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讀李輔《所思所憶七十年》的感想

李天禎

我的老領導李輔書記, 最近將其古稀之作《所思所憶七十年》一書贈我, 認真拜讀之後, 觸動較大、感受頗深。

老領導的人生路曲折坎坷, 風雨陽光。 走過這條走那條, 既有風華正茂時在平遙、襄汾當縣委書記大展宏圖, 做出顯著成績被人譽為清官、好官, 被省裡定為接班人培養的燦爛光環;又有苦難經歷。 用他自己的話說:人未變帽子常變, 一會兒紅, 一會兒黑, 此時重用, 彼時棄用。 即使棄用也要努力做一個好人, 有益於人民的人。

所思所憶家事連著國事, 私事反映公事, 小中見大, 微中顯著。 。 尤其是在平遙工作的情節,

更是讓人動容, 令人敬佩。 赤子之心, 歷歷在目。

李輔書記是三中全會後的一九八一年九月中旬至一九八四年初在平遙任職的, 算起來只有兩年零三個半月, 這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是一瞬間。 但他在勤勞智慧的平遙人民心中, 卻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人們說李輔書記在平遙:“好事、實事做了一件又一件, 件件落實”, 是歷任縣委書記最好的一位。 我那時在縣委辦公室任副主任, 分管文秘兼常委會議記錄。 由於工作關係和他接觸最多, 交心最多, 瞭解最多。 他是我的良師益友, 他的言傳身教, 處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無不影響著我的一生。

所感所想很多, 但用文字表述就顯得力不從心, 現擇影響較深的

列出三條, 也歸納為“三種人”。

一、他是一個勤學、勤思的人

在相處的時間裡, 他的博學、多才和敏捷的思維, 驚人的記憶力, 超前的思想讓人折服。 這些我感到都得益於他勤學勤思。 作為一個大縣的一把手, 白天的公務是繁忙的, 但他每天夜裡堅持讀書, 讀報、看材料, 十二點以前很少熄燈。 對於我們這些身邊工作的同志也要求養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並把看過的材料介紹給我們, 有時還和大家一起交流看法、討論心得。 那一段時間, 縣委辦學習成風, 調研成風, 雖然工作辛苦, 但大家感到收穫很大。 對於提高理論政策水準, 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闊思路, 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裡簡述一下我親身經歷的兩件事, 記得一個星期天,

我在機關裡加班寫材料, 半前晌在院裡看到兩個搞後勤的同志下棋, 於是走過去饒有興趣地看了起來。 不一會他從外邊回來, 見我蹲在那看下棋, 便叫到他的辦公室, 嚴肅地說:有時間不抓緊學習, 你準備一輩子就當個副主任?當時我是不理解, 但事後一想, 他這是真正的關愛呀。 從此, 我再不敢懈怠。 還有一件事是縣委讓我寫西王智公社一年翻兩番的材料。 通過調查座談後, 寫出了初稿讓他過目。 看後問我感覺怎麼樣?我說瞭解的就這些了。 他說“事實寫清楚了, 但深度不夠, 尤其在理論政策上分析的不透”。 於是他和我分析研究起來, 記得當時有一句叫:人教人幹人不幹, 政策調動千千萬, 真是畫龍點睛。 事過二十多年這兩件小事使我不能忘懷,
在以後的工作中得益非淺。 。

二、他是一個勤政、親民的人

平遙以歷史文化名城聞名中外, 明清時期引領晉商輝煌於世。 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 卻是山西的“老大難”。 面對一個經濟窮困, 縣情複雜, 事情難辦的大縣, 怎麼能夠儘快脫貧致富, 改變面貌, 這是擺在剛剛調整後縣委面前的艱巨任務。 李輔書記帶領一班人深入鄉村、企業, 走訪離退休老幹部, 從調查研究入手, 尋找突破口。 二個多月的調研, 縣委認識到:平遙受“左”的影響較深, 折騰的時間較長, 幹部受到的傷害較大, 生產力受到束縛較多, 只有徹底糾正“左”的錯誤, 才能把窮治住, 讓富紮根。 縣委夜以繼日地忙碌著, 這一段時間沒有星期天,

不過節假日, 很快配齊了十一個公社的班子。 同時組織公社幹部到安徽風陽、河南蘭考, 參觀學習。 這無疑對基層幹部的思想解放是一次大的推動。 同時大張旗鼓地宣傳中央農村經濟政策, 農村改革掀起了第一個浪潮。 一九八一年底的短短幾個月, 包產到戶的土地就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平遙要想富, 到底走什麼路?本著“不唯書、不唯上、要唯實”的精神, 在大量調查研究, 徵求各方意見, 反復思考後, 他拿出一個綱領性檔, 即“平遙要想富, 走通六條路”。 在三級幹部會議上做了主題報告後, 反響很大, 成為大家共同的奮鬥目標、全縣人民致富的藍圖。 如何使藍圖變為現實, 二年多來他傾注了全身的心血。 家在太原, 很少回家。 節假日很少休息,走農村、跑基層一般都是我隨行。記得一九八六年春節前後,全國熱播的電視劇《新星》裡,出現這樣的場面,李向南穿著軍大衣,背著軍掛包,騎著自行車和工作人員一起深入廠礦基層瞭解情況、解決問題,那是他的真實寫照。在奶山羊的發展上,他抓了公司加農戶的路子,調整了奶粉廠的班子,擴大生產規模,保障了奶農的銷路;在棉花種植上請全國植棉勞模吳吉昌親自指導,調整種籽,合理種植、地膜覆蓋,增施化肥,科技承包;在社隊企業的發展上,全縣九百多個企業,推行了承包責任制,使不少企業起死回生;在縣辦工業上,推行了工商企業責任制,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發展旅遊業上,注意了古城的保護,提出了“人民古城人民愛,人民古城人民建”的口號,親自找省文物局增加了十萬元的經費,加快了古城牆的維修進度。籌措了近五十萬元,改造了西大街、南大街的馬路,新建了排水排汙系統,老百姓說是為人民辦的善事好事。六條路上,條條灑滿他的汗水。他和縣委一班人的辛勤努力,換來了豐碩成果,致富之花開遍平遙大地。農業連續兩年豐收,糧食年增三千萬至四千萬斤,遞增18%,棉花一九八二年比八一年增產一百五十八萬斤,增長56%;一九八三年又比八二年增產三百萬斤,增長77%,總產量達到了九百萬斤。油料兩年翻兩番,工業扭虧為盈,財政消滅了赤字,還破天荒節餘了二百萬元,成為全省財政收入增收先進縣。農民人均收入增加51%,平遙變了,人民笑了。

他當縣委書記心裡裝著人民,下鄉看到老百姓一日三餐吃糠咽菜,粗糧為主,聯想到機關幹部對細糧的期盼,觸動了他調整種植結構,徹底改變農民生活的決心。他調查了全縣高梁種植的現狀,總結了杜家莊小麥增產的經驗,算了兩者比較效益的大賬,在三幹會上動員大家打破“以糧為綱,高粱為王的”陋習,擴大小麥面積,推廣小麥標準化生產實施方案,大抓小麥生產。一九八三年獲得大豐收,由一九八二年的總產二千五百萬斤,猛增到七千六百萬斤。一九八四年突破一億斤。平遙人民結束了經常吃高粱加榆皮面擦圪鬥的歷史。他平時和離退體老幹部交朋友,請他們獻計獻策;和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承包大戶交朋友,廣樹典型,推廣經驗;和教授專家交朋友,請他們為當地經濟發展出謀支招。他事必躬親,沒有官架子,機關種花,打掃院子,清理垃圾,義務勞動都去參加。人們說他管著大事,辦著實事,真有本事。

三、他是一個清廉、清貧的人

和老領導多年的相處,他的清廉操守是我從政二、三十年來極少見過的,現在說起來都覺得讓人難以置信。他不抽煙、不喝酒,在機關食堂不開小灶,和大家吃的一鍋飯。同事調離開歡送會,參會人員自掏腰包,陪客人吃飯按規定交錢。上級領導托他買點平遙牛肉,還要收錢……,特別是在一九八三年機構改革、縣級和基層班子調整中,幹部變動幅度較大,他嚴格按程式辦事,新進縣委班子成員都是經過公社書記、主任、縣級部委局長民主投票推薦,組織專門人員考察,常委集體審定,報地委審批。沒有跑官的,沒有送禮的,沒有說情的。就此類事情,省委曾專門派工作組調查想找出點問題,結果也是空手而歸。水至清則無魚。像他這樣的人,在當今官場連腳也站不穩,更不用說重用了。

自己身正,對班子也嚴格要求,在縣委內約法八章。即:不准以權謀私;不准搞特殊化;不准開後門、走後門,要秉公辦事;不請客送禮;以務實為本,不搞花架子;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對不正之風要敢於碰硬、敢抓敢管;對中央精神要雷厲風行、堅決貫徹。班子成員要過好 “五關”,即:金錢關、廉潔關、人情關、用權關、用人關。全縣出現了風清氣正、上下使勁、謀大事、求發展的生動局面。

一九八五年後,我被調到了榆次市任付書記、市長。同年他被定為“三種人”,黨籍開了,職務沒了,分配到榆次圖書館當一般館員。真是有緣,我們又能在一起相處了。我經常到圖書館看他,有時也說點寬慰話。他的大度令人敬佩,“不讓當官就當個好人吧”。那時的日子裡,他也工作盡責,儘量發揮自己的作用。新館掃尾、宿舍建設都缺資金。按常理說,這些事都無須他考慮。但事關新館搬遷,職工福利的大事,做好人的本能驅動著他跑政府、跑熟人使資金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圖書館的人分到了夢寐以求的宿舍,他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我在榆次工作了八年,老領導也經常到家裡看我,他從不讓到飯店請他吃飯,坐在家裡吃著老伴做的平遙切圪瘩、烙餅,吃著蝦醬炒豆腐,最多再炒個雞蛋或品嘗一下真正的平遙牛肉,嘮著家常話,有時也在我工作困惑時指點迷津,情深意濃,真是“君子相交其性如水”。

領袖來複去,人民卻活著,只有人民是不朽的。是也,非也,百姓心中的秤是準確的。

光陰流逝,事過境遷,轉眼我們這些人已過古稀。養生專家說:人到老年“老窩、老伴、老底、老友”齊全才會幸福。值得欣慰的是他妻子賢慧、子女孝順、孫輩聰穎、老友互勉,退休金不多但衣食無憂。願老領導健康長壽,享受人生。

其實千百年來,在中國這片沃土上,相襲相侵、劣根深種的有這麼兩句話,一是“好死不如賴活著”;一是“各人自掃門前雪”。第一句讓人失去了血性,第二句讓人失去了公義。自秦以降,歷代專制帝王為了一己之私,裹挾無良文人、顢頇武夫對民族脊樑、士子俠者竭盡屠戮之能事,對芸芸眾生、草根百姓耍盡欺騙之手段,某年之後,達到極致。中國就像一顆大樹,歷史好比其根系,根系發達,枝葉才會繁茂,文明才會綻放。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民主,法制、憲政、自由之花在神州大地開遍之時,李輔書記“三種人”的“莫須有”,將不會出現。

卅年之後,撰寫拙文,並非感恩戴德,實為弘揚正氣、啟迪後人;也為追述往昔,感懷今天,希翼未來,以增加官場正能量。

2013年元月

節假日很少休息,走農村、跑基層一般都是我隨行。記得一九八六年春節前後,全國熱播的電視劇《新星》裡,出現這樣的場面,李向南穿著軍大衣,背著軍掛包,騎著自行車和工作人員一起深入廠礦基層瞭解情況、解決問題,那是他的真實寫照。在奶山羊的發展上,他抓了公司加農戶的路子,調整了奶粉廠的班子,擴大生產規模,保障了奶農的銷路;在棉花種植上請全國植棉勞模吳吉昌親自指導,調整種籽,合理種植、地膜覆蓋,增施化肥,科技承包;在社隊企業的發展上,全縣九百多個企業,推行了承包責任制,使不少企業起死回生;在縣辦工業上,推行了工商企業責任制,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發展旅遊業上,注意了古城的保護,提出了“人民古城人民愛,人民古城人民建”的口號,親自找省文物局增加了十萬元的經費,加快了古城牆的維修進度。籌措了近五十萬元,改造了西大街、南大街的馬路,新建了排水排汙系統,老百姓說是為人民辦的善事好事。六條路上,條條灑滿他的汗水。他和縣委一班人的辛勤努力,換來了豐碩成果,致富之花開遍平遙大地。農業連續兩年豐收,糧食年增三千萬至四千萬斤,遞增18%,棉花一九八二年比八一年增產一百五十八萬斤,增長56%;一九八三年又比八二年增產三百萬斤,增長77%,總產量達到了九百萬斤。油料兩年翻兩番,工業扭虧為盈,財政消滅了赤字,還破天荒節餘了二百萬元,成為全省財政收入增收先進縣。農民人均收入增加51%,平遙變了,人民笑了。

他當縣委書記心裡裝著人民,下鄉看到老百姓一日三餐吃糠咽菜,粗糧為主,聯想到機關幹部對細糧的期盼,觸動了他調整種植結構,徹底改變農民生活的決心。他調查了全縣高梁種植的現狀,總結了杜家莊小麥增產的經驗,算了兩者比較效益的大賬,在三幹會上動員大家打破“以糧為綱,高粱為王的”陋習,擴大小麥面積,推廣小麥標準化生產實施方案,大抓小麥生產。一九八三年獲得大豐收,由一九八二年的總產二千五百萬斤,猛增到七千六百萬斤。一九八四年突破一億斤。平遙人民結束了經常吃高粱加榆皮面擦圪鬥的歷史。他平時和離退體老幹部交朋友,請他們獻計獻策;和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承包大戶交朋友,廣樹典型,推廣經驗;和教授專家交朋友,請他們為當地經濟發展出謀支招。他事必躬親,沒有官架子,機關種花,打掃院子,清理垃圾,義務勞動都去參加。人們說他管著大事,辦著實事,真有本事。

三、他是一個清廉、清貧的人

和老領導多年的相處,他的清廉操守是我從政二、三十年來極少見過的,現在說起來都覺得讓人難以置信。他不抽煙、不喝酒,在機關食堂不開小灶,和大家吃的一鍋飯。同事調離開歡送會,參會人員自掏腰包,陪客人吃飯按規定交錢。上級領導托他買點平遙牛肉,還要收錢……,特別是在一九八三年機構改革、縣級和基層班子調整中,幹部變動幅度較大,他嚴格按程式辦事,新進縣委班子成員都是經過公社書記、主任、縣級部委局長民主投票推薦,組織專門人員考察,常委集體審定,報地委審批。沒有跑官的,沒有送禮的,沒有說情的。就此類事情,省委曾專門派工作組調查想找出點問題,結果也是空手而歸。水至清則無魚。像他這樣的人,在當今官場連腳也站不穩,更不用說重用了。

自己身正,對班子也嚴格要求,在縣委內約法八章。即:不准以權謀私;不准搞特殊化;不准開後門、走後門,要秉公辦事;不請客送禮;以務實為本,不搞花架子;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對不正之風要敢於碰硬、敢抓敢管;對中央精神要雷厲風行、堅決貫徹。班子成員要過好 “五關”,即:金錢關、廉潔關、人情關、用權關、用人關。全縣出現了風清氣正、上下使勁、謀大事、求發展的生動局面。

一九八五年後,我被調到了榆次市任付書記、市長。同年他被定為“三種人”,黨籍開了,職務沒了,分配到榆次圖書館當一般館員。真是有緣,我們又能在一起相處了。我經常到圖書館看他,有時也說點寬慰話。他的大度令人敬佩,“不讓當官就當個好人吧”。那時的日子裡,他也工作盡責,儘量發揮自己的作用。新館掃尾、宿舍建設都缺資金。按常理說,這些事都無須他考慮。但事關新館搬遷,職工福利的大事,做好人的本能驅動著他跑政府、跑熟人使資金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圖書館的人分到了夢寐以求的宿舍,他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我在榆次工作了八年,老領導也經常到家裡看我,他從不讓到飯店請他吃飯,坐在家裡吃著老伴做的平遙切圪瘩、烙餅,吃著蝦醬炒豆腐,最多再炒個雞蛋或品嘗一下真正的平遙牛肉,嘮著家常話,有時也在我工作困惑時指點迷津,情深意濃,真是“君子相交其性如水”。

領袖來複去,人民卻活著,只有人民是不朽的。是也,非也,百姓心中的秤是準確的。

光陰流逝,事過境遷,轉眼我們這些人已過古稀。養生專家說:人到老年“老窩、老伴、老底、老友”齊全才會幸福。值得欣慰的是他妻子賢慧、子女孝順、孫輩聰穎、老友互勉,退休金不多但衣食無憂。願老領導健康長壽,享受人生。

其實千百年來,在中國這片沃土上,相襲相侵、劣根深種的有這麼兩句話,一是“好死不如賴活著”;一是“各人自掃門前雪”。第一句讓人失去了血性,第二句讓人失去了公義。自秦以降,歷代專制帝王為了一己之私,裹挾無良文人、顢頇武夫對民族脊樑、士子俠者竭盡屠戮之能事,對芸芸眾生、草根百姓耍盡欺騙之手段,某年之後,達到極致。中國就像一顆大樹,歷史好比其根系,根系發達,枝葉才會繁茂,文明才會綻放。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民主,法制、憲政、自由之花在神州大地開遍之時,李輔書記“三種人”的“莫須有”,將不會出現。

卅年之後,撰寫拙文,並非感恩戴德,實為弘揚正氣、啟迪後人;也為追述往昔,感懷今天,希翼未來,以增加官場正能量。

2013年元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