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級英雄電影永恆的主題為什麼是“選擇”?

有沒有人會做一個選擇做一輩子?

一般在這個時代, 一個蛋糕選擇超過5分鐘就能發個“選擇困難症”的朋友圈了。

怎麼會有人做一個選擇搖搖擺擺耗費一輩子。

有的, 而且小編告訴你。 很多!

曾經看過一句話, 很認同:“人生中最壞的事, 是和讓自己倍感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

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有關愛情的話語, 但其實, 它是在說選擇。

人生的選擇就是這樣。 不同的選擇, 會帶來不同的人生。

之前看過一個狗血十點檔, 一個六七十歲的婆婆, 都是在和媳婦抱怨自己的丈夫, 哭訴自己“無數次忍無可忍”的幾十年的婚姻生活。

她用了一輩子來思考關於婚姻的選擇。

如果此刻就問年輕熱血的你, 你也許會說:“不, 我絕對不會像那些人一樣到了生命最後的階段才後悔之前沒有做出果斷的人生選擇。 ”

那太好了, 記住你此刻的決心——因為馬上就要開始感受到臉疼了。

在遇到“這一切都不是我要的”現實衝突這種問題裡, 內心的防禦機制和適應系統會發揮作用。

然後我們會逐漸忘記真正的自己, 逐漸適應這種衝突——逐漸在溫水裡煮死那顆曾經活蹦亂跳的心。

不信?提一個問題

面對艱難的選擇, 你是以下哪個態度?

1.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去思考、糾結而錯過你可以做出抉擇的時機或者一直不選擇以免選到爛牌?

2.還是在一種真正的思考之後(設定最長期限), 做出你鄭重的選擇, 執行並且承擔選擇的結果?

看起來, 大部分人都會選第二種方法。

但實際上, 有很多人面對選擇是用的第一種態度——在糾結如何選擇和逃避自己做出選擇中, 活著。

存在主義哲學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話:我選擇,

我承擔, 我自由。

如果用第二種方法, 即一定會做出選擇, 那麼無論選擇A還是B, 只要做出了選擇, 你就必須承擔由此而來的結果。

很多雞湯文會告訴大家一個簡單又深刻的道理——

世間本無對錯, 也沒有絕對好壞, 其實選擇A還是B都沒有什麼關係。

別那麼畏懼選擇的結果,

執著于選擇的完美。

道理看似明白, 我們卻做不到。

而且往往會被解讀成為“將就”。

可是這裡的A和B, 在遇到人生重大又難以抉擇的時刻, 往往代表的是要麼順從, 要麼改變。 不是A, 就是B。

太多的人, 在遇到選擇題的時候, 都想做出沒有負面的選擇, 因為害怕犯錯, 是人類的通病。

蛋糕不知道選哪個味道——想選到最好吃的。

花多點錢買個經典的還是買一個時下能用的——因為不確定。

男朋友要上進還是有錢的——不知道該把未來壓在哪裡最好。

可是很多人其實並不願意承擔結果:因為害怕承擔選擇的結果中負面的部分, 不想承擔完成選擇帶來的痛苦、壓力或者代價,擔心自己犯錯,擔心自己的選擇導致壞結果,所以就遲遲——長久地幾年或者十幾年幾十年地,不做出選擇。

那麼根據存在主義的這句話,願意承擔結果而做出選擇的人,可以活得自由,即使這個結果裡面有不好的部分。

但本身就沒有選擇是絕對完美的。

既然沒有完美,那麼承擔結果,做出選擇,獲得自由,當然是面對選擇的最佳態度。

而害怕承擔結果,妄想有完美的結局,害怕犯錯,不願意由自己主動來做出重大選擇的人,他當然就失去了這種自由。

這種自由,就是擁有自己生命的自由,也是你的生命能量得以流動的自由。

害怕選擇的人,其實是不願意負起對自己的生命的責任。

人生這個遊戲其實很公平。

不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去承擔自己的選擇,因而就會失去自由。

因為他只能活在他人造成的局面和他人的選擇裡,讓渡了自己的權利。

這樣的人很多,而且從表面看,可能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會對你說,我過得不錯。

因為長久沒有嘗到自由的滋味的人,長久放棄為自己做出選擇的人,會遺忘內心和自由、自我相關的體驗。

到那個時候,他也就不會覺得特別難受了。因為人總是在為了讓自己顯得“自洽”而在找各總各樣的理由去合理化自己。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會選擇2,而更多的人行為上是1。

我們所看的英雄系列電影,裡面所探討的,也是選擇與承擔的問題。

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所以我們更喜歡看別人去選擇,去承擔。

有很多早期90年代的臺灣電視劇的某些情節就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選擇問題。

比如《一簾幽夢》男男女女愛情糾葛的故事,他愛她,卻選擇不說,她愛他卻又不敢。

拉拉扯扯,然後就開始了大家都落不著好的四角戀,每個人都過得很淒慘。

每天擔心這擔心那,過著沒有安全感的日子。

最後導致攤牌後每個人都有一大堆的理由。

由於選擇,或沒有選擇的選擇,最後“一簾幽夢”變成“變態一家人”的故事;

這些言情劇渲染的都是多麼偉大的情操,小時候看不明白。

現在我可以理解了,因為其實這些男女主角,都害怕做出選擇,他們都要躲在“高尚情操”的後面,躲在我要為別人考慮的背後。

至於這種高尚情操是否真的能為他人、能為你在乎的想保護的人帶來幸福,他們並沒有去認真詢問過、調查研究過。

所以,這其實是個內心的幌子。

我不是說犧牲自我去為他人謀幸福這不高尚。

我說的是,很多人,不是真的在為他人謀幸福,而是躲在了為他人考慮的後面,不敢自己去選擇,不敢承擔自己的生命。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總是在抱怨一種環境、糾結選A還是選B,又總是表現出自己非常為難沒法選擇只能擱置不理的人。

他一定不會說,我是很軟弱,他會說,我現在還不能選,是因為——後面是一長串不得已的理由。

而且這種理由還往往頗為“高尚”,這個理由中間,肯定有他人。

做不出選擇的人,其實早已選定了自己的立場。

那就是我將自由放在別人手上,因為我不想對我自己負起責任。

這種不知道選A還是選B的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雙重趨避式衝突】,小筆記本抄起來。

他是心理衝突的一種,舉個例子你們就懂了。

在那些情感博主的私信箱都會有這種求助:

一個女孩想和戀愛長跑的男友結婚,但是父母反對,希望她能出國念書發展條件更好的男友——如果執意和男友結婚,父母會不開心,得到一好一壞兩個後果;

如果聽從父母,男友只能分手,父母開心了,自己不樂意,還是一好一壞兩個結果。

女孩內心很衝突,找不到答案,這就是雙重趨避衝突。

通常來說,結局通常也很常見。

這個女孩,會一直在無法選擇,不知道怎麼辦的迷茫中生活、糾結、難受,這種找不到方向的內心狀態下,她一直無法以積極的態度來規劃自己的未來和生活。

她和男友的戀情看不到未來,變得越來越多問題和傷害,她對父母也越來越多潛在的怨恨,對父母的感情彆扭而矛盾。

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選擇,結果可能不是你要考慮的最重要的東西,而是無論什麼結果,長期不做選擇將自己置於內心衝突中,或者讓自己一直逃避麻木,才是糟糕的。

你會失去目標、失去生命的能量。

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任何選擇和我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也無法預測它對他人的人生最終是怎樣的影響。沒有人能就尚未發生之事帶來準確的預言。

真正愚蠢的人不是做了不好的選擇,而是不選擇。

把時間和能量都浪費在糾結、煎熬、衝突和逃避中。

最後把生命的陽光都耗成陰影。

如果你覺得選擇很艱難,讓自己保持清醒——

生活不是不給你選擇,而是你只想要一個只有好的部分沒有不好的部分的選擇,所以你接受不了、承擔不了、做出不了任何選擇。

如果你害怕犯錯,把不選擇當作選擇,那是你的軟弱,也仍然是你的決定,這個決定導致的一切後果,仍然是你承擔的,不是生活和世界或者他人的問題。

不要一直活在內心衝突中,或者一觸即破的平靜裡。

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決定你的人生的,從來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你是誰。

有很多人做選擇花了一生的時間,耗費掉一生也沒有為自己做出過一個真正的選擇。

我希望那些人中,沒有你。

願你煎熬之中,總能做出選擇

不想承擔完成選擇帶來的痛苦、壓力或者代價,擔心自己犯錯,擔心自己的選擇導致壞結果,所以就遲遲——長久地幾年或者十幾年幾十年地,不做出選擇。

那麼根據存在主義的這句話,願意承擔結果而做出選擇的人,可以活得自由,即使這個結果裡面有不好的部分。

但本身就沒有選擇是絕對完美的。

既然沒有完美,那麼承擔結果,做出選擇,獲得自由,當然是面對選擇的最佳態度。

而害怕承擔結果,妄想有完美的結局,害怕犯錯,不願意由自己主動來做出重大選擇的人,他當然就失去了這種自由。

這種自由,就是擁有自己生命的自由,也是你的生命能量得以流動的自由。

害怕選擇的人,其實是不願意負起對自己的生命的責任。

人生這個遊戲其實很公平。

不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去承擔自己的選擇,因而就會失去自由。

因為他只能活在他人造成的局面和他人的選擇裡,讓渡了自己的權利。

這樣的人很多,而且從表面看,可能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會對你說,我過得不錯。

因為長久沒有嘗到自由的滋味的人,長久放棄為自己做出選擇的人,會遺忘內心和自由、自我相關的體驗。

到那個時候,他也就不會覺得特別難受了。因為人總是在為了讓自己顯得“自洽”而在找各總各樣的理由去合理化自己。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會選擇2,而更多的人行為上是1。

我們所看的英雄系列電影,裡面所探討的,也是選擇與承擔的問題。

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所以我們更喜歡看別人去選擇,去承擔。

有很多早期90年代的臺灣電視劇的某些情節就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選擇問題。

比如《一簾幽夢》男男女女愛情糾葛的故事,他愛她,卻選擇不說,她愛他卻又不敢。

拉拉扯扯,然後就開始了大家都落不著好的四角戀,每個人都過得很淒慘。

每天擔心這擔心那,過著沒有安全感的日子。

最後導致攤牌後每個人都有一大堆的理由。

由於選擇,或沒有選擇的選擇,最後“一簾幽夢”變成“變態一家人”的故事;

這些言情劇渲染的都是多麼偉大的情操,小時候看不明白。

現在我可以理解了,因為其實這些男女主角,都害怕做出選擇,他們都要躲在“高尚情操”的後面,躲在我要為別人考慮的背後。

至於這種高尚情操是否真的能為他人、能為你在乎的想保護的人帶來幸福,他們並沒有去認真詢問過、調查研究過。

所以,這其實是個內心的幌子。

我不是說犧牲自我去為他人謀幸福這不高尚。

我說的是,很多人,不是真的在為他人謀幸福,而是躲在了為他人考慮的後面,不敢自己去選擇,不敢承擔自己的生命。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總是在抱怨一種環境、糾結選A還是選B,又總是表現出自己非常為難沒法選擇只能擱置不理的人。

他一定不會說,我是很軟弱,他會說,我現在還不能選,是因為——後面是一長串不得已的理由。

而且這種理由還往往頗為“高尚”,這個理由中間,肯定有他人。

做不出選擇的人,其實早已選定了自己的立場。

那就是我將自由放在別人手上,因為我不想對我自己負起責任。

這種不知道選A還是選B的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雙重趨避式衝突】,小筆記本抄起來。

他是心理衝突的一種,舉個例子你們就懂了。

在那些情感博主的私信箱都會有這種求助:

一個女孩想和戀愛長跑的男友結婚,但是父母反對,希望她能出國念書發展條件更好的男友——如果執意和男友結婚,父母會不開心,得到一好一壞兩個後果;

如果聽從父母,男友只能分手,父母開心了,自己不樂意,還是一好一壞兩個結果。

女孩內心很衝突,找不到答案,這就是雙重趨避衝突。

通常來說,結局通常也很常見。

這個女孩,會一直在無法選擇,不知道怎麼辦的迷茫中生活、糾結、難受,這種找不到方向的內心狀態下,她一直無法以積極的態度來規劃自己的未來和生活。

她和男友的戀情看不到未來,變得越來越多問題和傷害,她對父母也越來越多潛在的怨恨,對父母的感情彆扭而矛盾。

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選擇,結果可能不是你要考慮的最重要的東西,而是無論什麼結果,長期不做選擇將自己置於內心衝突中,或者讓自己一直逃避麻木,才是糟糕的。

你會失去目標、失去生命的能量。

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任何選擇和我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也無法預測它對他人的人生最終是怎樣的影響。沒有人能就尚未發生之事帶來準確的預言。

真正愚蠢的人不是做了不好的選擇,而是不選擇。

把時間和能量都浪費在糾結、煎熬、衝突和逃避中。

最後把生命的陽光都耗成陰影。

如果你覺得選擇很艱難,讓自己保持清醒——

生活不是不給你選擇,而是你只想要一個只有好的部分沒有不好的部分的選擇,所以你接受不了、承擔不了、做出不了任何選擇。

如果你害怕犯錯,把不選擇當作選擇,那是你的軟弱,也仍然是你的決定,這個決定導致的一切後果,仍然是你承擔的,不是生活和世界或者他人的問題。

不要一直活在內心衝突中,或者一觸即破的平靜裡。

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構成,決定你的人生的,從來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你是誰。

有很多人做選擇花了一生的時間,耗費掉一生也沒有為自己做出過一個真正的選擇。

我希望那些人中,沒有你。

願你煎熬之中,總能做出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