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旅行青蛙火了——年輕人的集體孤獨感

最近, 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在朋友圈中刷屏, 男男女女都養起了青蛙。 因為節奏緩慢, 絕大多數時間不需要操作, 這款遊戲也被網友戲稱為“佛系養蛙”。

與曾經流行的電子寵物相比, “旅行青蛙”的不同之處在於你幾乎不用怎麼操作——青蛙在家時靜靜地觀賞萌萌的它, 青蛙外出旅行時靜靜地等待它寄回來的明信片, 整個過程相當“佛系”。

靜靜等候的時間過多, 於是不少玩家就趁著這些時間不斷給自己“加戲”。 “住在宮崎駿畫風式的木制小屋裡, 青蛙背對著我奮筆疾書在寫什麼, 為什麼不給我看,

是不是遭遇了什麼煩心事, 說出來我好安慰你呀?”等等。 與其說玩家是在“加戲”, 不如說是現實的壓力讓他們不敢奢望太多, 而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一隻虛擬的青蛙上。

戲如人生, 遊戲也在折射玩家的人生境況。 由於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 不少在大城市裡打拼的年輕人面臨著孤獨感、渺小感、無力感等問題, 互聯網上的虛擬社交環境也進一步放大了這些問題。 所以“葛優癱”“雲養貓”“旅行青蛙”等等社會文化現象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難怪英國政府會“史無前例”地創設了“孤獨大臣”這一部長級職位, 來解決國人的孤獨感。

當然, 如果僅僅是因為孤獨, 可能這只小青蛙還不至於紅到現在這個程度。 養蛙的過程, 不僅是為了排遣孤獨, 更能體會到一種沒有負擔感的親密關係。 有很多年輕人在玩遊戲時將自己代入為“老父親”“老母親”的角色, 直把“蛙”當“娃”, 並非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娃可養, 而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養娃, 不可避免給人帶來一種負擔感, 心理上的操心、物質上的付出、各種育兒知識的學習,

讓初為人父母者想想都頭大。 但是遊戲裡的養蛙就不同了, 既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對孩子的牽掛、“蛙兒子”帶來的點滴驚喜, 也無須為其付出過多精神和物質上關心——想起來了就逗逗它, 沒想起來也可以好幾天不管, 它要麼在專心幹自己的事, 要麼就去雲遊四海了。 這種不需要負責的輕鬆感, 甚至是“相忘於江湖”的親子關係, 恰是現實生活絕無可能實現的。

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街上, 沒有人希望自己看過去是一隻孤獨的小青蛙, 我們都渴望能在千變萬化的互聯網世界和現實世界裡尋覓到一份具有歸屬的充實感和安全感。 因此, 我們不妨學會既能在獨處中反思、冥想, 又能在公共生活中合作、競爭,

這種享受孤獨生活又融入群體的怡然自得的能力不正是現代生活該有的姿態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