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鎮西:現在教育最令人憂慮的現象之一,是教書人不讀書

——關於讀書的漫想

引自鎮西茶館

如果說, 寫作是任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那麼, 閱讀就是讓心靈自由自在的飛翔。

我曾對學生說, 閱讀的境界, 是“讀到自己, 讀出問題”。

所謂“讀到‘自己’”, 就是“把自己擺進去”, 是欣賞, 是聯想, 是共鳴, 是審美。 所謂“讀出‘問題’”, 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 是思考, 是質疑, 是研究, 是批判。

真正學識淵博的人, 是不會隨時標榜自己“博覽群書”的人, 更不會在談吐或寫作時吊書袋。

我寫文章很少引經據典——當然, 這和我肚子裡的“經典”本身就有限不無關係, 但如果要吊吊還是可以蒙一些人的。

八十年代, 我的文章中愛引用薩特、海德格爾, 後來引用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 現在寫文章, 我給自己的要求是, 儘量不要引用或少引用別人的話。

我和流沙河聊天, 他的每一句話都是通俗的, 他的學問便藏在平易的話中。 把閱讀匯入靈魂融入生活的人, 是沒有閱讀痕跡的。

相反, 我見過這樣的所謂“學者”, 喜歡給別人開書目, 而且這些書目都並不“大眾化”, 但他偏要強調:“這都是最基本的談常識的書。 ”以此讓許多普通老師自卑的同時, 又顯示自己多麼“有學問”。 越把一些深奧的書說成“很基礎很通俗”, 就越能炫耀自己的水準。 其實, 我真的懷疑他是否讀懂了這些書。

有的老師問我:“有的教育理論書我讀不懂, 怎麼辦?”我的回答是:“讀不懂就不要讀!”

我一直認為, 讀書應該是一件給人快樂的事, 當然, 這裡的快樂不是淺薄的開心, 也包括“思考”的幸福。 但有的書就是存心不讓讀者讀明白的, 你怎麼思考腦子裡都是漿糊, 怎麼辦?很簡單, 不讀就是了。

現在有的專家本身就沒有想要你讀者讀懂, 你都讀懂了, 怎麼會顯出人家的“高深”?作者硬著頭皮寫的書, 讀者當然只有硬著頭皮讀。 我不願硬著頭皮讀, 那就不讀!老師們不要因此而懷疑自己的智商, 不要自卑。 既然那些書我們讀不懂, 那不讀就是了, 我們找能夠讀懂的書來讀!

還有人給我訴說苦惱:“現在記性不好了, 讀了的書記不住。 ”

我說:“記不住有什麼關係?誰叫你記了?”

是呀, 又不是要考試, 你記它幹什麼?你記得十年前的12月4日晚餐你吃的是什麼嗎?你記得一周前中午你吃過什麼菜嗎?不記得了吧?但難道你就白吃了?不,

每一頓飯菜都已經化作營養滋養你的身體, 記得住記不住有什麼關係呢?

同樣的道理, 看了的書記不住, 但堅持讀書, 所有讀過的書都化作了你的精神養料。

一個人的閱讀, 無疑打上了他個性的烙印。 職業特點、性格傾向、興趣愛好、生活閱歷、朋友影響……都會讓自己的閱讀成為不可複製的“這一個”。

以自己的眼光為標準去衡量別人的閱讀, 是可笑的。 因此, 每一個人也不應該因為別人沒有讀自己讀過的書, 而鄙薄別人。

有些眾所周知的道理, 明明可以用自己的語言, 卻偏要說“德里達(或福柯)說過”,

非如此不能表明自己“學貫中西”。

一個人引用了荷爾德林所謂“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於是大家都說“詩意地棲息……”於是, 詩意蕩然無存。

讀書的重要性, 誰不知道呢?可很多學校(不好意思, 敝校在裝修時也不能免俗)千篇一律地重複狄金森的“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一個人說了“慢慢走, 欣賞啊”(據說是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句話), 於是, 眾人都愛說:“慢慢走, 欣賞啊!”

——“閱讀”, 然後鸚鵡學舌, 語言就這樣變得貧乏而單調。

從來就沒有什麼“必讀書”。 你憑什麼要我“必讀”?

是的, 任何一個從業者, 都必須擁有相關的知識背景, 或者說必須通過閱讀擁有某些知識, 甚至, 作為一個有充實靈魂的人, 也必須閱讀人類共有的精神產品。 但是, 必須擁有知識,

不等於必須讀某一本書。 同樣的知識, 書卻可以有很多選擇。

專家們坐在書齋裡, 開列一串串書單, 然後寫出一篇篇導讀, 居高臨下地“教導”我們要這樣不要那樣……憑著專家的身份指手劃腳, 用自己的閱讀愛好取代別人的閱讀興趣, 甚至用“必讀書目”的名義把自己的審美觀和閱讀觀強加於人――這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思想專制”呢?

推薦是可以的而, 甚至是必要的, 但不可動輒便說“必讀”。 包括我所熱愛的蘇霍姆林斯基。

閱讀的理解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相對之中有絕對, 確定之中有不確定性, 差異之中有同一性。

理解者之間當然有差異,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篇樹葉, 但世界上也沒有完全不相同的樹葉一樣, 理解沒有完全一樣的,但理解也沒有完全不一樣的。

每一個讀者理解到的“哈姆雷特”都是原作的部分意義與讀者前理解結合的產物,屬於相對理解;但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把握到的原作意義(亦即對原作理解一致的部分)的總和,便是絕對理解。

十一

有人買書比讀書積極。滿屋的書不一定讀,裝飾而已。

有人沒有書房,卻通過各種管道博覽群書。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

十二

“有用”的閱讀是需要的,所謂“學以致用”。

但還應該有“沒用”的閱讀――這裡的“有用”“沒用”當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師,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者,除了認真閱讀教育教學專業書,能不能讀一些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書――政治、哲學、經濟、歷史、文學等方面的書?

十三

應該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形態,或者說成為生命的呈現方式之一。

不閱讀,無以生。

十四

呼喚回到古典的閱讀狀態。

網路閱讀是一目十行地流覽,而古典閱讀是一邊讀一邊揣摩,一邊思考,一邊咀嚼……

網路閱讀有存在的價值,但它永遠不可能取代古典的閱讀。

十五

現在教育最令人憂慮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之一,是相當多要求孩子讀書的人,自己卻往往不讀書——比如教師,比如家長。

十六

其實,書房的大小和學問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

我的書房不大,但和我岳父比起來,我的所謂“藏書”算是相當“浩瀚”了——在我岳父家裡,他只有一張老式寫字臺,上面放著幾本《辭源》之類的工具書,然後幾乎就沒有其他藏書了。

三十多年的相處,我深知岳父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書”。他把學問全裝在肚子裡,還需要書房幹什麼?

而我,基本上沒有學問,因此,便把學問全放在書架上。於是,我便有了書房。

十七

特別贊同魯巴金這句話:“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的確,閱讀的目的,不是用別人的知識塞滿自己的大腦,更不是任別人的意志主宰自己的精神,而是讓智慧蕩滌靈魂,用文明點燃思想,讓自己擁有遼闊澄明的胸襟,和一顆自由飛翔的——心!

理解沒有完全一樣的,但理解也沒有完全不一樣的。

每一個讀者理解到的“哈姆雷特”都是原作的部分意義與讀者前理解結合的產物,屬於相對理解;但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把握到的原作意義(亦即對原作理解一致的部分)的總和,便是絕對理解。

十一

有人買書比讀書積極。滿屋的書不一定讀,裝飾而已。

有人沒有書房,卻通過各種管道博覽群書。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

十二

“有用”的閱讀是需要的,所謂“學以致用”。

但還應該有“沒用”的閱讀――這裡的“有用”“沒用”當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師,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者,除了認真閱讀教育教學專業書,能不能讀一些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書――政治、哲學、經濟、歷史、文學等方面的書?

十三

應該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形態,或者說成為生命的呈現方式之一。

不閱讀,無以生。

十四

呼喚回到古典的閱讀狀態。

網路閱讀是一目十行地流覽,而古典閱讀是一邊讀一邊揣摩,一邊思考,一邊咀嚼……

網路閱讀有存在的價值,但它永遠不可能取代古典的閱讀。

十五

現在教育最令人憂慮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之一,是相當多要求孩子讀書的人,自己卻往往不讀書——比如教師,比如家長。

十六

其實,書房的大小和學問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

我的書房不大,但和我岳父比起來,我的所謂“藏書”算是相當“浩瀚”了——在我岳父家裡,他只有一張老式寫字臺,上面放著幾本《辭源》之類的工具書,然後幾乎就沒有其他藏書了。

三十多年的相處,我深知岳父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書”。他把學問全裝在肚子裡,還需要書房幹什麼?

而我,基本上沒有學問,因此,便把學問全放在書架上。於是,我便有了書房。

十七

特別贊同魯巴金這句話:“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的確,閱讀的目的,不是用別人的知識塞滿自己的大腦,更不是任別人的意志主宰自己的精神,而是讓智慧蕩滌靈魂,用文明點燃思想,讓自己擁有遼闊澄明的胸襟,和一顆自由飛翔的——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