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衛計委:產科醫療供給“緊平衡”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 各地的婦幼醫療資源都面臨一場大考。 不過, 日前, 北京商報記者從列席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北京市衛計委主任雷海潮處獨家獲悉, 根據統計, 在度過了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生育高峰後, 2017年全年北京出生人口數量已經出現回落, 產科醫療資源供給能力處於“緊平衡”的狀態。 而為了增強北京的兒科服務能力, 北京除了引導二級以上醫院恢復或建設兒科之外, 還初步確定了北京兒童醫院新院區落地城西的計畫。

據市衛計委統計資料顯示, 2016年, 北京新生兒數量為28萬,

其中“二孩”占比約為30%, 當時,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預計2017年、2018年北京每年出生人口數量將保持在30萬左右。 “實際上, 今年北京出生人口雖然處於高位狀態, 但是總量已較2016年有所減少, 婦幼醫療資源的供應壓力有所緩和。 ”

另有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北京全市共辦理生育服務登記的435866例,其中“一孩”259196例, “二孩”176670例。 以此計算, 生育服務登記中“一孩”占比仍略高於“二孩”近兩成。

而就在不久前,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披露的去年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卻呈現出與北京不同的趨勢。 從全國範圍看, 去年“一孩”出生數量整體明顯下降, “二孩”占出生人口數超過五成。 具體來說, 去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 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準,

是2000年以來歷史第二高值, 其中“二孩”出生人數同比增加162萬人, “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 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然而, 受“一孩”出生數量下降較多影響, 去年我國整體出生人口仍同比下降了63萬人。

李希如表示, 近年來, 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育齡婦女人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2017年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 其中20-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近600萬人。 同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婦女初婚和初育年齡呈現不斷推遲的趨勢, 婦女生育意願也有所下降。

不過, 即便如此, 每年數十萬的新生兒醫療服務需求對於北京的婦幼醫療資源來說仍然是一項難言輕鬆的任務。 雷海潮介紹, 現在北京產科服務能力基本可以適應患者需求,

但兒科服務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目前, 北京已經確定在社區培養100名兒科醫生, 使得全科等其他專業醫生具備更強的兒科服務能力。 此外, 北京已出臺政策引導二級以上公辦醫院設置兒科, 鼓勵支持民辦醫療機構辦兒科。 ”雷海潮介紹。

對於傳言多年卻遲遲未落地的北京兒童醫院新院區, 雷海潮透露, 雖然還在論證, 但總的方向已基本確定, 將位於西城區的北京兒童醫院進一步向城西發展。

此前業界曾有觀點稱, 對於醫院來說, 兒科不賺錢、不受重視已成為部分地區的一種醫療行業“潛規則”。 對此, 雷海潮表示, 市衛計委建議財政部門參照婦科的思路對營收能力相對較弱的兒科進行補貼。

他介紹, 目前北京為鼓勵醫療機構將空置床位用於產科, 減少因增設產科床位產生的經濟損失, 確定了按照每天200元/床的力度向醫療機構進行支持。

而放眼北京整體醫療資源的疏解、佈局調整, 雷海潮建議設定一個更為“寬鬆”的建設標準。 目前, 北京現有知名醫院的占地面積都十分有限, 大多都不足100畝, 衛生機構用地非常緊張。 雷海潮表示, “目前, 在中心城區醫院向副中心疏解的過程中, 我們就提出綜合醫院要按照總規模200畝以上、150平方米/床占地面積的標準建設, 現在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就是高於這個標準設定”。

原標題:衛計委:北京產科醫療供給“緊平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