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鎮西:教育不是拿給別人欣賞的

引自鎮西茶館

陪一位來看我的老朋友轉校園, 自然給他談起學校的一些事。 他認為好多做法“富有創意”——比如, 在我們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的塑像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偉岸形象, 而是一直坐在凳子上和一個小男孩面對面地講故事的愛心老師(見上圖)。 他不停地讚歎同時又不停惋惜:“怎麼不找媒體宣傳呢?這些做法多麼令人欣賞啊!”我說:“為什麼要宣傳呢?教育又不是拿給別人欣賞的!”

我曾經在《中國教育報》上發文, 希望寧靜而樸素的辦學, 聲明“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謝絕參觀”。 這讓很多人不解:“學校辦好了,

人家要來參觀學習, 有什麼不可以呢?學校之間互相欣賞, 彼此借鑒, 不很好嗎?”我的回答還是:“教育不是拿給別人欣賞的!”

但有意無意把教育當“欣賞品”來打造的人還真不少。 每當需要“展示教育成就”的時候, 比如大型迎檢呀或有重要領導來視察呀等等, 有的學校總會提前一個月兩個月或更早做準備:先聲奪人的展板, 眼花繚亂的櫥窗, 操場千人的吟誦, 流光溢彩的演出……當然, 還有被精心“提煉”出來的一套一套的“理念”, 這些理念又總是通過整齊而富有修辭美感的語句表達出來, 諸如“以什麼什麼為導向, 以什麼什麼為核心, 以什麼什麼為基礎, 以什麼什麼為宗旨”或“以什麼促進什麼, 以什麼打造什麼, 以什麼推動什麼,

以什麼提升什麼”(前一句最後一個詞, 是後一句開頭的詞)云云。 總之讓人感覺, 教育原來可以做得如此具有“觀賞性”!

恕我直言, 上述拿給別人(領導和媒體)欣賞的“教育”其實並不是教育本身, 那些花裡胡哨的玩意兒也不是學校的常態。 師生們心裡都明白, 別管校長在彙報時如何四言八句地吹著學校“特色”學校的“創新”如何如何, 那是說給領導與媒體聽的。 人家欣賞之後, 校園歸於沉靜, 大家該幹嘛還幹嘛。 平時還是和所有學校一樣:上課、備課、作業、考試……毫無“欣賞價值”可言。 但教育本來就是這麼樸素。

不知什麼時候起, 有兩個詞進入了教育領域:“包裝”和“炒作”。 這與學校對發展目標的定位有關——學校究竟是為誰發展的?如果是為孩子的成長而發展,

那麼無論做什麼, 孩子天天在學校都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哪需要“包裝”和“炒作”呢?只有眼光對外(輿論)對上(領導), 才需要“包裝”給別人看見, 需要“炒作”讓人家知道。 按這個邏輯, 教育自然別是做來給別人欣賞的。 而善於包裝, 熱衷炒作, 這似乎是某些校長眼裡“打造名校”的一條“規律”。

都說現在的教育很浮躁很功利。 芝麻大點事兒, 有的校長也會很有“市場敏銳感”地想到媒體, 想到“提升形象”“彰顯特色”“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唯獨很少想到本校老師和孩子不是有實實在在的成長與收穫。

回到那個樸素而深刻的問題:學校的一切是為誰而存在的?我又自然想到了2008年秋天我參觀過的帕夫雷什中學。 按今天的眼光看,

蘇霍姆林斯基當年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以及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成長等等方面的探索實踐, 是多麼“極富創意”呀, 又是多麼“前衛”呀!但帕夫雷什中學一直沒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因為蘇霍姆林斯基不但謝絕“宣傳”, 而且他刻意讓學校保持一種世外桃源一般的寧靜。 在他看來, 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而不是別人。

是的, 教育不是對“外”的, 而是對“內”的——只要教師幸福並且成功, 只要孩子快樂並且成長, 就足夠了。 有沒有媒體的追捧無所謂, 有沒有領導的題詞沒關係。 因為教育不是拿給別人欣賞的。

2015年2月22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