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圍觀丨文藝精品構築遵義精神高地《出山記》記錄貧困鄉村巨大變遷

通過脫貧攻堅戰役, 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 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 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

脫貧攻堅, 這樣一個正在進行的足以彪炳史冊的歷史事件, 吸引著無數有識之士參與其中。 曾經創作過《俺爹俺娘》《鄉村裡的中國》等優秀作品的紀錄片導演焦波, 將目光投向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 他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了極貧鄉鎮——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大漆村脫貧攻堅的故事。

“28年前, 我騎著自行車重走長征路, 經過遵義, 從此與遵義結下不解之緣。 ”《出山記》導演焦波介紹道, “脫貧攻堅這個事情, 是本世紀一個偉大的工程。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 說中國將有幾千萬人走出大山, 這麼一個歷史大事件, 應該值得記錄。 貴州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 ”焦波與遵義市相關領導的想法不謀而合, 於是, 《出山記》這部片子應運而生, 於今年1月25日在北京首映。

村民們演繹自己的故事

《出山記》一片, 全劇沒有一個職業演員、沒有一句劇作家寫出來的臺詞, 完全是真實記錄的鄉村生活, 以影像志的方式反映當下遵義各界在脫貧攻堅當中最鮮活、最真實發生的故事,

來自于老百姓又回到老百姓。

電影圍繞三個人、三條主線展開。

石朝鄉是省裡20個極貧鄉鎮之一, 其中大漆村又是極貧鄉里的貧困村。 申修軍作為大漆村黨總支書記, 在脫貧攻堅政策引導下, 決定帶領大漆村進行脫貧, 邁向小康。 而在這個過程中, 涉及到修路佔用農民的土地和房屋, 還有不少村民思想轉不過彎來, 於是申修軍一戶一戶做工作。 部分村民不理解甚至謾駡攻擊, 申修軍病倒了, 他不顧醫生反對, 繼續開展工作。 最終, 幫助村民搬出大山, 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影片播出後, 申修軍受到了觀眾發自內心的喜愛。 “申修軍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 而是中國7000萬脫貧戰場上千千萬萬個像他一樣付出的人。

”焦波說道。 而申修軍則滿懷感激地表示, “因為《出山記》這部電影, 我也成了‘主角’, 是我一生中沒有想到也不敢想的。 在我們脫貧攻堅的歷程中, 有成績, 但更多的是不容易, 感謝焦波老師把我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在今後的路上, 不管有再多的辛酸和不易, 我們也要堅持當好脫貧攻堅的‘主角’。 ”

《出山記》主要聚焦的是大漆村群眾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該村最高的一個村民組叫泉裡, 這裡風景特別美, 但是交通不便, 非常難走, 特別危險。 但這個村又不符合整體搬遷的政策條件, 只能修路。 從搬遷到不搬遷, 從修路到改道再到修路的過程非常複雜。 影片的第二個人物申學科就是泉裡村的村民。

通過對申學科生活發展變化的記錄展示出該村發展交通的艱難歷程。

影片的第三個人物名叫申周。 他的家符合搬遷的條件, 但他的父親堅決不同意搬, 擔心搬遷離開土地後維持不了生活, 兩代人之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最後通過多方做工作, 一家人終於搬到城裡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拍攝前期採訪中, 申周說:“如果我們這些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來建設家鄉的話, 那我們家鄉早就富起來了。 ” “這樣一個小學沒有畢業的孩子, 思想卻很深邃, 他承載著他們這代人想改變貧困面貌的一種責任和精神。 這也是為什麼把他作為我們主線人物的一個原因。 ”焦波說。

遵義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欣在首映式上致辭

著名攝影家、紀錄片導演焦波和他的團隊在《出山記》首映式現場

真實與時間的力量最能打動人

《出山記》首映後,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高度讚揚,觀影過程中場內不斷響起熱烈掌聲。焦波激動地說:“影片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就要有土壤,而這個土壤就是觀眾,只有觀眾喜歡,才能廣為傳播。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脫貧攻堅是偉大的、為民造福的工程。所以我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既激動又有感悟,特別是看到這些老百姓從山裡搬出來有了自己的產業、富裕起來的時候,心情是特別激動,比我家富裕了還激動。”

“這部影片沒有套路,現實發生的事情就應該現實記錄,隨時的轉向,隨時的調整,不能想當然地去拍一個東西。紀錄片很難去設想,紀錄片的感染力比故事片更強。真實發生的東西比編出來的劇、演員演出來的東西更精彩,所以在《出山記》裡,這幾個主人公的故事和他們的表現都是最真實的,是很難用表演演出來的。我們的原則就是抓住主線,然後忠實記錄真人真事,不會去虛構事件、虛構臺詞。

《出山記》劇照

《出山記》工作照

這個作品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對於作品來說,不管是十幾年、幾年、幾個月,始終是在記錄一個過程。故事也永遠還在發展。片子會結束,但人生的過程不會結束,片子只是記錄人生的一個片斷。創作時間長當然會出來更好的東西,因為時間是有‘重量’的,我的一些片子很樸素,但是依然能夠打動大家,這就是時間的‘重量’在起作用。”

《出山記》引來喝彩不斷

《出山記》首映便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海航控股集團藝術顧問、著名媒體人楊浪,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觀影嘉賓對影片進行了現場點評並予以高度評價。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觀影嘉賓對影片進行了現場點評並予以高度評價

首映式現場,觀眾掌聲不斷

饒曙光說:要一舉把我們七八千萬的貧困人口脫貧,這是多麼偉大的工程,怎麼評價都不為過。像焦波這樣深入到這個正在發生的歷史中,去一天一天、一個人物一個人物、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地去關照,這個行為是非常偉大的。

從事紀錄片的工作者、熱愛紀錄片的年輕人,應該像焦波老師這樣,把自己的鏡頭、自己的激情,包括自己的團隊,放到中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變革中去。我們總說去“吸地氣”,焦波的《鄉村裡的中國》,花了將近400多天的時間,今天我們看到的《出山記》,也花了300多天的時間。焦波的作品,始終把目光和感情聚焦在自己的家族、自己的血緣和中國的農民、中國的歷史,中國正在巨大變化的現實上。紀實的紀錄片不單應該是紀實的,更應該是歷史的。希望像這樣的紀錄片能夠越來越多。

說到“平視”的態度,熟悉焦波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個農民,是一個有知識、有抱負的,對中國農民負責任的農民。他不是站在一個知識份子的立場上,他真是站在他所拍攝的物件的立場上,這一點很難。焦波的的作品直面生活、直面矛盾和衝突,給中國的傳媒人樹立了一個標杆。

白岩松說:《出山記》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態度,最重要的是一種溝通。

為什麼說《出山記》是一面鏡子呢?從國家大的層面來看,脫貧攻堅現在是國家戰略,是硬任務,在這個層面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數字——“又脫貧了一千多萬、幾千萬”等等,但在《出山記》這部片子裡,你終於看到了數字背後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脫貧故事。這面鏡子照得如此生動,讓我們終於意識到脫貧攻堅不僅僅是一個大的方面和龐大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現在,我們的脫貧攻堅正處在關鍵性的時刻,我們更加需要這面鏡子。

《出山記》體現了一種態度。一方面,焦波和他的團隊在製作和拍攝《出山記》的過程中,既不是“俯視”,也不是“仰視”,而始終是“平視”。從骨子裡頭真正的“平視”,這來自于焦波的人生歷練和把這種人生傳遞給所有人的態度,是好的紀錄片必須具有的態度。另外,在這樣一種大時代背景下,到一個村子裡一紮就是這麼長的時間,記錄下來這麼多細節,這種態度也必須點贊,不管幹什麼行業,沒有這種態度談什麼工匠精神?《出山記》就是工匠精神這種態度的結果。

最後也最重要的,《出山記》是一種溝通。在片子裡我們看到,一個村幹部多麼不易,村民更不容易,正在脫貧的人不易,關注脫貧的人要看到這種不易。《出山記》在幹部和群眾之間,在脫貧的人和幫著脫貧的人之間,在遠方和關注遠方的人之間完成了一個溝通。這種溝通不用這種(紀實)生動的方式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剛剛我們的村幹部(主要人物)一走出來,大家歡呼鼓掌,是因為在座的都看到了這件事的不容易。在脫貧攻堅這個過程中又有多少人是這樣的不容易?此時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帶著態度的和“平視”的溝通,謝謝焦波導演和他的團隊。

楊浪說:《出山記》是一種行動,我們在座的人看完這部片子,都應該有一種衝動,以各自的方式來為這場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完這部片子,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精准扶貧。如何實現精准扶貧?我們的紀錄電影工作者用最真實的鏡頭語言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極其複雜和艱難的過程。

從焦波的電影裡可以感受到從骨子裡透出的平民的情懷,這是他的電影帶給我們的最為感動的一個力量。中國現在有五萬塊銀幕,紀錄片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像冊,對紀錄片接受的程度代表了一個國家對電影的認知和電影文化水準。應該為紀錄電影留出更多的空間,相信能跟我們中國人情感發生共鳴的紀錄電影將為更多的觀眾所接受。

編輯:劉曉霞

審核:孟炳祥

遵義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欣在首映式上致辭

著名攝影家、紀錄片導演焦波和他的團隊在《出山記》首映式現場

真實與時間的力量最能打動人

《出山記》首映後,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高度讚揚,觀影過程中場內不斷響起熱烈掌聲。焦波激動地說:“影片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就要有土壤,而這個土壤就是觀眾,只有觀眾喜歡,才能廣為傳播。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脫貧攻堅是偉大的、為民造福的工程。所以我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既激動又有感悟,特別是看到這些老百姓從山裡搬出來有了自己的產業、富裕起來的時候,心情是特別激動,比我家富裕了還激動。”

“這部影片沒有套路,現實發生的事情就應該現實記錄,隨時的轉向,隨時的調整,不能想當然地去拍一個東西。紀錄片很難去設想,紀錄片的感染力比故事片更強。真實發生的東西比編出來的劇、演員演出來的東西更精彩,所以在《出山記》裡,這幾個主人公的故事和他們的表現都是最真實的,是很難用表演演出來的。我們的原則就是抓住主線,然後忠實記錄真人真事,不會去虛構事件、虛構臺詞。

《出山記》劇照

《出山記》工作照

這個作品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對於作品來說,不管是十幾年、幾年、幾個月,始終是在記錄一個過程。故事也永遠還在發展。片子會結束,但人生的過程不會結束,片子只是記錄人生的一個片斷。創作時間長當然會出來更好的東西,因為時間是有‘重量’的,我的一些片子很樸素,但是依然能夠打動大家,這就是時間的‘重量’在起作用。”

《出山記》引來喝彩不斷

《出山記》首映便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海航控股集團藝術顧問、著名媒體人楊浪,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觀影嘉賓對影片進行了現場點評並予以高度評價。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觀影嘉賓對影片進行了現場點評並予以高度評價

首映式現場,觀眾掌聲不斷

饒曙光說:要一舉把我們七八千萬的貧困人口脫貧,這是多麼偉大的工程,怎麼評價都不為過。像焦波這樣深入到這個正在發生的歷史中,去一天一天、一個人物一個人物、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地去關照,這個行為是非常偉大的。

從事紀錄片的工作者、熱愛紀錄片的年輕人,應該像焦波老師這樣,把自己的鏡頭、自己的激情,包括自己的團隊,放到中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變革中去。我們總說去“吸地氣”,焦波的《鄉村裡的中國》,花了將近400多天的時間,今天我們看到的《出山記》,也花了300多天的時間。焦波的作品,始終把目光和感情聚焦在自己的家族、自己的血緣和中國的農民、中國的歷史,中國正在巨大變化的現實上。紀實的紀錄片不單應該是紀實的,更應該是歷史的。希望像這樣的紀錄片能夠越來越多。

說到“平視”的態度,熟悉焦波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個農民,是一個有知識、有抱負的,對中國農民負責任的農民。他不是站在一個知識份子的立場上,他真是站在他所拍攝的物件的立場上,這一點很難。焦波的的作品直面生活、直面矛盾和衝突,給中國的傳媒人樹立了一個標杆。

白岩松說:《出山記》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態度,最重要的是一種溝通。

為什麼說《出山記》是一面鏡子呢?從國家大的層面來看,脫貧攻堅現在是國家戰略,是硬任務,在這個層面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數字——“又脫貧了一千多萬、幾千萬”等等,但在《出山記》這部片子裡,你終於看到了數字背後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脫貧故事。這面鏡子照得如此生動,讓我們終於意識到脫貧攻堅不僅僅是一個大的方面和龐大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現在,我們的脫貧攻堅正處在關鍵性的時刻,我們更加需要這面鏡子。

《出山記》體現了一種態度。一方面,焦波和他的團隊在製作和拍攝《出山記》的過程中,既不是“俯視”,也不是“仰視”,而始終是“平視”。從骨子裡頭真正的“平視”,這來自于焦波的人生歷練和把這種人生傳遞給所有人的態度,是好的紀錄片必須具有的態度。另外,在這樣一種大時代背景下,到一個村子裡一紮就是這麼長的時間,記錄下來這麼多細節,這種態度也必須點贊,不管幹什麼行業,沒有這種態度談什麼工匠精神?《出山記》就是工匠精神這種態度的結果。

最後也最重要的,《出山記》是一種溝通。在片子裡我們看到,一個村幹部多麼不易,村民更不容易,正在脫貧的人不易,關注脫貧的人要看到這種不易。《出山記》在幹部和群眾之間,在脫貧的人和幫著脫貧的人之間,在遠方和關注遠方的人之間完成了一個溝通。這種溝通不用這種(紀實)生動的方式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剛剛我們的村幹部(主要人物)一走出來,大家歡呼鼓掌,是因為在座的都看到了這件事的不容易。在脫貧攻堅這個過程中又有多少人是這樣的不容易?此時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帶著態度的和“平視”的溝通,謝謝焦波導演和他的團隊。

楊浪說:《出山記》是一種行動,我們在座的人看完這部片子,都應該有一種衝動,以各自的方式來為這場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完這部片子,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精准扶貧。如何實現精准扶貧?我們的紀錄電影工作者用最真實的鏡頭語言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極其複雜和艱難的過程。

從焦波的電影裡可以感受到從骨子裡透出的平民的情懷,這是他的電影帶給我們的最為感動的一個力量。中國現在有五萬塊銀幕,紀錄片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像冊,對紀錄片接受的程度代表了一個國家對電影的認知和電影文化水準。應該為紀錄電影留出更多的空間,相信能跟我們中國人情感發生共鳴的紀錄電影將為更多的觀眾所接受。

編輯:劉曉霞

審核:孟炳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