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今日舉行 頒出五大獎項

人民網北京1月29日電 作為2018年中國科學傳播界的首場年度盛事, 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主辦, 人民網承辦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揭曉活動今日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 活動現場依次揭曉了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2017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2017年十大網路科普作品、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宣佈“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引爆公眾朋友圈

在2017年, 這些公眾知曉度極高、引發媒體廣泛報導傳播和全民性討論的“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你一定不曾錯過:2017全國各地科普日精彩紛呈, 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 中國高鐵新成員“復興號”亮相, 國之重器“風雲衛星”領跑全球,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

“一箭雙星”成功發射, 量子衛星科學實驗獲重大突破, AlphaGoZero戰勝AlphaGo,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節目掀起熱潮, 喜迎十九大·科技創新熱詞解析系列報導。

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是對2017年重大科技事件的盤點, 這些事件不僅引發媒體廣泛報導傳播, 更是面向公眾的解疑釋惑, 促進公眾瞭解前沿科技動態, 理解科學。

北京工商大學校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九屆常委會科普專委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揭曉“典贊·2017科普中國”2017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點亮科普明燈

食品健康領域向來是流言傳播的“重災區”, 在2017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中, 除“月球背面有外星人”以外, 其他流言均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在食品、醫學兩個領域肆虐:紫菜是塑膠做的、多吃主食死得快、滴血能“測癌”……2017年, 科普工作者及時有效地對這些流言進行闢謠, 形成科學權威結論, 並通過各個平臺廣泛傳播。

“紫菜是黑色塑膠袋做的”“肉鬆是棉花做的”“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會產生癌物質”“多吃主食死得快”“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長期喝豆漿會致乳腺癌”“同時吃螃蟹和柿子會中毒”“滴血能‘測癌’”“‘骨髓捐獻’會影響健康”“打疫苗會破壞免疫系統”及相關闢謠資訊入選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

“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科普自媒體樹立傳播標杆

作為首次設置的獎項, “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體”的含金量可見一斑。 獲得該榮譽的自媒體被主辦方認為具有“互聯網+科普”的創新精神, 具有原創精神, 可以做到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正確引導網路的輿論生態。

“2017年十大網路科普作品”揭曉(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網路科普作品彙聚科普精華

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科學權威的科普作品總是能抓住人的眼球,在過去的一年中,這些有趣的科普作品,在引導公眾科學理解國家科技戰略佈局精髓、瞭解重大科技進展與突破、滿足公眾對科技前沿的探知需求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被授予“2017年十大網路科普作品”的分別是電視節目《奇幻科學城》、《加油!向未來》,動畫作品《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二十四節氣”系列手繪動畫,科學脫口秀作品“科學我最辣”,H5作品《說說身邊的謠言》,科普音訊作品《科普有道》,科普視頻作品《重現化學》《核電科普——核電站到底有多危險?》《天舟一號:太空補給排頭兵》。

“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揭曉(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示範傳播之道

“專業權威、文采斐然、熱心科普”或許是“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共有的標籤。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足跡覆蓋全國各地,在全國33個省的1600多個市、縣演講了23000多場,聽眾超過800多萬人次,該團體被授予“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特別獎。

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分別授予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註冊營養師顧中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鄭州大學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陳小兵,《博物》雜誌策劃總監、科普作者張辰亮,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徐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孫怡(小雨姐姐)和《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

2017年,這些科普工作者們積極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創作,傳播科學權威的科普知識,傳播內容貼近大眾需求、通俗易懂,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為科普發光發熱,被授予“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典贊·2017科普中國”打造科學傳播的經典活動

2017年11月,中國科協面向社會徵集2017年度具有科學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人物、事件、流言榜、網路科普作品及科普自媒體,累計收到近500份申報材料。經專家初評、網路投票和大資料輿情分析,最終由終評專家評委會評審出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十大網路科普作品和十大科普自媒體。

“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盤點年度科學傳播典範,融匯科學傳播業界智慧,彰顯科普中國品牌文化,有利於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責編:高黎明、張希)

“2017年十大網路科普作品”揭曉(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網路科普作品彙聚科普精華

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科學權威的科普作品總是能抓住人的眼球,在過去的一年中,這些有趣的科普作品,在引導公眾科學理解國家科技戰略佈局精髓、瞭解重大科技進展與突破、滿足公眾對科技前沿的探知需求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被授予“2017年十大網路科普作品”的分別是電視節目《奇幻科學城》、《加油!向未來》,動畫作品《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二十四節氣”系列手繪動畫,科學脫口秀作品“科學我最辣”,H5作品《說說身邊的謠言》,科普音訊作品《科普有道》,科普視頻作品《重現化學》《核電科普——核電站到底有多危險?》《天舟一號:太空補給排頭兵》。

“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揭曉(翁齊羽/人民網)

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示範傳播之道

“專業權威、文采斐然、熱心科普”或許是“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共有的標籤。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足跡覆蓋全國各地,在全國33個省的1600多個市、縣演講了23000多場,聽眾超過800多萬人次,該團體被授予“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特別獎。

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分別授予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註冊營養師顧中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鄭州大學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陳小兵,《博物》雜誌策劃總監、科普作者張辰亮,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徐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孫怡(小雨姐姐)和《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

2017年,這些科普工作者們積極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創作,傳播科學權威的科普知識,傳播內容貼近大眾需求、通俗易懂,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為科普發光發熱,被授予“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典贊·2017科普中國”打造科學傳播的經典活動

2017年11月,中國科協面向社會徵集2017年度具有科學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人物、事件、流言榜、網路科普作品及科普自媒體,累計收到近500份申報材料。經專家初評、網路投票和大資料輿情分析,最終由終評專家評委會評審出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十大網路科普作品和十大科普自媒體。

“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盤點年度科學傳播典範,融匯科學傳播業界智慧,彰顯科普中國品牌文化,有利於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責編:高黎明、張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