風文明之“淳” 滋養鄉村振興之路。

兩會時評

振興鄉村 留住鄉土

朱永華

“讓農村好山好水轉化成農民的‘聚寶盆’”“引導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今年許達哲省長的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很大篇幅來談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不僅在於鄉村地廣人多,更因為鄉村是我們的根和本。千百年來,鄉村哺育滋養著湖湘兒女,沉澱出悠久深遠的農耕文明;追溯三代,我們幾乎每個人的身世都與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鄉村的未來寄託著太多的希冀。

相比城市40年來的快速發展,長期處於二元結構下的鄉村,不僅發展速度慢,更關鍵的是發展後勁不足。步入新時代,當我們回望這片土地時,更加真切地感到:鄉村亟待振興,必須讓它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振興鄉村,虧欠的要補上。鄉村弱,首先弱在沒有支撐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新時代為新型現代農業產業打開了希望之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省將重點打造10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準,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和休閒農業、森林康養、鄉村旅遊……沿著這樣的工作思路走下去,傳統農村將可望實現華麗轉身的嬗變。

振興鄉村,需要由表及裡的升級。鄉村的根本在於山水田園。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的美麗宜居鄉村有著具體擘畫——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加強對農村建房的規劃和管理,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全覆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農戶廁所汙水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加強景邊、山邊、水邊生態環境修復以及城邊、路邊環境治理,創建3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完成3000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治理。

振興鄉村,美好的要傳承。振興鄉村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對城鎮的簡單照搬。農耕文明是我國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可以說給過去被棄之唯恐不及的農耕文明正了名。新時代弘揚農耕文化,拓展農業多功能,不僅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具體行動。也就是說,在鄉村實現振興的過程中,應該留住傳統中那種鄉土的味道:不僅是美麗田園,還有獨特的村容村貌、淳樸的民風民俗、質樸美好的人際關係。

當然,留住鄉土的味道,並不是沉醉於追憶和復古,而是期待鄉村既踏上新時代的節奏,也保留住鄉戀與鄉愁。

來源 | 青年湖南、湖南日報

編輯 | 彭可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