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宕昌:李小全搬遷記

李小全搬遷記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周者軍

1月18日, 對宕昌縣兩河口鎮羅灣和山背兩個深度貧困村來說, 是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 當天上午, 這兩個村的30戶群眾不僅拿到了發放給他們的新居鑰匙和大米、清油等慰問品, 而且終於從50多公里外的大山, 搬到了縣城的新樓房裡。

“縣裡派專車接我們, 大家只拿了些衣服就從祖祖輩輩居住的大山裡搬了下來。 ”在掛著“樹新風入新宅安新家從此走向康莊大道, 挪窮窩換窮業斬窮根今後告別窮鄉僻壤”橫幅的社區裡, 新搬來的154名村民激動萬分。

“從山旮旯裡又黑又破的土牆房,

搬進了縣城裡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真像做夢一樣。 感謝黨、感謝政府!我們是第一批, 之後剩下的人都要陸續搬到這裡。 ”羅灣村63歲的搬遷戶李小全一邊帶記者參觀新房, 一邊激動地說, 之前一家四口人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的破舊房子裡, 因為常年燒柴, 家裡到處都被煙熏得黑乎乎的。 如今, 不僅住上了77平方米裝修好的房子, 而且政府給新房配備了沙發、電視、床等傢俱和家電, 拎包就能入住。 “以前要是老伴跟我說, 如果有一天能住進城裡的樓房該多好, 我肯定會說她白日做夢。 如今, 美夢真的變成了現實!”李小全激動地說。

兩河口鎮羅灣和山背兩個村坐落在坡度很陡的高半山上, 背靠著巍峨、險峻的平年梁,

山上多半是石頭, 很少的地也是祖祖輩輩在石頭間刨出來的。 而一些小地塊, 上面是薄薄一層土, 下面是石頭, 遇到大雨, 原先還長莊稼的地, 會頃刻間被沖刷得不見蹤影。 因為土地瘠薄, 能種的農作物不多, 多少年來,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靠天吃飯、土裡刨食, 過著異常貧困的日子。

雖說兩個村距山下的212國道只有6公里多, 可陡峭的山路步行最少也得1個半小時, 村裡人的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是驢。 因為平地很少, 村裡人建的房子都是人畜兩用, 樓上住人, 樓下養牲畜。 大多數人家的房子都已建了三四十年, 不少都成了危房。

李小全一家也不例外。 靠著僅有的3畝貧瘠土地, 一家人熬過一個又一個春秋, 日子始終沒有什麼起色。

由於家裡貧困, 李小全的兩個兒子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了, 如今兩個兒子都過了30歲, 還都沒有娶上媳婦。

“我原以為這樣的日子要過一輩子, 但這些年村裡先是修了路, 後又通上了自來水, 駐村幫扶工作隊走村入戶, 精准識別貧困對象。 扶貧幹部詳細瞭解致貧原因, 認真謀劃脫貧思路。 幫扶單位和幹部積極牽線搭橋, 爭取專案資金……村裡的條件慢慢好起來了, 讓我看到了希望。 ”

去年8月, 一則消息在羅灣村和山背村引起了轟動:“兩個村要整村異地扶貧搬遷了!”

“是真的嗎?”“羅灣村和山背村共282戶1166人的搬遷, 絕非小事”“如果真要搬, 搬到哪裡去?”“搬下山了, 靠什麼生活?孩子又要到哪裡上學?”……

一時間, 村民們議論紛紛。

李小全說, 從那之後, 駐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 動員村民們通過參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招工、縣內安置等方式搬下山。 而一系列優惠政策, 逐漸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多少年了, 終於要搬到城裡住了。 ”李小全說, 當村幹部拿來搬遷協議時, 他和老伴毫不猶豫簽上了名字。

1月19日, 在新家住了一晚上之後, 一大早, 李小全就和老伴、兒子坐班車趕回村子, 拆除自家的房屋。

站在破舊的老房子門口, 李小全拿起鋤頭, 用全身的力量砸向破舊的土牆。 隨後, 老伴、兒子和前來幫忙的鄰居也一起加入到拆房的隊伍當中。

“拆掉老房子, 開始新生活。 ”望著住了幾十年的房子, 李小全笑眯眯地說。

老房子拆除後, 兩河口鎮將對宅基地進行土地整理,

然後建成農業示範區;對搬進城後的村民, 縣裡提供公益性崗位, 解決村民就業問題;搬遷群眾原有土地繼續保留, 鎮裡統一規劃, 統一建設生產周轉用房, 支持大家退耕還林發展花椒產業;村裡還要組建專業合作社, 村民可以用土地入股, 年底進行分紅……

宕昌縣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有效解決拆遷戶今後面臨的問題。

“搬下山, 只要我們肯幹, 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李小全憧憬著未來的生活, 幸福的笑容在冬日陽光下顯得格外燦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