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山西臨縣:黨員幹部齊上陣 “紅棗保衛戰”助力脫貧攻堅

“總書記對我們深度貧困地區的深深牽掛, 讓我們基層黨員幹部深受感動、備受鼓舞。 我們一定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

擼起袖子加油幹, 解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寒冬十月, 記者走進山西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呂梁市臨縣採訪探尋, 到農村, 進農家, 耳聞目睹黨員幹部牢記總書記囑託, 上下同心合力改寫貧窮歷史、創建臨縣模式、大打紅棗保衛戰的壯舉。

臨縣, 山連山, 峁連峁, 千山逶迤, 溝壑縱橫, 耕地貧瘠,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一位專家曾經在這裡考察後說:“這個地方根本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 一代一代人在這塊土地上頑強地繁衍生存下來真是個奇跡!”條件差, 人口多, 所以擁有65萬人口的臨縣的歷史, 曾在一個“窮”字上寫就。 多少年來, 貧困大縣的帽子像一塊無形的巨石壓的當地幹部群眾喘不過氣來。 據統計顯示,

臨縣貧困人口多年來一度占呂梁市貧困人口總數的1/3左右、占山西的1/10左右。 1987年就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定貧困縣, 2012年又被省政府確定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試點縣。 在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期間, 全縣減少貧困人口近17萬人, 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54.8%下降到2015年底的24.8%。

“對於臨縣這樣深度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生存條件差的大、多、差的‘窮’地方來說, 牢記總書記囑託, 就是要啃‘硬骨頭’、蹚‘深水區’、打‘攻堅戰’, 必須夯實基礎補短板, 下功夫做好紅棗產業扶貧大文章, 努力培育接地氣、可複製、有特色、帶動性強的產業, 才能摘掉戴了數十年的這頂貧困大縣的帽子, 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縣委書記張建國深有體會地說。

作為山西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臨縣, 今年以來, 全縣圍繞89個貧困村退出、3.5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著力在深化精准、全面突破上下功夫, 各項重點工作提標加速, 攻堅深度貧困堡壘。 圍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

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學習傳達, 五易其稿、反復完善, 研究制定出臺了《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的實施方案》和《關於“四聚焦四確保”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實施方案》, 這兩個《實施方案》, 深化細化實化省委21條政策舉措、市委“三五工程”, 結合縣情實際, 制定出臺了28條超常規舉措, 形成全縣攻堅深度貧困的行動綱領。

在“紅棗保衛戰”中, 不斷提升加工轉化能力, 將棗樹確定為“縣樹”, 設立紅棗產業局, 創立“臨縣紅棗”公共品牌, 出臺了支持紅棗產業發展的15項優惠政策, 初步形成了“生產有基地、加工有龍頭、銷售有網路、政策有傾斜”的紅棗產業發展格局。 通過書記、縣長為紅棗代言, 舉辦紅棗旅遊文化節、紅棗電商論壇, 參加國內各種博覽會、交易會, 在北京舉辦推介會, 擴大了臨縣紅棗品牌的影響力。

據瞭解, 臨縣位於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 是革命老區、資源富區、貧困山區, 全縣農業資源豐富, 特色產品薈萃, 尤以盛產優質紅棗著名, 被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臨縣紅棗歷史悠久,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棗樹栽植,目前,境內還有存活了1400多年的古老棗樹,給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歡樂、給予了希望。臨縣將堅定不移地把紅棗產業做成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做成棗農脫貧致富的惠民產業,在新時代講述新的故事,譜寫新輝煌。

被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臨縣紅棗歷史悠久,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棗樹栽植,目前,境內還有存活了1400多年的古老棗樹,給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歡樂、給予了希望。臨縣將堅定不移地把紅棗產業做成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做成棗農脫貧致富的惠民產業,在新時代講述新的故事,譜寫新輝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