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見到昔日的學生,沒有任何的印象……你有過這樣的尷尬嗎?

一群學生拜訪曾經的老師, 這位老師頭髮已經花白, 學生們歷數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 以及師生交往過程中的故事。 然而, 這位老師只是笑, 顯然, 在她的記憶裡, 這樣的場景的確太多太多, 歲月已經沖淡了她的記憶。 雖然如此, 學生卻沒有對老師有任何的怪罪:“老師不記得我們, 我們卻永遠忘不了老師。 ”

讀到這個故事之時, 我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感動, 感動于學生寬容, 感動于學生的知禮, 當然更感動于這位教師。 如若沒有當初全身心的付出, 她的學生也不會對她如此尊敬與愛戴。

現實生活中, 10多年教齡的我也常常遇到過這樣的尷尬, 昔日的小男孩子如今已經長成了大小夥, 曾經的小女孩已經變成了大姑娘。 雖然他們向我述說了姓名與學生時代的經歷, 但是在我的頭腦之中卻搜不出半點庫存的記憶。 每每如此, 我在欣慰之餘, 總是生出幾分自責:為什麼對於這些學生,

我沒有任何的印象?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的增長、相貌的改變?

誠然, 教師對於學生而言永遠是一個“點”, 而學生對於教師而言卻是一個“面”, 讓“面”記住“點”固然容易, 而“點”記住“面”卻是有些困難。 “桃李滿天下”這是對教師最真誠的讚譽, 如若以每年教出50個學生計, 那麼一個教師30年教齡就要教出1500名學生, 要讓這些學生都儲存在自己的記憶之中, 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然而, 當老師的在給予每個孩子最精彩的記憶之時, 也要盡可能地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自己最生動的記憶。

李鎮西老師對於自己的學生的故事總能娓娓道來, 不管優秀、後進, 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愛心與教育》正是他與學生共同編織構造的教育故事。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一個個令人感動的場景, 令李老師終身難忘, 也讓我們記住了那些學生的姓名。 對於李老師而言,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正是因為這無數個故事, 才成就了他的教育, 實現了他教育的幸福。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最生動的記憶, 就需要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 拋開分數的牽絆, 擺脫成績的束縛, 我們才會發現,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 都有自己的優點, 都有自己獨有的魅力, 都會在不經意間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牢牢地打上不可抹殺的烙印, 成為我們最生動的記憶。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最生動的記憶, 就需要真正地走進學生, 與學生水乳交融、心心相印。 春天, 與學生徜徉在春的陽光裡,

看新芽吐綠, 觀河水漣漪;夏天, 與學生朗讀于樹蔭之下, 聽金蟬鳴唱, 沐自然清風;秋天, 與學生攀高遠望, 體驗“會當淩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心境;冬天, 與學生融入銀裝素裹, 感受“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的壯觀。

教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 更在於人格的影響、心靈的融合、情感的交流。

朱永新教授說:“要過一種幸福的教育生活。 ”這種幸福的教育生活精彩與否, 關鍵應在於其中的人物與故事。 作為教育故事中核心人物的教師要善於締造美麗, 編織夢想,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充當重要的角色, 呈現出精彩的劇幕。

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生動的記憶, 那麼我們的教育生活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不會再是教室、辦公室、家庭三點一線的重複路徑, 也不會再是講課、改作業、考試這樣簡單枯燥的重複勞動。 因為, 在我們的教育生命中, 有了一群不可或缺的孩子, 他們會給予我們無限的青春與快樂, 豐富我們教育的內涵、人生的意義。

讓自己成為每個孩子最精彩的記憶,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最生動的記憶。或許,這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梁好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贊↓↓↓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最生動的記憶。或許,這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梁好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