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微信向“高仿”小程式說不 打假需多方合力

所謂人紅是非多, 小程式前腳剛宣佈日活用戶達到1.7億, 後腳就陷入“賣假”疑雲。 近期有媒體報導, 一批“野生”小程式打著電商的幌子, 公然宣傳、售賣所謂的高仿、精仿商品。

當然, 微信的反應也很迅速, 很快就給出了應對措施, 雷厲風行地下架了875個違規小程式, 並表示對此類行為“絕不姑息容忍”, 在註冊、審核通道及搜索上都會進行相應限制, 同時還不忘呼籲用戶積極舉報。

不得不承認, 互聯網的開放讓假貨現象變得更加複雜, 也讓打假變得更加困難。 但也應看到, 在網路打假上, 責任不是只屬於一方的,

假貨問題涉及多方環節, 應由各方一起治理維護。

網路打假, 需各方共同治理

自去年1月正式上線, 小程式的日活使用者數已經達到1.7億, 聚集在小程式上的企業和個人開發者超過了100萬, 已上線的小程式數量達到58萬個, 接入的協力廠商平臺也已超過2300家。

隨著小程式熱度的持續走高, 一些謀求個人私利的不法之人和群體自然也盯上了眼前的這塊“肥肉”。

一直以來, 假貨侵權都是令各大電商、互聯網平臺頭疼的問題, 電子商務的崛起, 方便了消費者的同時, 也讓假貨找到了滋長的溫床。 為了打擊假貨問題, 不論是政府、平臺或協力廠商機構都採取了大量措施, 但目前互聯網平臺上的假貨問題依然嚴峻。 其實不難理解屢禁不絕的網路售假問題, 互聯網開放的特性, 加上龐大的用戶群體, 難免魚龍混雜, 對於各方監管來說必定是個不小的挑戰。

由此可見, 作為平臺運營方, 微信的壓力必然也是不小。 好在微信的立場倒是挺堅決, 對以假貨為首的黑產一直都是嚴厲打擊、零容忍的態度。

像此次面對“高仿”小程式的冒頭, 微信更是鉚足了勁集中力量打假, 不僅一口氣永久下架了800多款違規小程式, 同時在搜索上做出限制, 以遮罩類似關鍵字的方式來防止售假小程式被使用者搜索到, 並且在註冊和審核通道進行嚴格限制, 從源頭上杜絕違規小程式。

不過我們也應該明白, 打假需要全民行動, 除了平臺方的努力, 開發者和用戶也需做到自覺抵制, 尤其是開發者作為影響小程式健康生態的第一重要的關鍵因素。 小程式相對較低的開發門檻適合生活服務類線下商鋪以及非剛需低頻應用的轉換, 意在惠及眾多開發人員和企業, 鼓勵創新, 但這並不能成為鑽空子的藉口。 開發者有義務肩負起開發合規程序的重任, 增強自律意識, 不應急功近利, 片面追求短期利益。

打假工作, 任重而道遠

網路黑產氾濫成災, 不僅威脅到用戶的個人權益, 亦破壞了網路生態環境, 影響到互聯網企業的正常經營, 侵犯企業利益, 成為社會“公害”。 國家多次強調,

互聯網不能成為犯罪的溫床, 不應有雙重標準, 在打擊黑產的問題上, 微信也向來是決不手軟。 自2015起, 微信便推出了品牌維權平臺, 該平臺將用戶舉報的假貨線索與具有鑒假能力的品牌方(即商標權人)進行對接, 將線索推送給接入的品牌方, 根據品牌方鑒定回饋對違規帳號執行處罰。 據瞭解, 目前共接入國內外知名品牌方130多家, 覆蓋品牌超過400個, 合計處理違規帳號超過6萬個。

然而伴隨網路黑產向集團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也需要意識到打擊網路黑產不是一個人的戰鬥,監管部門、互聯網平臺、商家企業、應用開發者和廣大網友應一起攜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共同對抗網路黑產,方能提高打擊效率和打擊面,為我們的互聯網打造一個健康、良性的生態環境。

然而伴隨網路黑產向集團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也需要意識到打擊網路黑產不是一個人的戰鬥,監管部門、互聯網平臺、商家企業、應用開發者和廣大網友應一起攜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共同對抗網路黑產,方能提高打擊效率和打擊面,為我們的互聯網打造一個健康、良性的生態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