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營口風物│蓋州古塔遺存略述

蓋州古塔遺存略述

作者 邵希斌

營口蓋州鐵塔山塔

塔是一種古代常見的, 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傳統建築。 是一種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及道人遺體等的高聳型建築。

因又稱“佛塔”、“寶塔”或塔山、塔林。

塔這種建築形式緣起於古代印度, 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 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 塔亦在東方廣泛擴散, 發展出了塔這種具有東方特色及影響的傳統建築形式。

佛教傳入中國後, 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發展, 逐步形成樓閣式、密簷式、亭閣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寶篋印式、五輪式、多寶式、無縫式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 建築平面也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 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 具體塔可以分為佛塔、文峰塔、道塔等。

蓋州境內的塔,

主要有佛塔和道塔兩種。 建築形式各異, 塔的種類多為六角形和八角形。 層數有五層、八層、十三層不等。 所用材質多為磚石、陶瓷等材料。 歷史上, 境內築建了多少座塔不詳, 目前從地面遺存及遺址看, 共有100多座。 這些塔大多為遼時或明清時建築, 其中保存比較好的有:

一、鐵塔山塔。 鐵塔山塔, 位於蓋州市東城辦事處農民村鐵塔山上, 距蓋州市城區2.5公里。 此塔色青如鐵, 故稱“鐵塔”。 因為塔的存在, 此山又叫鐵塔山, 亦稱塔山。 塔山為一緩坡丘陵式小山, 海拔高度約60米, 塔建在山西南側山頂的中部。 山西腳下是農居村落。 塔為石建, 何以稱鐵塔, 傳說古代原為鐵塔, 鐵塔圮毀後築建石塔, 故曰鐵塔。 清康熙十年《蓋平縣誌》記載:“鐵塔嶺, 城東五裡, 相傳有鐵塔飛去, 今以石為之”。

塔為石質建築, 實心八角密簷式, 通高10.1米。 塔建在山岩上, 以岩石為塔基, 其上由塔座、須彌座、塔身、塔簷、塔尖五部分組成。

塔座:八角形, 直徑2.5米, 高0.77米。 座又分上、下兩層, 上層高0.34米, 下層高0.43米。 花崗岩石質, 每週雕刻蓮花, 又多見雲紋及回形紋。

須彌座:為八角形束腰式, 高2.03米, 八面上均嵌青石質碑, 碑身高0.92米, 寬0.4米。 碑文為, 南面上橫刻“大神金剛”, 西南面橫刻“青除災金剛”, 正面橫刻“辟毒金剛”, 西北面橫刻“黃隨求金剛”, 正北面橫刻“白淨水金剛”, 東北面橫刻“赤聲金剛”, 正東面橫刻“定持災金剛”, 東南面橫刻“紫賢金剛”。 塔下有蓮花座, 高0.29米, 碑上刻蓮花, 高0.62米, 碑頂上至蓮花座簷高0.23米。

塔身:須彌座上建塔身, 高1.03米, 八面各雕青石質座佛一尊, 佛龕高0.45米, 寬0.26米, 坐佛身通高0.45米, 神態各異, 雕工細緻, 栩栩如生。 身軀渾厚而莊重, 魁偉而慈善。 臉方、頜圓, 耳輪垂肩, 口方鼻直。 衣服紋理清晰, 有時代雕刻藝術特點。

塔簷共有14層, 高5.43米。 由下向上逐漸內斂, 簷上雕飾瓦壟, 簷椽雕出圓形瓦當,

當面為雙凸人字形紋。 葫蘆形塔上由花崗岩石質雕成, 通高0.84米。 葫蘆正置, 亞腰式。 下腹高0.38米, 上腹高0.46米, 下腹徑大於上腹徑。 葫蘆下坐于蓮花葉狀雕刻裝飾上, 形若花托, 很秀麗美觀。

塔尖:為一塔葫蘆。 花崗岩石雕, 通高0.84米。 葫蘆坐於蓮花狀雕飾上, 秀麗美觀。

遠跳石塔, 細身俊俏, 別具一格, 令觀賞者讚歎不已, 由此不難看出當時能工巧匠別具匠心, 技藝非凡, 反映出建塔者的聰明才智。

現經考證, 塔為遼代建, 明末清初塔圮, 改為石塔。

1984年, 營口市人民政府公佈鐵塔山鐵塔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望兒山塔。 又名望兒塔, 位於蓋州市(今營口市鮁魚圈區)熊岳鎮望兒山村望兒山山巔。 塔為藏式青磚砌造, 由塔基、塔座、塔身、塔上、塔頂、刹杆六個部分組成, 塔高約11米。

塔基:八角形,直徑4米,高0.35米—0.5米,青磚砌築。塔座:八角形,通高2米,分座盤、束腰、上眉、蓮花座四個部分。座盤高0.6米,素面無紋飾。束腰高0.5米,周分八面,每面角為三塊橫立青磚出抹角式,正中亦為三塊橫立磚形成凸面,凸菱兩側立磚一,長33釐米,寬17釐米。磚面雕海棠紋飾。上眉高0.3米,為五層磚疊壓出簷。蓮花座高0.6米,分四層環形上斂式葉片,每面飾三朵,共24朵。

塔身:建在蓮花座上,棗核形,上部有亞腰。正南面下鼓腹處為一券頂式小佛龕,高0.5、寬0.5、深0.7米。龕內佛神像一尊。

塔上:為八面柱形,上部出小簷,很似古代冠帽。

塔頂:由正倒而置的雙鐵釜構成。

刹杆:為一鐵矛狀裝飾,立在塔頂上鐵釜的正中。

全塔皆青磚砌築,素面無紋飾。從塔建築材料和建築風格看,此塔為藏式塔,應為明末清初所建。解放後,望兒山塔經過三次維修(1948年、1968年、1980年),1963年蓋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營口市人民政府將其提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塔峪溝塔。塔峪溝塔,又稱湯池塔。位於蓋州市(今大石橋市)湯池鄉程家堡子村北的山上。遼代建,何年建不詳。

塔為六角八棱形,十三層密簷式塔,青磚砌築。高約12米,塔身八面均有佛像,須彌座上有磚雕坐佛。1904年日俄戰爭時,塔被摧毀,僅剩殘壁。文革時,殘壁圮。現塔址僅遺殘磚碎瓦。

四、寶林寺塔。寶林寺塔,位於蓋州市徐屯鎮塔子溝村(今山嘴村)片石岩山寶林寺迤南。遼代建,何年建不詳。當地父老傳,塔為六角八棱形,八層密簷式塔,青磚砌築,高約9米,塔身周均有佛像,須彌座上有磚雕坐佛。

此塔解放前圮毀,現僅存殘址。從殘址看,該塔占地面積約為100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直徑約40平方米左右。基礎為花崗岩條石砌築,塔身為青磚砌築。總體建築高大巍峨,偉屹山表。

五、三義廟塔。三義廟塔位於蓋州市徐屯鎮塔子溝村(今山嘴村)村東。三義廟原稱何廟,何時築建,何時稱三義廟不詳。其廟原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五楹。廟前原建一塔,塔為遼塔(省內專家已鑒定),現廟、塔均已不存。原廟址已被鄉民建為民居。塔僅存塔基。塔基依坡而建,自然石築砌,方型。長寬約3米,高約2米。村民傳,塔為六角八棱形,十三層密簷式建築,通體青磚砌築,高約13米,建築高大雄偉。其寺,原香火非常興勝,廟會日,廟周四鄉八鎮香客潮水般湧來,整個寺廟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知路者,人曰,知道塔否,見塔就是其廟。更有人專為觀塔而來,觀塔而居廟者絡繹不絕。鄉民言其塔,十裡之外可聞鈴聲。

赤山塔林

六、赤山塔林。赤山塔林位於赤山龍泉寺北二裡處。為道家塔林。占地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其塔何時建不詳。遺有墓坑76座,墓塔31座。塔體形式均為六角密簷式,長寬約2米,通高5米。塔建在山岩上,以岩石為塔基,塔分四層,由塔坐、塔身、塔簷、塔尖四部分組成,青磚砌築。

其塔,每塔前立一碑。碑均寬0.6米,高約2米。上雕鑿各年代道長簡歷、業績等。年代記述為清乾隆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等年代。

塔林總體佈局規則有序,建築形式古拙大氣,迄今除個別墓塔基部被盜掘外,總體保存完好,沒遭到一點損壞,在省內外實屬罕見。

(作者單位:蓋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7年第4期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163.com

塔高約11米。

塔基:八角形,直徑4米,高0.35米—0.5米,青磚砌築。塔座:八角形,通高2米,分座盤、束腰、上眉、蓮花座四個部分。座盤高0.6米,素面無紋飾。束腰高0.5米,周分八面,每面角為三塊橫立青磚出抹角式,正中亦為三塊橫立磚形成凸面,凸菱兩側立磚一,長33釐米,寬17釐米。磚面雕海棠紋飾。上眉高0.3米,為五層磚疊壓出簷。蓮花座高0.6米,分四層環形上斂式葉片,每面飾三朵,共24朵。

塔身:建在蓮花座上,棗核形,上部有亞腰。正南面下鼓腹處為一券頂式小佛龕,高0.5、寬0.5、深0.7米。龕內佛神像一尊。

塔上:為八面柱形,上部出小簷,很似古代冠帽。

塔頂:由正倒而置的雙鐵釜構成。

刹杆:為一鐵矛狀裝飾,立在塔頂上鐵釜的正中。

全塔皆青磚砌築,素面無紋飾。從塔建築材料和建築風格看,此塔為藏式塔,應為明末清初所建。解放後,望兒山塔經過三次維修(1948年、1968年、1980年),1963年蓋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營口市人民政府將其提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塔峪溝塔。塔峪溝塔,又稱湯池塔。位於蓋州市(今大石橋市)湯池鄉程家堡子村北的山上。遼代建,何年建不詳。

塔為六角八棱形,十三層密簷式塔,青磚砌築。高約12米,塔身八面均有佛像,須彌座上有磚雕坐佛。1904年日俄戰爭時,塔被摧毀,僅剩殘壁。文革時,殘壁圮。現塔址僅遺殘磚碎瓦。

四、寶林寺塔。寶林寺塔,位於蓋州市徐屯鎮塔子溝村(今山嘴村)片石岩山寶林寺迤南。遼代建,何年建不詳。當地父老傳,塔為六角八棱形,八層密簷式塔,青磚砌築,高約9米,塔身周均有佛像,須彌座上有磚雕坐佛。

此塔解放前圮毀,現僅存殘址。從殘址看,該塔占地面積約為100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直徑約40平方米左右。基礎為花崗岩條石砌築,塔身為青磚砌築。總體建築高大巍峨,偉屹山表。

五、三義廟塔。三義廟塔位於蓋州市徐屯鎮塔子溝村(今山嘴村)村東。三義廟原稱何廟,何時築建,何時稱三義廟不詳。其廟原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五楹。廟前原建一塔,塔為遼塔(省內專家已鑒定),現廟、塔均已不存。原廟址已被鄉民建為民居。塔僅存塔基。塔基依坡而建,自然石築砌,方型。長寬約3米,高約2米。村民傳,塔為六角八棱形,十三層密簷式建築,通體青磚砌築,高約13米,建築高大雄偉。其寺,原香火非常興勝,廟會日,廟周四鄉八鎮香客潮水般湧來,整個寺廟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知路者,人曰,知道塔否,見塔就是其廟。更有人專為觀塔而來,觀塔而居廟者絡繹不絕。鄉民言其塔,十裡之外可聞鈴聲。

赤山塔林

六、赤山塔林。赤山塔林位於赤山龍泉寺北二裡處。為道家塔林。占地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其塔何時建不詳。遺有墓坑76座,墓塔31座。塔體形式均為六角密簷式,長寬約2米,通高5米。塔建在山岩上,以岩石為塔基,塔分四層,由塔坐、塔身、塔簷、塔尖四部分組成,青磚砌築。

其塔,每塔前立一碑。碑均寬0.6米,高約2米。上雕鑿各年代道長簡歷、業績等。年代記述為清乾隆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等年代。

塔林總體佈局規則有序,建築形式古拙大氣,迄今除個別墓塔基部被盜掘外,總體保存完好,沒遭到一點損壞,在省內外實屬罕見。

(作者單位:蓋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7年第4期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