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3D技術將給醫學和患者帶來更多驚喜

唐都醫院3D列印研究中心利用3D列印技術1:1列印病人患病部位模型。 陝西日報通訊員 梁沐攝

日前,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孫嗣國教授團隊利用3D列印人工椎體植入手術拯救了一個花季少女,

這個手術案例是西北地方首例, 對於今後西北地方乃至全國的人體負重骨組織置換治療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就像孫嗣國教授所說, 骨科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微創化、智慧化、數位化, 要達到精准治療, 離不開3D技術的輔助。

醫學和工科的結合已經成為醫療技術獲得突破的重要方向。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3D列印研究中心的曹鐵生教授, 曾指導多個外科科室先後完成3D列印鈦合金胸骨置換術、3D列印胡桃夾支架植入術、3D列印鈦合金肋骨植入術、4D列印氣管外懸吊支架植入術等多項世界首例3D列印技術與外科聯合的手術。 可以說, 隨著3D列印技術在臨床醫學的應用與普及,

將為醫生提供更高效的診療手段, 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降低成本和治療風險。

3D列印專業的術語是“增材製造”(Additice Manufacturing), 是指通過層層疊加粉末狀金屬或塑膠等可黏合材料製造實體的技術。 相較于傳統製造方式, 它更適合製作小批量定制化的產品。 我們較為熟悉的可能是3D列印的汽車、玩具、機器人等傳統的製造業應用, 多涉及模型製備、工業設計、零部件製造等領域。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 3D列印技術就已經開始在生命醫學科學領域應用, 到目前為止, 其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體外模型與器具、個性化假體與內置物、可降解組織工程支架以及器官列印。 從非生物相容性到生物相容性, 從不可降解到可降解,

從非活性到活性, 3D列印技術在醫療中正逐步發展為個體化和精准化。

隨著3D列印技術的逐步成熟, 其在醫療領域特別是骨腫瘤個體化重建領域有更為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依據國家增材製造委員會的規劃, 2025年3D列印行業將推動個體化替代物全面進入臨床應用, 屆時90%的骨質替代物實現個體化修復。 同時, 增材製造再生組織(血管、骨組織等)部分進入臨床應用。 而3D列印技術在藥理模型中也將獲得大量應用, 包括個性化藥物、細胞列印、加速藥物研發等等。

3D生物列印技術的產生和臨床應用的發展, 無疑是醫學和患者的福音。 如今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甚多, 據估算, 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約1萬例。 由於器官捐獻有限, 絕大部分病患只能長期等待, 一些人因得不到及時移植而失去生命。 隨著3D生物列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在不久的將來, 如果能夠列印出患者所需的各種人體器官, 那麼將有無數患者獲得新生, 這對於他們來說, 是科技發展帶來的重生。

當然一項前沿科技事物的產生, 必須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 3D生物列印技術仍然處於不斷提高完善的過程中。 比如要讓打出來的細胞能夠存活並建立起自己的營養系統, 目前已成為多個科研機構正在攻克的難題。 孫嗣國教授、曹鐵生教授合作完成的這例手術, 不僅證明了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的,

而且能夠獲得很好的療效。 當下, 科技創新已成為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一個跨時代的技術創新, 3D生物列印技術有理由讓政府為其研究與發展提供幫助。 這樣做不僅有益於科技發展, 也有益於生命保護。 (張英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