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水庫除險加固的湖南實踐:從“心腹大患”到安全保障

除險加固後的寧鄉縣紅旗水庫。

鳳凰縣錫皮水庫除險加固後, 成為當地豐收的保障。

柳德新 楊建

去冬今春, 我省江河湖泊普遍迎來枯水期, 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區水位持續低位運行, 但城鄉供水都得到有效保障。 究其原因, 是我省以水庫為主的水利工程蓄水充足。 據省水利廳統計, 截至2016年12月底, 全省各類水利工程蓄水量比歷年同期均值偏多近20億立方米。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省持續大規模的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

近年來, 在水利部支援和省委、省政府領導下, 全省上下勵精圖治, 全力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治理工作。 截至目前, 我省已完成11351座病險水庫(其中小型水庫11062座)除險加固任務。

全省除病去險後的水庫, 累計增加防洪庫容27.72億立方米, 新增或恢復興利庫容51.9億立方米, 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276.19萬畝。 在2016年汛期中, 儘管暴雨洪水過程不斷, 但全省未潰一庫一壩, 且水庫險情大幅減少, 昔日的病險水庫已不再是當地的沉重包袱, 紛紛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源泉。

一、責任上肩, 治理“心腹大患”

“兩山夾一凹, 中間好築壩。 ”水庫壩址選擇的特殊性, 決定了水庫在發揮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通航等綜合作用的同時,

其安全性也是異乎尋常的重要:一旦潰壩, 洪水將一瀉而下, 勢不可擋。

湖南水系發達、水網密佈, 各類水庫多達14121座, 占全國水庫數量的七分之一, 水庫總數居全國第一。 “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積病成險。 ”省水利廳廳長詹曉安介紹, 我省水庫大多建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受當時條件所限, 設計和施工標準偏低, 運行數十年後, 普遍存在大壩滲漏嚴重、溢洪道未完建、輸水管漏水等影響水庫安全的隱患。 因此, 湖南的病險水庫數量也居全國首位。

“水庫, 就像頂在頭上的一盆水。 ”在湖南日報2011年開展的《水利三湘·湖南水情調查》大型系列報導中, 湖南日報記者曾到訪位於新化縣石衝口鎮的青塘水庫, 只見壩頂泥濘不堪,

雜草叢生, 大壩外坡一層一層塌陷, 病險重重:壩基漏水、滲透變形, 下游壩坡右端土體軟化, 溢洪道崩塌, 涵管斷裂錯位。 這座庫容為23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 儼然一顆“定時炸彈”。 住在青塘水庫壩體下方的村民曾青山說:“大雨天, 晚上睡覺都不放心, 總擔心大壩會垮。 ”2010年5月的大暴雨中, 青塘水庫大壩出險, 他就在屋後的山上搭了一個簡易棚子。 “如果晚上雨太大, 一家人就睡到棚子裡去。 ”與曾青山有同樣擔憂的還有下游3700多人。

“頭頂一盆水”, 是威脅, 也是責任。 根除“心腹之患”, 除險加固是治本之策。

水庫無保安, 發展無保障!2011年, 省政府與國家水利部、財政部簽訂責任狀, 承諾在2015年底之前完成國家規劃內1070座小Ⅰ型和9049座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

約占全國除險加固水庫總任務的1/5。

責任上肩, 任務下沉。 省政府與14個市州、14個市州與各縣市區層層簽訂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責任書。 省政府成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領導小組, 並將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作為為民辦實事專案推進, 要求各地切實履行政府主體責任, 落實建設資金, 強化工作措施。

一紙責任書, 是一張沉甸甸的軍令狀, 一道決戰決勝的總攻令!一場規模空前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攻堅戰就此在三湘四水全面打響!

二、機制創新, 確保進度和品質

要在短短5年時間內, 全省完成10119座水庫除險加固任務, 平均每年要有2000餘座水庫摘去“病險”帽子, 這是此前建設任務的10多倍。

陡增的水庫除險加固建設任務, 也帶來了“成長的煩惱”:專案點多、面廣、線長,建設任務重,時間要求緊,管理難度大,進度怎麼抓?品質如何保?資金哪裡來?作為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管部門,省水利廳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部門,創新建管機制,協同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兩手發力,既確保進度、品質,也嚴防“水庫除險,思想垮壩”。

——集中財力,多管道籌集資金。除了中央財政支持以外,大規模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案建設也需要大量的省級配套資金。我省儘管財力有限,但水庫除險加固事關群眾安危,省委、省政府態度堅決:“集中財力,優先辦好民生大事!”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我省將小型水庫建設資金作為財政支援重點,政府債券、土地出讓收益、水利建設基金優先用於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僅2015年,就有11.78億元的省級補助資金投入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治理。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和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的通知》,確定了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定額補助、統籌使用、地方負責、限期完成、確保安全”的原則,由市、縣自主創新建設管理模式,督促各市州、縣市區限期消除水庫險情。長沙市對每座水庫按50萬元的標準進行配套,不足部分由縣市區財政兜底;岳陽市落實2060萬元市級配套資金,對轄區內每座水庫補助5萬元;祁陽縣投入專項建設資金4040萬元,對全縣101座小Ⅱ型水庫實施“百庫工程”……

——整合資源,破解建設市場力量不足難題。平均每年要完成2000餘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如果按以前每個水利項目開工前都組建一個專案法人的老辦法,水利部門即使全部人馬上陣,也根本顧不過來,這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此,我省在全國率先推出對中小型水利工程實行集中建設管理模式,即按照建設權和監督權分開的原則,在縣市區成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由建設管理中心全面履行工程建設期專案法人職責。這種集中建管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縣市區水利系統建設管理資源,解決了基層水利部門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使其能真正擔負起水利建設的重任,得到水利部高度評價並在全國推廣。在對小型病險水庫實施集中建設的同時,考慮到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工藝複雜,省水利廳積極探索工程建設代建制和總承包制,即:將水庫建設管理的具體事務交由市場專業公司承擔,專案法人騰出手來專注于合同管理、品質監督和資金籌措等。

——加強監管,確保水庫工程品質安全。為了確保工程品質安全,省水利廳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案中普遍實行飛行檢查,即通過採取不定期、不通知、臨時確定檢查路線、隨機選擇檢查物件、直接奔赴檢查現場的方式,對水庫建設工地進行品質和安全抽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情況同樣和企業信用聯繫起來,並對相關單位責任人進行約談。省水利廳委託協力廠商機構,對全省在建的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案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相關單位立行立改。2015年,湖南省水利工程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在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啟動,實行全過程電子化、投標人資金帳戶“虛擬化”、投標實名化、評審“暗標”化,有效防止圍標、串標等行為。針對已除險加固的水庫在汛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在全省開展“回頭看”工作,要求各地重點檢查隧洞底板、邊牆及連接部位等薄弱環節。辰溪縣水利局聘請協力廠商對水利專案開展驗收檢測,責令相關施工單位對11座小型水庫的原底涵封堵進行返工,其中1座水庫推遲一年驗收。

三、“藥到病除”,水庫成為安全保障

“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輕了災害損失……”2016年7月30日,長江防總對我省防汛抗洪取得階段性勝利予以通報表揚。

與此前的大水年相比,還是那些江河,還是超警戒、超保證甚至超歷史記錄的洪水,還是防汛抗洪這個主題,但2016年變了模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省近年持續大規模的水庫除險加固建設,為防汛抗洪減災提供了基礎支撐。

數量眾多的病險水庫,此前每到汛期險象環生,猶如一顆顆“定時炸彈”。各類水庫經過除險加固,在大壩安全有了保障的同時,水庫攔洪錯峰功能也得以“重生”。2016年7月,全省一度有473座水庫溢洪,但只有8座水庫出現險情,且全部得到有效控制。而1998年,洪水損壞中小型水庫1243座,1座小Ⅱ型水庫垮壩。

一庫水,一倉糧。水庫“除病去險”後,灌溉能力大幅增強。在2013年特大乾旱中,全省除險加固後的各類水庫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1100多萬畝。衡南縣鬥山橋水庫以前存在大壩滲漏、內外坡沉陷等險情,長期控制蓄水。在國家投資1180萬元,對鬥山橋水庫實施大壩防滲、內外坡整修加固、溢洪道及涵洞加固後,鬥山橋水庫敞開“肚子”蓄水,在大旱中以其寶貴的水資源為下游5.23萬畝水稻提供了豐收保障。

不少水庫還拓展了供水功能。以前,我省大多數水庫以灌溉功能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水庫需要同時向城鎮供應工業和生活用水。我省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時,強化水庫供水功能。除險加固後,全省各類水庫供水人數由465萬人增加到近千萬人,日供水總量達268萬立方米。常德市對作為飲用水源的水庫進行全面整治,建成122個以水庫為水源地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106.9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病險水庫經過修繕後,不僅抗旱、灌溉和供水效益顯著,生態功能也進一步增強。大量的水庫除險加固後,成為鄉村旅遊熱點。

病險水庫,“藥到病除”。水庫除險加固的湖南實踐,寫在豐收的三湘大地上,鐫刻在受益群眾的心底裡!

也帶來了“成長的煩惱”:專案點多、面廣、線長,建設任務重,時間要求緊,管理難度大,進度怎麼抓?品質如何保?資金哪裡來?作為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管部門,省水利廳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部門,創新建管機制,協同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兩手發力,既確保進度、品質,也嚴防“水庫除險,思想垮壩”。

——集中財力,多管道籌集資金。除了中央財政支持以外,大規模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案建設也需要大量的省級配套資金。我省儘管財力有限,但水庫除險加固事關群眾安危,省委、省政府態度堅決:“集中財力,優先辦好民生大事!”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我省將小型水庫建設資金作為財政支援重點,政府債券、土地出讓收益、水利建設基金優先用於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僅2015年,就有11.78億元的省級補助資金投入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治理。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和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的通知》,確定了一般小Ⅱ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定額補助、統籌使用、地方負責、限期完成、確保安全”的原則,由市、縣自主創新建設管理模式,督促各市州、縣市區限期消除水庫險情。長沙市對每座水庫按50萬元的標準進行配套,不足部分由縣市區財政兜底;岳陽市落實2060萬元市級配套資金,對轄區內每座水庫補助5萬元;祁陽縣投入專項建設資金4040萬元,對全縣101座小Ⅱ型水庫實施“百庫工程”……

——整合資源,破解建設市場力量不足難題。平均每年要完成2000餘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如果按以前每個水利項目開工前都組建一個專案法人的老辦法,水利部門即使全部人馬上陣,也根本顧不過來,這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此,我省在全國率先推出對中小型水利工程實行集中建設管理模式,即按照建設權和監督權分開的原則,在縣市區成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由建設管理中心全面履行工程建設期專案法人職責。這種集中建管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縣市區水利系統建設管理資源,解決了基層水利部門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使其能真正擔負起水利建設的重任,得到水利部高度評價並在全國推廣。在對小型病險水庫實施集中建設的同時,考慮到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工藝複雜,省水利廳積極探索工程建設代建制和總承包制,即:將水庫建設管理的具體事務交由市場專業公司承擔,專案法人騰出手來專注于合同管理、品質監督和資金籌措等。

——加強監管,確保水庫工程品質安全。為了確保工程品質安全,省水利廳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案中普遍實行飛行檢查,即通過採取不定期、不通知、臨時確定檢查路線、隨機選擇檢查物件、直接奔赴檢查現場的方式,對水庫建設工地進行品質和安全抽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情況同樣和企業信用聯繫起來,並對相關單位責任人進行約談。省水利廳委託協力廠商機構,對全省在建的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專案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相關單位立行立改。2015年,湖南省水利工程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在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啟動,實行全過程電子化、投標人資金帳戶“虛擬化”、投標實名化、評審“暗標”化,有效防止圍標、串標等行為。針對已除險加固的水庫在汛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在全省開展“回頭看”工作,要求各地重點檢查隧洞底板、邊牆及連接部位等薄弱環節。辰溪縣水利局聘請協力廠商對水利專案開展驗收檢測,責令相關施工單位對11座小型水庫的原底涵封堵進行返工,其中1座水庫推遲一年驗收。

三、“藥到病除”,水庫成為安全保障

“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輕了災害損失……”2016年7月30日,長江防總對我省防汛抗洪取得階段性勝利予以通報表揚。

與此前的大水年相比,還是那些江河,還是超警戒、超保證甚至超歷史記錄的洪水,還是防汛抗洪這個主題,但2016年變了模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省近年持續大規模的水庫除險加固建設,為防汛抗洪減災提供了基礎支撐。

數量眾多的病險水庫,此前每到汛期險象環生,猶如一顆顆“定時炸彈”。各類水庫經過除險加固,在大壩安全有了保障的同時,水庫攔洪錯峰功能也得以“重生”。2016年7月,全省一度有473座水庫溢洪,但只有8座水庫出現險情,且全部得到有效控制。而1998年,洪水損壞中小型水庫1243座,1座小Ⅱ型水庫垮壩。

一庫水,一倉糧。水庫“除病去險”後,灌溉能力大幅增強。在2013年特大乾旱中,全省除險加固後的各類水庫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1100多萬畝。衡南縣鬥山橋水庫以前存在大壩滲漏、內外坡沉陷等險情,長期控制蓄水。在國家投資1180萬元,對鬥山橋水庫實施大壩防滲、內外坡整修加固、溢洪道及涵洞加固後,鬥山橋水庫敞開“肚子”蓄水,在大旱中以其寶貴的水資源為下游5.23萬畝水稻提供了豐收保障。

不少水庫還拓展了供水功能。以前,我省大多數水庫以灌溉功能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水庫需要同時向城鎮供應工業和生活用水。我省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時,強化水庫供水功能。除險加固後,全省各類水庫供水人數由465萬人增加到近千萬人,日供水總量達268萬立方米。常德市對作為飲用水源的水庫進行全面整治,建成122個以水庫為水源地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106.9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病險水庫經過修繕後,不僅抗旱、灌溉和供水效益顯著,生態功能也進一步增強。大量的水庫除險加固後,成為鄉村旅遊熱點。

病險水庫,“藥到病除”。水庫除險加固的湖南實踐,寫在豐收的三湘大地上,鐫刻在受益群眾的心底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