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繼Tesco和ASOS,純英血統的瑪莎百貨也全線退出中國

話說, 這個月對於擁有純正英國血統的瑪莎百貨(Marks&Spencer)註定是不普通的一個月。

因為它繼2016年11月宣佈關閉中國內地所有實體店之後, 這個月又正式關閉它在天貓上的網上商店, 並且還要出售在港澳的零售業務。

至此, 在英國作為著名服裝和食品零售連鎖商的瑪莎正式結束它在中國闖蕩的悲情之路。

生活在英國的小夥伴們一定對瑪莎不陌生。

它成立於1884年, 是英國零售絕對的實力派。

在上個世紀早期, 瑪莎百貨以出售純英國製造產品而聞名, 並成為英國第一家稅前利潤超過10億英鎊的零售商。

朕還有身邊的小夥伴都是它家的死忠粉。

他家的零食, 比如開心果味餅乾、金盒松露巧克力, 堪稱經典, 每次回國都要帶幾包送人!

這樣一個英國老牌企業在入駐中國市場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 也是很慘烈了...

其實從中國鎩羽而歸的英國企業並不只有瑪莎一個。

在此之前, 它在英國的“同行”樂購(Tesco)

和英百瑞(Sainsbury’s)也都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

Tesco2004年進駐中國, 2013年宣佈131家門店將與國內的第二大超級連鎖超市華潤萬家合併,

結束在華近十年的獨立經營。

相比Tesco, Sainsbury’s就比較慘了, 可以說是“聲勢浩大的來, 悄無聲息的走”。

2015年9月它浩浩蕩蕩要入駐天貓的新聞還能搜到

但是從去年8月開始它就不再更新商品, 並在店鋪首頁宣佈暫停歇業。

誰知過了兩個月沒出任何聲明,

店鋪就這麼悄咪咪的關掉了...

即使在網上還能搜到它在中國留下的一些痕跡, 但是點進連結直接顯示找不到相關店鋪...

而跟Sainsbury’s一樣“慘”的還有英國的時尚電商ASOS.

成立於2010年的ASOS,不僅有自己的品牌, 還銷售800多個設計師品牌, 當屬英國第一大時尚零售電商, 業務遍佈美國和歐洲等多個市場。

但是自從2013年成立中文網站以來,ASOS在中國一直經營不善。

直到2016年4月退出中國市場,ASOS中國區業務一共虧損了860萬歐元。

而停止在中國本土運營,還讓ASOS承擔了1000萬鎊的一次性關閉成本及400萬鎊的運營虧損…

從瑪莎到ASOS,這些英國企業在本土市場都是數一數二的“領頭羊”,為什麼在中國行路就如此艱難呢...

純英血統太傲嬌,認知度不高

就拿瑪莎來說吧,它在2008年就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店。

但是和其他高調進入中國的國外品牌不同的是,它保持了英國“傲嬌低調”的傳統,單純地認為可以靠商譽進行口碑傳播,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銷。

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至少朕在國內的小夥伴在聽到瑪莎的時候,都是黑人問號臉。

只有之前在英國留學或旅遊過的小夥伴,才知道瑪莎是英國很有名的百貨公司。

這也難怪它明明它橫跨食品、家居和服裝領域,但是在中國,大家對它的印象就是“賣衣服”的...

相比之下保健品品牌荷柏瑞(Holland and Barrett)就在代購的“宣傳下 ”靠著幾樣熱銷保健品成功的打入了中國市場。

即使有人可能不知道這個牌子,但是很少不知道它家那幾樣熱門產品。

再加上有貝嫂和凱特王妃這些國人熟知的英國名人為它爆燈,自然就很容易以此作為噱頭打入國內市場了。

對中國文化、管理不瞭解

不瞭解中國文化也是這些企業的一大硬傷。

在英國,大型的Tesco都會開在離市中心較遠的郊區。

但是在中國這套就完全行不通,雖然郊區場地大、停車位多,但是國內很多城市交通擁堵、出行不方便的消費者通常只會就近消費。

而Tesco在中國卻沿襲了在英國的模式,把大量的超市都建在郊區...

在這一點上英國的咖啡連鎖品牌咖世家(Costa)就比較有先見之明。

剛進駐中國時,它選擇的是合資經營模式,合作方則是國內大型零售企業。

和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加上還可以參照星巴克這個在中國發展很順的競爭對手,Costa自然就比較接地氣了。

雖然它給人的感覺,是在保持品質的情況下儘量模仿星巴克...但至少在中國水土還比較服...

反觀Tesco在進駐中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高層都是“洋面孔 ”。雖然植入了純正的英式基因,但很明顯對中國人不太行得通...

沒站穩腳跟就急著拓展

這點也是這些鎩羽而歸的英國企業的一個通病。

瑪莎繼2008年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店後,還沒站穩腳跟,便急於進入長三角的二線城市,以至於兩邊的發展都無暇顧及,最終只能以關店收場。

ASOS2013年建立的中文網站才剛起步,2014年年初就緊接著入駐天貓…

Tesco更是因為擴張速度太快,出現了過度投資卻回不了本的情況...

話說回來,這些英國企業無論在本土多麼成功,無論曾經在歷史上多麼輝煌,進入中國市場後都吃了不少虧。

是要保持品牌特色還是要當地市場,對它們來說貌似是個千古難題。

但即使有這些前車之鑒,也抵消不了中國市場對它們的巨大誘惑,還是有一波接著一波英國企業照樣進駐中國。

吃瓜群眾們就搬好板凳,準備好瓜子,看看它們在中國如何大顯身手吧~

業務遍佈美國和歐洲等多個市場。

但是自從2013年成立中文網站以來,ASOS在中國一直經營不善。

直到2016年4月退出中國市場,ASOS中國區業務一共虧損了860萬歐元。

而停止在中國本土運營,還讓ASOS承擔了1000萬鎊的一次性關閉成本及400萬鎊的運營虧損…

從瑪莎到ASOS,這些英國企業在本土市場都是數一數二的“領頭羊”,為什麼在中國行路就如此艱難呢...

純英血統太傲嬌,認知度不高

就拿瑪莎來說吧,它在2008年就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店。

但是和其他高調進入中國的國外品牌不同的是,它保持了英國“傲嬌低調”的傳統,單純地認為可以靠商譽進行口碑傳播,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行銷。

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至少朕在國內的小夥伴在聽到瑪莎的時候,都是黑人問號臉。

只有之前在英國留學或旅遊過的小夥伴,才知道瑪莎是英國很有名的百貨公司。

這也難怪它明明它橫跨食品、家居和服裝領域,但是在中國,大家對它的印象就是“賣衣服”的...

相比之下保健品品牌荷柏瑞(Holland and Barrett)就在代購的“宣傳下 ”靠著幾樣熱銷保健品成功的打入了中國市場。

即使有人可能不知道這個牌子,但是很少不知道它家那幾樣熱門產品。

再加上有貝嫂和凱特王妃這些國人熟知的英國名人為它爆燈,自然就很容易以此作為噱頭打入國內市場了。

對中國文化、管理不瞭解

不瞭解中國文化也是這些企業的一大硬傷。

在英國,大型的Tesco都會開在離市中心較遠的郊區。

但是在中國這套就完全行不通,雖然郊區場地大、停車位多,但是國內很多城市交通擁堵、出行不方便的消費者通常只會就近消費。

而Tesco在中國卻沿襲了在英國的模式,把大量的超市都建在郊區...

在這一點上英國的咖啡連鎖品牌咖世家(Costa)就比較有先見之明。

剛進駐中國時,它選擇的是合資經營模式,合作方則是國內大型零售企業。

和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加上還可以參照星巴克這個在中國發展很順的競爭對手,Costa自然就比較接地氣了。

雖然它給人的感覺,是在保持品質的情況下儘量模仿星巴克...但至少在中國水土還比較服...

反觀Tesco在進駐中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高層都是“洋面孔 ”。雖然植入了純正的英式基因,但很明顯對中國人不太行得通...

沒站穩腳跟就急著拓展

這點也是這些鎩羽而歸的英國企業的一個通病。

瑪莎繼2008年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店後,還沒站穩腳跟,便急於進入長三角的二線城市,以至於兩邊的發展都無暇顧及,最終只能以關店收場。

ASOS2013年建立的中文網站才剛起步,2014年年初就緊接著入駐天貓…

Tesco更是因為擴張速度太快,出現了過度投資卻回不了本的情況...

話說回來,這些英國企業無論在本土多麼成功,無論曾經在歷史上多麼輝煌,進入中國市場後都吃了不少虧。

是要保持品牌特色還是要當地市場,對它們來說貌似是個千古難題。

但即使有這些前車之鑒,也抵消不了中國市場對它們的巨大誘惑,還是有一波接著一波英國企業照樣進駐中國。

吃瓜群眾們就搬好板凳,準備好瓜子,看看它們在中國如何大顯身手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